古城故事小城故事(古城史话主事巷)

明洪武初年,宿广从朔州马邑县移居到忻州田村。宿广的孙子为宿大亨,宿大亨又从田村移居到繁华的忻州城内,在南北大街十字街南巷(兴寺街南巷)置办家宅、店铺,该巷得名“宿家巷”。宿大亨有六个儿子,分别为宿演、宿冕、宿显、宿昂、宿晟、宿昇,以后就把古城内的宿氏分为六门。因二儿子宿冕于明宣德七年(1432)被敕封为户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后升为户部郎中(承德郎,正五品),宿大亨也被封赠为主事。“宿家巷”被敕名为“主事巷”,沿用至今。后来把原来的宿家巷称为南主事巷,与它在一条线上的十字街北巷则被称为北主事巷。

古城故事小城故事(古城史话主事巷)(1)

始祖宿广画像(图片来源忻州记忆)

由于家族人口繁衍越来越多,粮食紧缺、居室紧张的矛盾便随之而来,宿氏后裔便分别移居乡下。清康熙末年,宿演后裔为了经营耕作宿氏在樊野村的20余亩义田,便从主事巷迁居到樊野村南阁街,至今该村仍有地段叫“宿家地”“宿家井”等的,后来又有一支从樊野村迁居到东岁兴村;宿冕后裔移居于作头村,后来又有从作头村迁到羊圈沟村、下闹峪村乃至内蒙古尖次崖村、灯炉树村的;宿显后裔于清康熙初年迁居于月蜍村北堡,后来又有一支从月蜍村移居三交镇东峪村;宿昂后裔于清顺年间徙居晏村,后来又有从晏村迁居到牛尾村、南呼延村、韩岩村和朔州市小涂皋村;宿晟后裔移居到南沟村(今钱塘沟村),后有一支于清乾隆年间从南沟村迁到关城村;宿昇后裔最初移居于匡村今圪洞巷和宿家巷,后有一支于明万历年间迁居于东石村,其后又有从东石村移居到内蒙古沙尔沁村的。

古城故事小城故事(古城史话主事巷)(2)

南主事巷北口(图片来源忻州记忆)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6),宿氏五门(作头二门除外)共同集资在忻州城内南北大街十字街路南购置了一所宅院,建有正房10间、东房8间、南房2间、西房3间、大门1座,作为义宅出租。清咸丰十一年(1862)正月,将义宅租赁给“万丰号”住座使用,每年得租金60吊,当时的房客为采美彰。后因其生意歇业,至清光绪十二年(1887)后,以千租金40吊租给“天德泉”作粉坊;至清光绪十九年(1894)后租给“锦顺泉”占用。

主寺巷宿氏祠堂原在古城内泰山庙东侧。民国十三年(1924)因政府修建电灯公司被占用,后经时任绥远省清水河县县长的宿正中(作头村人)出面交涉,获陪银元数千,并调拨东大街路南一所宅院作为宿氏祠堂,后因战乱而失落。

古城故事小城故事(古城史话主事巷)(3)

北主事巷(图片来源忻州记忆)

宿氏还有一座佛堂,以供本族人礼佛诵经,在兴国寺西北角。佛堂与寺院连通,由宿廷辅筹资修建,重修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被忻县女子小学占用。民国初年,佛堂被搬迁到西城墙脚下的文殊寺院内,由晏村人宿和管理。新中国成立后被政府占用,后又遭拆毁。

古城故事小城故事(古城史话主事巷)(4)

南主事巷(图片来源忻州记忆)

附:宿冕,忻州人,明永乐丁酉科举人。自幼聪颖,博学多才。年轻时游江南,适逢明军与边邦国交趾(今越南)。明军遭围困,战事紧急。宣德皇帝出榜招贤,寻找退敌良策。宿冕遂揭皇榜,向朝廷献奇计,用火牛阵破敌,使明军转危为安,交趾请降归顺。宿冕因功被敕封为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市)知县,后又任上元(今江苏省江宁市)知县。明宣德七年(1432)因督办军饷有功,擢任户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其父被封赠为主事,其母张氏、妻刘氏被诰封为安人。后升为户郎郎中,常与另一位户部郎中、也是忻州人的杨宁里居结社,共襄国事。七十岁辞官归里。

因宿冕是朝廷命官,去逝后葬在城西逯家庄西南三涧沟朝廷敕建的石牌楼坟地内,现已无迹可寻。而其曾祖父、祖父、父亲及其兄弟(除宿昇葬于西门外范野场西外)均葬于今田村的石油公司油库院内。此外,东石村宿氏先祖则被葬在今怡居院西侧(过去从西门通往张野村的大路边)。20世纪70年代,坟墓均被摊平。

古城故事小城故事(古城史话主事巷)(5)

作者:张俊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