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为什么用何应钦(蒋介石用哪位将领来架空何应钦这一黄埔系)

蒋介石用哪位将领来架空何应钦这一黄埔系“总管”

张雄文

黄埔教官群里,如果说何应钦曾是蒋介石之下的一枝独秀,麾下有刘峙、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四大金刚”与“哼哈二将”,形成了中央军里“何应钦系”,多数黄埔系将领以他马首是瞻的话,那么唯一能与他分庭抗礼,不大听他招呼的人便是陈诚。

陈诚与何应钦等人同居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却是黄埔教官里的“小字辈”。他不仅是保定军官学校即将停办前毕业的第八期学生(一共只有9期),远远晚于刘峙的第二期;黄埔军校创建时,他也仅是一名上尉特别官佐(候差军官),也就是暂时还没有合适位置,等着空缺的军官。

此时,何应钦是军校少将总教官;钱大钧是中校兵器教官;顾祝同、陈继承是中校战术教官;刘峙是少校战术教官;张治中后来加入,也是入伍生总队上校副总队长。

唯一居于其后的是非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蒋鼎文,军衔低于陈诚,却有一份实职,为第一期中尉区队长。

陈诚

14岁小学毕业后,陈诚之父便因经济拮据,让他留在家里做小生意。陈诚不愿如此寂寞乡间,以升斗小民终了一生,决心以求学改变自己的处境。他偷偷在家自学一年后,违背父愿,考取了百里之外的省立第11师范学校。

1917年毕业后,他又考入杭州省立体育专科学校,一个月后毕业又再度失业,即使发挥自己的师范专业特长,求一个小学教师的职位也不可得。他只得带着妻子蛰居杭州,苦闷彷徨,忧愁于找不到生活的出路,更不用说同时代的张学良那种官二代看得见摸得着的辉煌前途。

这一年,他20岁。

但他很快遇到了人生难得的几个“贵人”。

第一个“贵人”是杜志远。

这是当年与陈诚父亲同科考中的秀才,算是“同年之谊”。杜志远远比同为秀才的陈诚父亲“有出息”,正当陈诚徘徊杭州街头时,他已当选国会议员,途经杭州前往北京就职。

陈诚听说后,连忙登门拜访,请求提携。杜志远念及旧谊,答应帮陈诚一把。随后,他将陈诚带往北京,又介绍陈诚报考保定军官学校。

陈诚获得参考的机会后,成绩却很差,加上身材矮小,自然榜上无名。杜志远又向主考官、陆军部军学司司长魏宗翰疏通,让陈诚以备取生名义进了保定军校的大门,就读于第八期炮科。

陈诚从此与蒋介石、何应钦、刘峙、顾祝同等人成为校友,有了一生从军的基础。

第二个“贵人”是邓演达。

1922年6月,陈诚保定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浙军第二旅做了一名见习官。不久,被授予少尉排长一职。

不过,这个排长任上干了一段时间,陈诚发现自己没有背景与后台,升迁遥遥无望。他打算离开浙军,另谋出路。

他的第二个“贵人”邓演达也正如“及时雨”一般出现了。这一年,时任粤军第1师第3团团长的邓演达奉孙中山之命,到上海物色军事人才,准备在广州组建新军。

杜志远之子、时任浙军第2师少校副官的杜伟获悉此事后,迅速告诉了陈诚。陈诚在保定军官学校时,与邓演达有过一段师生之谊。他听说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立即弃职而去,前往上海投奔邓演达。

1922年12月,邓演达将他带往广州,并委任他为所部三连上尉连长。人生遇到赏识自己的“贵人”,往往能改变一生的命运。多少平凡庸碌、老死林下的人生其实并不缺乏才华,而是缺少一展才华的机遇。

陈诚在浙军里时乖命蹇,仕途无望,但一遇邓演达,不仅一下子官升一级,而且随着广州政府演变为国民政府,即由地方政府升格为中央政府的潜在机遇,陈诚的人生之路已经是一片广阔的坦途。

1924年1月,孙中山决定筹办黄埔军校,邓演达被他选定代替李济深出任军校筹备委员会下属5个部的临时主任之一。不久,邓演达又担任军校入学试验委员会委员之一。6月军校正式创建时,他又被指定为军校教练部副主任兼入伍生总队长。

邓演达位高权重,陈诚自然沾光不少。他随即又被邓演达带进了黄埔军校,担任上尉特别官佐,第二年即成为炮兵科教官兼炮兵队区队长,与何应钦、刘峙、顾祝同等人站在了叱咤风云的同一条起跑线上。

