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如何进行资源整合(设计师如何自我搭建知识体系)

最近几年能看到各行各业越来越多关于知识体系化的文章话题被关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大家越来越重视个人知识体系化的积累。本篇文章将围绕知识体系为主题,会涉及到很多不同纬度的知识内容展开。

为什么要构建知识体系

第一,系统化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学习,节省学习中大量不必要的时间;

第二,学习吸收进来的知识点及时纳入体系里,可以让知识记得更加牢固;

第三,体系里的知识更容易产生交织和联系,有利于在遇到问题时发现新的可能性,并对问题本身产生深刻的洞察力。

知识体系化能够让我们有稳定的思维结构和根基,也能帮助我们打开终身式学习模式,甚至可以实现思维方式的自我升级。

知识的点、线、面、体

很多设计师困扰不知该如何建立并提升自己的知识体系。(下图)如果我们能将平时自己专业中掌握最好的那一两个知识方法,作为知识体系的切入点,一个知识点带动一条知识线,从而形成横向知识面,那么如果纵向深入,有可能会发现蕴藏在这个知识面下的巨大体系。有了知识体系之后,你掌握的每一个知识点会被嵌入到在这个体系中,一个新的知识点可能会跟其他知识碰撞产生新的知识。

当然,如果知识点不够,便无法连线成面,所以就需要我们平时工作学习中多总结提炼并复盘。

设计师如何进行资源整合(设计师如何自我搭建知识体系)(1)

(下图)我尽可能的将自己梳理的知识框架展示的清晰易懂,以便能更好的阐述整个框架的逻辑,看是否能够通过此篇分享给大家一定的启发。

设计师如何进行资源整合(设计师如何自我搭建知识体系)(2)

上面这张框架图中(中间的知识水平线),以设计的专业技能技法和软件运用等作为一个能力起点,同时向上下两端延伸。

向上逐渐掌握设计方法、策略思维、产品思维、用户思维、了解业务、甚至到顶端关注整个社会生态价值,由此通过自己的能力不断提升,逐渐影响外在;

向下则是逐渐掌握设计基础原理、原则定律、设计心理学,直到菱形的底端构建起自我认知系统,通过自己的能力提升逐渐影响内在,从而改变自己。

上 层 知 识

从中间水平线,依次往上 -----------------------------------

01

扎实的设计外在基本功

设计专业技能技法、软件对于设计师来说是最基本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一个团队中你是否熟练掌握必备的设计软件,是否具备高超的设计技法,是否了解当下设计趋势风格,能否有效地协助团队或独立完成某个项目……比如小到一张banner、海报、主视觉KV,大到一个产品迭代改版、重要活动的上线、甚至建立完整的设计语言等等,这将直接决定了你能否在一个公司团队里很好地活下来,这些基本功也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外在能力体现。

(如下图)设计师在视觉画面设计过程中,技能技法基本涵盖了视觉设计这几大画面关系,每一项具体在画面把控中需要注意什么,视觉设计的同学自然懂。由于平时工作中我们每天都在接触设计技能、技法、软件相关,所以在此就不过多阐述举例。

设计师如何进行资源整合(设计师如何自我搭建知识体系)(3)

02

掌握设计方法和工作方法

设计工作方法往往是经过一定的经验积累形成一套自己用之有效的方法模型,好的方法可以帮助自己、同事甚至团队提高一定的工作效率。掌握的方法至少在平时实践中用过一次,并且证明有效,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方法。举例,我们平时常见的设计方法模型如:

【Heart模型】

Google推出的用于产品体验设计针对以用户为中心的体验度量模型,能够用于大范围的用户体验度量方法。产品体验设计需要把握好五个度(即:H用户愉悦度、E用户参与度、A用户接受度、R用户留存率、T任务完成度),Heart模型通常用于设计验证与评估阶段;

设计师如何进行资源整合(设计师如何自我搭建知识体系)(4)

【5W1H】

前期与需求方沟通需求的通用方法,方便我们掌握需求的背景(Why为什么要做)、业务目标(What要做什么)、受众人群是谁(Who为谁做)、投放场景在哪(Where用户在哪能看到设计方案)、设计排期(When设计使用时间)、项目如何规划(How怎么做)

【保罗·兰德的logo七步测试法】

品牌设计中常用于设计师检验一款logo设计的好坏,如logo是否具有独特性、是否能被记住、可视性如何(容不容易看清)、适应性如何(能否满足不同场景下使用)、普适性如何(大多数人能否接受)、前瞻性如何(能否保持设计超前不落伍),以及logo图形是否够简洁。

