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旁遮普边境(每个人都应该去旁遮普看看)

印度旁遮普边境(每个人都应该去旁遮普看看)(1)

印度旁遮普边境(每个人都应该去旁遮普看看)(2)

Punjab,中文翻译为“旁遮普”,为印度西北部一邦。这里有柯布西耶用“开放的巨手”画下的通往未来之路的原点,这里有身体内充满冒险基因的锡克人,这里有金碧辉煌的金庙,这里还有荒诞的飞机水塔……这一切都和我以为的印度完全不同。以至于让我产生了严重的错觉,时时提醒着自己,这里真的是印度吗?

印度旁遮普边境(每个人都应该去旁遮普看看)(3)

印度旁遮普边境(每个人都应该去旁遮普看看)(4)

印度旁遮普边境(每个人都应该去旁遮普看看)(5)

尼赫鲁失落的乌托邦堡垒

从首都新德里开往印度西北部昌迪加尔的大巴上,我收到了来自印度本地手机电信公司的短信,正式欢迎我来到旁遮普邦。当然,对旁遮普,短信里还有一句定语——印度最干净的城市。

当我下车之后,发现所说确实属实:马路上汽车、摩托车各归其位,没有狂躁刺耳的喇叭声,也没有神牛慢悠悠地混迹其中,更没有流浪狗窜入窜出;路边的草坪郁郁葱葱,修剪整齐,在印度其他地方随处可见的垃圾,在这里也没了踪迹。

印度旁遮普边境(每个人都应该去旁遮普看看)(6)

要想了解昌迪加尔,就不能不从它的历史说起。1947年印巴分治后,原旁遮普邦被一分为二,东部属印度,西部归巴基斯坦,其中原首府拉合尔属于巴基斯坦辖区内。东旁遮普地区的所有城镇于分治前已经缺乏饮用水等公共设施,分治后更因接收巴基斯坦逃来的难民而使人口倍增,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印度政府决定于新德里以北240公里,划出114.59平方公里土地,兴建新的首府,命名为昌迪加尔。

昌迪是“力量之神”,加尔则为“碉堡”之意。那时的印度刚获独立,用中国人常说的话叫作“百废待兴”,无论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建筑和规划人才,还是国家的经济状况,都很难负担这样一个城市的建造。但分歧的力量一直都是拉扯印度前进的动因,而文化与种族的多元性又使得这座城市的走向没了主意。有着“印度现代化之父”的尼赫鲁,便选择了在这里做一次实验。

印度旁遮普边境(每个人都应该去旁遮普看看)(7)

△在烈日下,位于昌迪加尔的高等法院周围的池塘有着天然的降温作用

对于早年留学英国的他来说,昌迪加尔应该是一个惠及最穷的人的未来都市——有着完善的排水、供电、医疗和教育的新型社区。而时间也恰好完美,一个新获独立的国家正需要这样的“样板工程”来激发民族自信心。

1950年,印度政府首先邀请的是美国建筑师阿尔伯特•迈耶(Albert Mayer)。在他的计划中,昌迪加尔是一座呈扇状展开,人口50万,结合住宅、商业、工业、休闲用途的城市。然而,好景不长,迈耶的主要副手遇空难逝世,使迈耶自觉不能承担任务而请辞。

随后接手城市改革任务的是瑞士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他对昌迪加尔重新做了规划,在他的建筑理念中,高速公路绝对是未来工业的最佳写照。因此他就将其设定为一座日后崛起且人人有车的社会,而且从一开始就迷恋秩序和统一性的他,也热衷于新科技对于居住和房屋的改造,甚至提出了“房屋就是用于居住的机器”这样的先锋理念。然而现实是人人倒都拥有了自行车,因此这些汽车之路就显得大而不当了。

印度旁遮普边境(每个人都应该去旁遮普看看)(8)

△广场中央的标志性建筑“张开的手”,被柯布西耶赋予接受和给予之意

印度旁遮普边境(每个人都应该去旁遮普看看)(9)

△旁遮普大学的学生中心也是由柯布西耶设计,而圆形和螺旋状结构,则显示了西方建筑和印度本土化的混搭风格

印度旁遮普边境(每个人都应该去旁遮普看看)(10)

△柯布西耶所设计的高等法院,其开放式结构寓意着司法的公开和透明

印度旁遮普边境(每个人都应该去旁遮普看看)(11)

