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服务协议(为毕业生就业精准服务)
来源:文汇报 记者:樊丽萍 姜澎
沪上各高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好消息仍在不时传来。
“就在前两天,一家网络公司一下子签了我们7名学生。”上海电机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分管学生就业工作的张书娟老师难掩兴奋,还专程感谢了任教于学院的党员教师胡静。原来,这7名学生的工作都是胡静帮忙推荐的。今年,上海电机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的老师们“全员上阵”,先后有70多位教师主动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工作,迄今已帮助40多名学生找到岗位。
在同济大学,就业中心与校友会“联动”,为今年的就业工作注入更多“源头活水”。上个月,当学校就业中心的老师把几名就业困难学生的信息发送到校友会平台“求转发、求推荐”后,没多久,反馈就来了:校友企业,签了!
市教委统计显示,2020年上海高校毕业生总量预计为19.3万人,其中研究生4.9万人、本科9.8万人、专科(高职)4.6万人。和去年相比,本市生源总量增加约3000人。
非常之年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非常之举。依托本市招生和就业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形成的跨部门合力,沪上高校不断整合资源扩大岗位供给、不断优化服务提高精准度,将稳就业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引导毕业生精准就业、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
01
千方百计扩岗位,主动出击提前打响“就业战”
受疫情影响,不少用人单位今年的校园招聘出现了周期拉长、计划延后、岗位数削减等情况。直面严峻的就业形势,千方百计扩大岗位需求,让想就业的学生都有业可就——围绕这一工作核心,不少高校今年主动出击,“就业战”提前打响。
东华大学是沪上最早一批启动就业工作的高校之一。早在今年2月5日,学校就陆续发出了三封信:一封写给2020届毕业生,提醒他们结合今年就业形势尽早启动并制定切实的目标;一封写给重点用人单位,提醒企业做好线上招聘准备;还有一封写给校友,呼吁校友们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支持。
“这三封信一发出,就有不少用人单位来询问线上招聘会如何举行。说实话,我们当时也没有想好,但还是当即给出承诺:无论是单位还是就业的学生,使用第三方平台、在线上招聘产生的费用都由学校承担。”东华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秦泽峰说,学校在3月5日举行的“云招聘”正是沪上高校举办的首批线上招聘会之一,600多家单位带着3万多个岗位上线,学校纺织学院和机械学院各有30多名学生找到了心仪岗位。
确保疫情下就业服务不停摆,空中招聘“不打烊”,3月以来,本市已面向上海高校毕业生组织10余场网络招聘会,动员2.6万余家用人单位参加,累计提供24万余个就业岗位。
为促进毕业生多渠道就业,积极落实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做好2020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相关部门动员行业条线深挖潜力,再辟就业新岗位。国资部门今年拿出近1.3万个国有企业岗位定向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占全年计划招收人数的53%,较去年同期增加近20%;民政部门面向高校毕业生推出1000个“社工”专项岗位,成为新增量;组织部门统筹的“大学生村官(选调生)”“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项目招录规模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一倍。
和行业企业携手合作,打造人才招聘的“蓄水池”,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领导今年以来已带队走访申通地铁、上海仪电、上海电气、上海城投等大型企业集团以及扬州市、滁州市等长三角城市,为毕业生带来更多就业岗位。截至目前,该校已向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2.5万余个,毕业生供需比超过1∶4,约90%的毕业生已顺利进入职业发展“新车道”。
02
“点对点”推送求职信息,“一对一”帮扶重点群体
在华东理工大学就业微信群中,学校就业办老师潘聪聪对这些尚未签约学生的原因了如指掌。“有一半学生今年下半年要考研,但把他们留在这个群里,为的是一旦有学生临时改主意,学校能立刻向其提供就业辅导、匹配岗位。”
精准,是今年高校就业服务工作最重要的关键词。在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电机学院等沪上多所高校采访,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从学校到院系,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已精准到人,做到了“一生一策”。
刚刚和一家国企签约的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毕业生周天荣,对此感触颇深。从刚开始的“盲就业”到后来的“慢就业”,这位来自云南昭通的女生的求职路走得并不顺。早从去年10月,周天荣就开始参加各类宣讲会,“当时很盲目,不管什么单位,都去投简历”。到今年3月,周天荣仍没找到心仪的工作,她只好暗自决定“等到今年底,和2021届毕业生一起找工作”。
然而不久,周天荣就接到了学校就业办的电话,还被及时纳入专门帮助毕业生提高求职能力的线上求职集训。从简历写作到心理辅导,再到一对一面试实战辅导,集训给她带来很大帮助。“我这才知道,求职简历必须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岗位进行修改,而且线上面试连坐姿都有讲究。”仅仅一个多月后,她就在昆明的一家国企找到了法务岗位。
主动应对疫情给就业工作带来的挑战,同济大学今年年初就通过技术升级,完成了工作场景的转换——借力大数据,就业服务全部上网。
“我们在建立毕业生数据库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求职意向、地点等,分门别类做好数据标注。目前,就业办和学院都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新媒体推送等多种形式,把匹配的信息‘点对点’推送给每名学生。”同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方雅静告诉表示,在整合校内外资源的同时,学校还提前布局生涯教育。比如,在今年首次在线举办的基层就业毕业生论坛周活动中,一些在基层就业的优秀校友受邀向母校的学弟学妹“现身说法”,在为毕业生植入家国情怀的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了他们择业的视野和格局。
毕业生中的就业困难群体,历来需要高校的特别关注。今年,沪上高校通过建学生就业情况“台账”,实现了从辅导员到院系再到学校就业中心,全面、全过程跟踪毕业生就业进展。尤其是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身体残疾、缺少就业意愿的毕业生群体,更是重点关注,采取“一对一”工作模式。
03
冲刺阶段压实责任,用足现有政策开展分类指导
眼下,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按照本市统一部署,高校已明确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纳入高校党政领导班子年度绩效考核范围和高校分类评价范畴,进一步压实责任。
“目前还有多少毕业生没有就业?学院有什么办法?”在上海电机学院,来自学校层面的就业督查从往年的“一月一报”变成了今年的“一周一报”,用学校学生处副处长张跃辉的话来说,实打实的督查工作,无形中提升了全体教师重视就业、帮扶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氛围。“在不少二级学院,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老师也密切关注学生的就业进展,及时把信息带到学院,专业课老师纷纷动用自己的人脉和信息,帮学生一起找工作。”
上海电机学院的不少辅导员也主动变身“接单员”“快递员”。原来,在求职过程中,不少学生暂时无法返校,而实际求职应聘、面试签约等环节中需要提供各类佐证材料,学校为此推出“代跑、代办、代付”的就业服务,该校辅导员已累计为毕业生提供各类证明打印、盖章报批、协议寄送等服务近2000多人次。
沪上不少高校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全市统一部署,针对尚未就业的学生逐人排摸掌握情况,针对性开展指导服务:对正在找工作的学生,加强岗位精准推送和就业精准指导,帮助其尽快找到工作;对已有就业意向的学生,按照待升学、近期签约、出国申请、机关事业单位考试录取、创业、参军入伍等不同情况,分类给予精准指导帮助;对不准备就业的学生群体,引导学生转变“慢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先就业再发展。
上海还将进一步指导高校落实“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创业;加强高校征兵宣传,动员更多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落实“扩招”政策,市属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总量增加15%,专升本招生计划由占全市高校专科毕业生总量8%增至10%;用好高校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政策,计划拿出近500个招生计划,为有升学需求的学生提供相应服务。
编辑:赵旭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