03

提升设计思维

什么是设计思维?也可以理解为“结构化思维”,是以事物的结构为思考对象,以对事物结构的建构作为思考过程,力求透过结构看问题,从而得出事物客观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当我们设计中遇到问题,应花时间确定真正根本的问题所在,不是立即解决丢过来的表象问题,设计工作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并不是真正本质的问题,通常只是问题的表面。

还有一些看起来似乎很复杂的问题,之所以复杂,是因为这些问题往往比较混沌,没有章法,结构化思维看问题其实就是让无序混沌的问题变得更加有序。如果我们能够停下来思考更潜在的问题,想一想更充分的设计解决方案,那么很多问题解决起来可能就会变得容易很多。反之,对错误的问题即使设计方案再精彩,也不如不做。

举个例子:

由英国设计协会经过长期商业设计研究后,提出著名的“双钻模型”,是运用于复杂设计流程中一种典型的结构化设计思维方式,将复杂的设计过程大致整合为两个大的阶段:

钻石一:保证设计方向的正确(发现问题 ➡️ 定义问题)

钻石二:保证创意过程的正确(发散创意 ➡️ 交付方案)

设计师如何进行资源整合(设计师如何自我搭建知识体系)(5)

设计师如何进行资源整合(设计师如何自我搭建知识体系)(6)

从发现问题,到定义问题;从发散创意,到交付方案。前期保证方向的正确,后期保证创意过程的可控,即使中间过程中有再多的细节,或者是需要反复沟通的问题再复杂繁琐,但始终能保证大的方向结构依然清晰明确。

04

了解用户诉求,提升产品和业务思维

设计师需要具备业务思维,以及通过用户和产品角度思考设计,主要是避免陷入专业思维的局限性里,设计只有聚焦于解决业务问题,才能产生价值。专业一定要服从于业务,什么业务出现什么问题,设计应该如何解决。重点关注业务的具体问题,洞察用户诉求,不局限停留在设计流程、专业和方法这个层面。

设计师如何进行资源整合(设计师如何自我搭建知识体系)(7)

那么,如何养成业务思维,并能在实际工作中沟通并解决实际问题呢?

1 充分沟通

主动找业务部门深入、充分沟通业务的诉求和想法,感知业务的需求。

2 换位思考

倾听业务并换位思考,足够了解当前业务现状和背景,以及目前的痛点。设计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效果。

3 积极响应

主动提供帮助,从设计角度提供解决方案。

4 业务敏感

了解公司大的战略方向和业务阶段性的变化,基于业务思考设计能够做些什么,以及设计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否能支撑战略。老板思考的问题一定是怎么达成业绩目标,如何产生价值和收益。

05

关注社会价值和生态

设计向上的顶层,我认为应该是关注社会和站在人类生态更高的角度,因为这个话题比较大,所以简单举几个例子,比如:马斯克的火星链计划,是考虑未来对人类的向外探索和找到第二适存空间而展开的计划,所有的一系列技术研发和设计,都是基于这个伟大的目标为最终方向;再比如蚂蚁森林种树、阿里普惠体……这些都是站在为整个社会和人类创造普惠价值的角度。

设计师如何进行资源整合(设计师如何自我搭建知识体系)(8)

底 层 知 识

设计师如何进行资源整合(设计师如何自我搭建知识体系)(9)

从中间水平线,依次往下 -------------------------------

06

熟悉设计基础原理

一张设计画面涉及到不同的设计技能,字体设计、文字排版、画面构图……但是背后都需要了解一定的基础原理知识,如:版式原理、色彩原理、透视原理、字体原理、动态原理……如果不够了解熟悉,那我们很容易在设计过程当中某些问题点无法准确判断设计是否存在问题,也就无法有效地进行画面调整。所以,基础原理应该是一个设计师必备的内在基本功。

举个例子:

【版式设计原理】

版式设计不能像绘画创作那样以表现内心情感为首要目的。在用其传达具体信息的设计过程中,应当根据版式本身的功能性需求,依照版式设计原理进行设计,所谓艺术化的创造,当以符合原理为前提。

设计师如何进行资源整合(设计师如何自我搭建知识体系)(10)

【透视学原理】

一般大家都知道1点透视、2点透视、3点透视,但很少人知道4点透视、5点透视,而这些较为复杂的透视原理,一般会用于插画、漫画、艺术等行业,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些夸张的日漫画面,多数就用到了这些透视原理。