如果陈诚生命里的贵人到邓演达为止再无别人,他便超越不了邓演达,人生也将平淡许多。

但他又遇到了第三个“贵人”蒋介石。

进入黄埔岛之前,陈诚与蒋介石已有过一面之缘。

他担任邓演达所部的上尉连长后,曾负责孙中山大元帅府的警卫工作。1923年4月,桂系军阀沈鸿英发生叛乱,孙中山随即西征,陈诚率队前行。

不久,陈诚在作战中胸部中弹,住进了医院。时为大元帅行营参谋长的蒋介石前往医院慰问伤员,陈诚得以认识这位后来的“天子”,但两人地位悬殊,又兼时间仓促,未能深交。

进入黄埔以后,蒋介石重用何应钦、钱大钧、刘峙等人,还一时想不到履历不够丰富的陈诚。

一天,陈诚随邓演达外出夜半归营,一时睡不着,便索性起床,拿起一本《三民主义》翻阅。

碰巧一校之长蒋介石巡视路过。他见一处窗户尚未闭灯,便前往查看,发现是陈诚挑灯夜读,《三民主义》书上圈圈点点写满小字。

蒋介石十分高兴,又随便问了几个问题,陈诚均毕恭毕敬,对答如流,听得蒋介石连连点头,从此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后来得知陈诚是浙江老乡,又是保定军校同学后,很快便将他划入了自己的圈子里。

这一种巧遇的幸运,黄埔军校里只有早起的蒋鼎文被蒋介石碰到而大为赞赏可以媲美。

1925年1月,黄埔军校成立炮兵营,陈诚被蒋介石委任为第一连连长,开始了黄埔系里畅达的仕途。

与王柏龄把握不住人生的机遇不同,陈诚在黄埔校军几次征战中表现出色,为人生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年2月,黄埔校军第一次东征陈炯明时,陈诚率部参战。淡水战役双方激战中,蒋介石站在炮兵阵地上督战。陈诚沉着地指挥部队炮击,将淡水城墙轰塌多处,何应钦为团长的教导1团组织奋勇队(敢死队)乘机从缺口发起冲击,拿下了淡水城。

初战告捷,陈诚受到了蒋介石的嘉许。

在随后决战性质的棉湖战役中,何应钦仅有千余人的教导1团与陈炯明的部将林虎率2万余人对阵,敌强我弱,形势千钧一发,十分险恶。

情急之下,蒋介石赶到炮兵阵地,怒骂已经负伤的陈诚,要他赶紧想办法,发挥山炮的作用。

陈诚不敢怠慢,亲自到炮台开炮,一连3炮都击中敌阵,有力地支援了何应钦的步兵。随后,教导1团在2团支援下,以少胜多,反败为胜。陈诚受到了蒋介石的称赞,也赢得了“3炮定江山”的美誉,与率军苦战,挽救了党军,也挽救了黄埔军校的何应钦一起同获殊勋。

1925年9月,广州政府进行第二次东征,陈诚又建新功。在攻打陈炯明的老巢惠州时,他率山炮一连,推进到距城楼约四百米处,直接瞄准开炮,将守敌的火力点全部摧毁,为登城部队扫除了障碍。

战后,蒋介石提升他为炮兵第2营少校营长,并奖赏了他五百块银元。

1926年1月,邓演达出任黄埔军校教育长,陈诚原在邓演达所部粤军第1师第3团的直接上司——营长严重出任军校教练部主任。他们两人随即将老部下陈诚调回军校协助自己工作,担任炮兵科长。

5个月后,陈诚又升任严重的第1补充师筹备处主任兼第3团团长,不久,第1补充师番号改为第1军21师(师长为严重),陈诚调任为该师63团团长,从此离开单一的炮兵,开始统率千军万马。

不过,他这一时期的仕途不算很快。担任团职时,不仅晚于教官同僚陈继承、蒋鼎文,也晚于他的黄埔学生孙元良、胡宗南5个月。至于早已担任军长师长的何应钦、刘峙等人,则更不消说了。

这年7月,国民政府宣布北伐,开始打倒军阀,统一北方之路,陈诚也奉命率军参战。他的第3团配属严重的第1军21师,随何应钦的东路军——也就是黄埔嫡系部队主力行动。他率所部与友军一起横扫浙江、江苏,拿下了杭州、苏州等重镇。

作战中,严重赢得了“北伐名将”的美誉。追随他的陈诚也果敢顽强,战绩不俗,最后于1927年4月随严重进驻南京。他也因功升任21师副师长,军衔为少将。

此时,蒋介石打算“清共”,另立中央,与武汉国民政府分庭抗礼。两个对陈诚有提携之恩的“贵人”邓演达和严重都反感蒋介石,已升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的邓演达在武汉公开反蒋,遭到蒋介石通缉;严重则稍微温和一点,提出辞职不干,解甲归田,并向蒋介石推荐陈诚代理师长一职。

