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闻一多教案一等奖(闻一多红烛我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咀嚼诗歌语言;2、把握意象,体悟作者感情。

【重点难点】

1、品味语言,赏析诗歌意象,并尝试写作诗歌

2、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体会作者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听一首歌,请听。有谁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

没错,就是《七子之歌》。这首歌是1999年澳门回归的主题曲。闻一多先生把澳门比作祖国母亲被夺走的孩子,让他来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先生的吟唱如杜鹃涕泣,声声泪,声声血,感人至深。

今天我们学习间一多先生的诗歌《红烛》,看看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指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标出他读错的和你有疑惑的字词。

正音:吐出 烧沸 捣破 脂膏 慰藉 耕耘

2、听范读,感受作者的情感,思考:

(1)本文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对红烛的描述?

三、再读文本,把握诗歌大意。

听范读,后自由朗读。思考:

全诗一共9节,分别概括每节写了什么内容?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1)对话形式。每节诗歌的第一句都是“红烛啊!”这种手法叫呼告。

【补充呼告的知识】呼告,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物说话,直接呼唤他(它)或者称呼他(它),这就是呼告的修辞手法。

呼告的作用:运用呼告的修辞手法,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营造一种面对面的语境,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容易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2)第一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红烛的颜色。运用了呼告、拟人的手法。“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作者认为,诗人的心应该与蜡烛一样红,不然就不配做诗人。

【追问】哪个字用得比较传神?

【明确】吐,真实地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追问】蜡烛有多种颜色,作者为什么非得一定要赞美红烛?

【明确】“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第二节,抒写“烧”的困顿: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作者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所以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

手法:呼告,比喻,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

第三节,回答第二节的困惑,红烛只有燃烧自己才能放出光来。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不误!不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正一反,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强烈的敬仰之情。

红烛闻一多教案一等奖(闻一多红烛我的教学设计)(1)

第四节,诗人对红烛的殷勤寄语,也是诗人的自我勉励,自我振奋。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和整句。

【追问】在这节中,作者认为光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以“梦”之虚幻缥缈描绘世人对社会的非理性认知,以“烧沸”的期盼呈现世人普遍性的冷血。“监狱”更多指向囚禁进步思想和现代文明的精神牢狱。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光的意义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第五、六节,写了红烛心火发光之时就是泪流开始之日,第六节写了红烛流泪的原因。

【追问】“红烛”为何而“伤心流泪”?

“残风”的存在。“残风”是邪恶的势力的象征。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上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毫无敬意,相反“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第七节,劝勉红烛流泪,滋养人间。

运用呼告,拟人,反问的修辞方法。

第八节,指出红烛流泪、灰心是为了创造光明。运用了整句。

第九节,再次劝勉红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点明红烛的精神本质。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红烛闻一多教案一等奖(闻一多红烛我的教学设计)(2)

小结:全诗情感经历了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的情绪起落:

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

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

第3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第4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第5-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

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

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四、合作探究

诗人在第9小节闻一多笔下的“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否矛盾?小组合作探究,各小组选出一名发言人代表本小组发言。

【明确】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这也回扣了第8节“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这正如司马迁对待生死的态度——“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红烛闻一多教案一等奖(闻一多红烛我的教学设计)(3)

五、那人那时

诗人对待红烛的情感不断起伏,究竟什么样的现实让闻一多如此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人那时",请看屏幕。

课件展示:1923年前后的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人民正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这时产生了一批受五四运动影响的时代弄潮儿。1923年前后的闻一多在五四运动中,面对“国势衰颓,国人视若无睹”的局势,闻一多甘愿“取冒不韪,起而抗之”。赴美留学时,深受自由开放风气影响,但主张文化国家主义,表达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敬重与热爱。独在异乡时,遭受歧视和屈辱,他以诗歌奋起还击。

总之,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牺牲自我;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各种苦痛;红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诗人托物言志,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六、拓展提高

不只是闻一多,其实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属于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责任和担当。请大家思考新时代的红烛精神体现在哪里?并尝试创作一小节《红烛颂》,赞颂当今传承和发扬“红烛精神”的人

(请两位学生展示)

师:从同学们的诗作中,我看到了对大家生活细节的捕捉,也感受到了大家对各行各业秉承“红烛精神”的人致上的深深敬意。

其实,红烛精神之于今天:

是人民教师的自我燃烧,辛勤耕耘,栽成大木柱长天;

是共产党员的固守初心,不负韶华,高擎党旗迎风展;

是公安干警的一腔热血,只争朝夕,铸成警徽光闪闪;

是医护人员的铮铮誓言,救死扶伤,直面疫情永向前......

作为青年学生,更要立志弘扬红烛精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

七、齐声诵读,感悟升华

让我们齐读这篇(红烛》,在同学们激昂的朗读中结束本堂课的学习。让我们铭记这位乐观昂扬、为祖国不恤牺牲的闻一多!努力争做“红烛精神”的弘扬者和传承人!

红烛闻一多教案一等奖(闻一多红烛我的教学设计)(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