设计师如何进行资源整合(设计师如何自我搭建知识体系)(11)

大部分时候,我们可能用不到这些复杂的原理知识,但深入了解研究下并没有坏处,拓宽了解更多的知识面,在未来不确定的变化中,说不定某一天就能派上用场。就好像爬山一样,在没有翻过这座山之前,我们以为眼前的山就是最高的,殊不知当你爬上山顶,才发现原来有更多更高的山峰……

07

运用设计原则和心理学定律

《设计心理学》作者唐纳德·诺曼说过“好的设计实际上比糟糕的设计更难被注意到。”这句话本意是好的设计可以很好的契合我们的需要,融入生活难以被察觉到,好的设计为我们服务却不引起我们对它本身的注意。但糟糕的设计会暴露出它的不足,而更加引人注目。

设计师如何进行资源整合(设计师如何自我搭建知识体系)(12)

但我们细想,那些融入我们生活中的好设计也正是遵循了基本的设计原则,并且符合人们的心理诉求,也就是所谓的心理学定律。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格式塔心理学,也叫“完形心理学”。

当物体彼此靠近时,这些物体被看作是一个组而不是各自独立的。这里说的就是格式塔原理中的“邻近性原则”。将邻近性原则运用到版式设计中,便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一定要设定文章的段距要大于行距,行距要大于字距。

设计师如何进行资源整合(设计师如何自我搭建知识体系)(13)

类似的还有“相似性”、“闭合性”、“对称性”、“连续性”等原则,这里就不一一展开说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查找学习。

比如,还有著名的希克定律“当给予用户选择权越多,他们做出决定所花费的时间也就越长”。因此,建议在界面设计中保留较为重要的选择项,包括按钮,图片,页面,删除不必要的选择,这样可以使产品的可用性更好。

再比如,用户体验设计中常用的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需求层次理论最开始包括基础的五个层次,后来马斯洛又对其进行了修订(如下图)。按照马斯洛的观点,当低层次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人的本能会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动机;只有当低层级需求得到适当满足后,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设计师如何进行资源整合(设计师如何自我搭建知识体系)(14)

设计师要懂用户,包括了解用户的行为习惯、行为动机,还有诸如“色彩心理学”等心理原理方面的知识。这些设计原则和定律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本质和人的本质。

设计师如何进行资源整合(设计师如何自我搭建知识体系)(15)

08

建立自我认知系统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过“所有困难的问题,答案都在另一个层次,很难靠同一个层次的思考来解决。只有设法提升自己的认知后,才能解决低层次的问题。”

设计师如何进行资源整合(设计师如何自我搭建知识体系)(16)

认知,其实就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是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它可以运用到所有行业、所有事物上。一个人的底层认知,决定了其逻辑思维、对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换句话说,如果底层认知出现问题,那么方法、逻辑、思维这些就会出现问题。

张一鸣曾在一个采访视频中说到:“你对一件事的认知越深刻,你就越有竞争力。”认知是指对事物的理解程度最终会决定我们对事情的判断和选择。但认知的惯性,又会导致我们不太容易接受认知以外的事情,也就有可能会错失很多当前认知以外的机会。

再回到我们设计专业中,比如“审美认知”,说白了就是设计中对美的感受能力,这一点对设计师来说尤为重要,决定了设计工作中对设计风格的判断能力,以及对当下流行趋势的把握能力。审美认知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一种可以被塑造的观念和习惯。所以我们平时才会花费大把时间关注收集设计前沿资料,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审美和眼界。

设计师该如何构建知识体系

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知识的积累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谓 “认知即痛苦”。构建知识体系有一个原则,知识体系一定要是自己的,且必须是自己亲自搭建的。否则,填充的知识内容如果不经过自己亲自整理,就不会产生深刻的印象和记忆。我也曾尝试把别人的知识体系拿过来用,但会发现很多别人整理的内容其实对自己并没有多大价值和意义,而且体系的思路也会有不太匹配的地方,所以别人整理的知识体系最好只是作为参考。

最后,在长期的设计工作中,我将这些工作方法、设计原理、策略思维相关的知识进行串联,并结合当下设计团队的工作常态,逐渐梳理出这套针对自己较为实用的知识体系框架。

作者 | Peng蓬 芝士追光创始人,分享品牌、插画、运营、平面等品牌设计相关经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