蒋介石召见了陈诚,询问他的态度。陈诚知道,邓演达和严重都已失去了再度提携自己的能力,今后唯有蒋介石才能左右自己的前程。因此,他表示了“要与钧座共进退”的决心,坚定地说:“绝对服从蒋总司令。”

一锤定音。陈诚的忠诚获得了立竿见影的回报,蒋介石决定由他代理21师师长。

陈诚的选择,对他个人而言无疑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他从此替代了邓演达与严重,尤其是后者在国民党军内空缺出来的位置。

随后,陈诚率领21师在蒋介石的“二次北伐”与征讨原武汉国民政府唐生智的战役中,屡立战功,受到了蒋介石的表彰首肯。不久,蒋介石便正式委任他为21师师长,去掉了“代理”二字。

但蒋介石很快第一次下野,何应钦掌管了黄埔嫡系部队。

就在蒋介石下野后远走日本,寻求支持以便东山再起之时,已经被打垮的孙传芳又收拢过去的残部,联合奉军张宗昌的人马组成直鲁联军卷土重来,打算恢复北伐中失去的江山。

孙传芳这回来势很猛,一举攻占了南京郊区的栖霞山、龙潭一线,威逼南京。守卫南京的仅有陈诚的21师与警备师,形势千钧一发。

何应钦紧急调动卫立煌、徐庭瑶等其他部队迎战外,又急命陈诚指挥左纵队,率61、62两个团驰援。

此时,陈诚正患胃病,疼痛难忍。但军情紧急,他只得一面部署部队前进,一面坐轿抱病上前线督战,最后与其他部队一起取得了决战性的龙潭大捷,孙传芳主力被消灭殆尽,从此一蹶不振。

战役结束后论功行赏,有人向何应钦反映陈诚坐轿上前线一事,意在倒陈。何应钦一方面正为部队伤亡过重伤亡而恼怒(参战部队共伤亡8000余人),另一方面知道陈诚是邓演达的人,一直有种心理上的距离感。因此,他未曾仔细调查,便将陈诚撤职。

有功不赏反遭免职,陈诚自然不服,从此与何应钦之间有了芥蒂,对赏识自己的蒋介石也便倍加怀想。他对人说,蒋介石是何应钦和白崇禧一起联手逼迫下野的,他们对浙籍军人是排挤的。

不过,蒋介石远在日本,一时也帮不了陈诚的忙。他听说严重应何应钦之邀,在南京做军事委员会军政厅厅长,便前往投奔这位老长官。经严重斡旋保荐,何应钦总算“开恩”,勉强同意陈诚担任了军政厅副厅长一职,给了他一碗“饭”吃。

但风水轮流转。

1928年1月,蒋介石复出,重新担任总司令。因何应钦在当初下野时的暧昧态度,蒋介石怀疑他有异心,便趁他外出打猎之际,剥夺了他的兵权,调任为总部参谋长的虚职,自己亲自兼任第一集团军即黄埔嫡系部队的总司令。

蒋介石东山再起,何应钦失势,陈诚的出头之日也便到了。他很快被蒋介石提拔为南京总司令部警卫司令,军衔为中将,随即又被调往徐州前线指挥炮兵。

此时,陈诚所辖的部队有警卫第1、第2、第3团,以及宪兵第1、第2团;还指挥炮兵第1、第2团,实力已超过了一个军,远非几个月前的21师所能比。

蒋介石经过这一次下野的虚惊,再次深切体会到了军队的重要性。他对以往总让何应钦掌管黄埔嫡系部队,使之成为自己一人之下所有黄埔将领之上的“总管”,随时都有可能取代自己的局面开始反思。他意识到了“从旁制衡”、“防止尾大不掉”用人原则的重要性。

而有潜力培养为“制衡”的将领,非陈诚莫属。陈诚既出身黄埔教官又是浙籍人士,而且忠诚蒋介石。更重要的是,他与何应钦搞不来,还刚遭受过何应钦的打压。

这一点,与刘峙、顾祝同、蒋鼎文等条件差不多的将领不同,尽管也可以取代何应钦,但他们与何关系过于密切,被称为何的“四大金刚”或者“哼哈二将”,根本达不到“制衡”的目的。相反,他们随时都有可能与何应钦联手。

对蒋介石而言,这依然是一种莫大的威胁,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

陈诚由此真正走进蒋介石的心里,他与何应钦的地位也开始慢慢掉了个。

这年8月,第一集团军整编为6个师。刘峙、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等五名黄埔教官都当上了师长。

另外一个师为第11师,由陈诚两个警卫团与曹万顺第17军的4个团整编而成。考虑师长人选时,蒋介石征询负责全国裁兵编遣的何应钦意见:“辞修(即陈诚)担任第11师师长是否合适?”

何应钦说,陈诚资历尚浅,难以与刘峙、顾祝同平起平坐。

蒋介石便决定由曹万顺出任师长,陈诚为副师长。曹万顺也就成为中央军里唯一非黄埔教官而是投诚将领出身的师长。

蒋介石这回自然并非被他所疑忌的何应钦所左右,之所以不让陈诚担任师长,主要基于两点:

一是陈诚的确正如何应钦所说,与担任过第1军军长的刘峙等人相比,资历毕竟要浅一点,升职还不能过快,以免军中异议,而副职正好合适(陈诚仅仅担任短期的21师师长,能出任相当于军的整编师副师长,实际已经算越级提拔了);二是可以利用陈诚暗中控制曹万顺,真正掌握11师。

不过,陈诚认为这一安排又是何应钦整他,一度闹过情绪,对何应钦的成见又加了一层。直到蒋介石当面向他“交底”,说副师长一职为暂时过渡,且授以人事处理实权,他才欣然受命。

果然没过多久,曹万顺即被蒋介石调走,陈诚正式接任师长。

在此前后与李宗仁、冯玉祥、唐生智、阎锡山等地方实力派的不断征战中,陈诚率11师几乎无役不与,攻城略地,横扫千军,战功卓著,屡受蒋介石的嘉奖。他与刘峙、顾祝同、蒋鼎文、卫立煌一起成为护卫蒋介石“一统江山”的“五虎上将”。

这些战役以1930年5月开始的中原大战最为惊险激烈。陈诚身上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是他与“何应钦系”公开叫板,枪毙了上司刘峙的侄子刘天铎。此时,陈诚是刘峙的直接下属,他的11师属刘峙的第2军团战斗序列,而刘天铎又是陈诚麾下一名团长。

因刘天铎阵地失守,陈诚不顾军团长刘峙的情面,甚至当刘峙托何应钦说情也置之不理,报请蒋介石同意后将其处决。

这自然是陈诚看准了蒋介石乐见自己与何应钦及其“金刚”刘峙等人“叫板”的心思,才敢于断然下手。他不仅快意地扫了何应钦的面子,也以自己的“铁面无私”与“果敢坚毅”,令蒋介石更加刮目相看。

二是这年8月攻下阎锡山所部控制的济南后,他升任18军军长,仍兼11师师长。

陈诚大量罗致黄埔学生,“始终以黄埔系为主干……组建部队”, 以至“从连排长到师长,80%为黄埔学生①。”。他开始与蒋介石一样创建“山头”,形成自己的“派中之派”。因“十一”为土,“十八”为木,这一派系被称为“土木系”。

蒋介石不但不加责怪,反而对此大开绿灯,暗中予以支持,以便制衡何应钦。这年11月,他还让陈诚以观操武官的身份,陪同自己前往日本观看军事演习,提高陈诚的影响力。

不久,蒋介石又让夫人宋美龄出面,将已故的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延闿的二女儿,也是自己的干女儿谭祥介绍给陈诚。

陈诚老家已有相濡以沫多年的“糟糠之妻”,但欣然接受了这桩政治婚姻,从此与蒋介石有了“翁婿”之亲,在黄埔军校出身、浙江老乡之外,又多了一层亲密关系,再也无人可以超越或者比肩。

有了蒋介石的一力扶持,陈诚在兵员、装备、给养等方面都远远优于其它部队。短短几年,他的“土木工程系”便迅速膨胀,发展为拥有10个军的庞大武装,是蒋介石嫡系也就是中央军中实力最大的一支部队。

陈诚本人,也已居于蒋介石嫡系将领中的核心地位,深受他的器重与倚重。每到有事之时,蒋介石往往用陈诚压轴,甚至自己丢脸时,也让陈诚出面代己受过,做一般人不愿意干的“替罪羊”。

何应钦则每况愈下。

蒋介石为什么用何应钦(蒋介石用哪位将领来架空何应钦这一黄埔系)(1)

何应钦

他尽管担任总参谋长,1931年开始又兼任军政部长,名义上仍是蒋介石的第一军事副手,但已无实际掌兵的机会。他上有常常指挥到师的蒋介石,下有陈诚等多半唯蒋介石马首是瞻的带兵将领,差不多成为一个高级传令兵。他在国民党军内的高位,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荣誉。(本文选自《蒋介石的枪杆子——从黄埔军校到黄埔系》,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作者张雄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