△由柯布西耶设计的高等法院细节部分体现了其对于色彩的迷恋

站在通往议会大厦的广场中央,这里都是柯布西耶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皆用水泥原色建成,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整体充满了冰冷、后工业化的感觉,再搭配宽达50米的马路,更让人觉得这座城市冷漠得不近人情。

其实,当年尼赫鲁曾试图由这个新城而树立起对国家未来的无限向往和美好想象,这些都不免让人为之激动与振奋。如果一切梦想都能成真,这也算是个完美的故事了。但显然,50多年过去了,昌迪加尔没能成为样板,它仍然是一个孤立的个案,一个不像印度的城市,一座失落的乌托邦堡垒。

在锡克教的金庙池中洗涤灵魂

印度旁遮普边境(每个人都应该去旁遮普看看)(12)

△夕阳下的阿姆利则金庙呈现出别样的美丽

从无比干净整洁的昌迪加尔来到混乱嘈杂的阿姆利则,我舒了口气,觉得这才像是回到了印度的常态。

阿姆利则,是印度、巴基斯坦边境的一座城市,距离拉合尔仅32公里。在梵语中,意为“花蜜池塘”,也因为金庙的存在,这里成了锡克教的朝拜圣地。锡克教于15世纪末由那纳克创立于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区。它是在莫卧儿王朝时期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交流中萌芽的,由于印度教虔诚派运动的开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教义规定,锡克教徒必须遵守五条“卡尔萨戒律”:终生蓄长须发,戴发梳,穿短裤,身佩短剑,戴手镯。

印度旁遮普边境(每个人都应该去旁遮普看看)(13)

△冬天,锡克教徒仍在金庙的池塘中沐浴净身

我的朋友Guri 就是典型的锡克族,他和另外三个锡克教徒合租在一个两居室内。每天早上他们要花上大量时间“打扮”自己后才能出门:首先用梳子固定头发,随后把头发用短发巾包住,然后把一条长达6.5米的长发巾的一端固定在门把手上,另一端由自己拉直,随后一层层裹在头上,固定在短发巾的外面,最后在镜子前确认没有一丝头发露在外面后才可以出门。因为如果让外人看到自己的毛发,则为大忌。所以在锡克族人在出门前,一般需要花费长达40到5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打扮”自己的工序。

印度旁遮普边境(每个人都应该去旁遮普看看)(14)

△锡克教徒的孩子放学后在分享零食

印度旁遮普边境(每个人都应该去旁遮普看看)(15)

△在火车站等车的锡克老人

当然, 除了拥有一个锡克族朋友以外,对于体会阿姆利则这座城市来说,著名的金庙依然是不得不到的一站。作为印度锡克教的最大一个寺庙,这座建造在湖水中的庙宇共耗费了750公斤黄金,被誉为“锡克教圣冠上的宝石”的建筑。庙门和19个圆形寺顶贴满了金箔,只远观,就可以感受到宗教带来的震撼力量;而现场隆重肃穆的气氛更让人心生敬畏,那从喇叭中传出来的诵经声,连绵、悠长、直抵心灵。尤其在冬天仍能看到锡克教徒脱下长衣长裤,走入金庙水池中沐浴祈祷时,就对他们信仰的坚定、执着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印度旁遮普边境(每个人都应该去旁遮普看看)(16)

年轻锡克们的还原与出走

印度旁遮普边境(每个人都应该去旁遮普看看)(17)

△身着传统服饰的锡克男孩骑车疾驰而过

离开阿姆利则,我选择去往阿姆利则和昌迪加尔中间的一座名叫Jalandhar的小城,这里不属于旅游景点,基本没有游客会在此停留。我此行的目的地是一个叫作Uppal Bhupa的村子,虽然只有一条水泥路直通村子,但是整个小村却干净、整洁、富裕得不像话。该村的“名人”当数Santokh Singh,他以建造了长11米、宽6米的最大的飞机模型水塔而闻名。

Singh和许多本地村民一样,家人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前往发达国家的签证,他们就会在屋顶上或建造出飞机形状的水塔,或摆上飞机模型,用来感谢神的眷顾,机型一般多为波音737。而大小、规模则和这户人家的财力及虔诚度有关。不难猜测,Singh的三个儿子早已成功移民到了英国伦敦,他们全都在异国过上了还不错的新生活。

印度旁遮普边境(每个人都应该去旁遮普看看)(18)

△Uppal Bhupa村子中最大的飞机水塔矗立在屋顶,颇有种超现实主义的荒诞

印度旁遮普边境(每个人都应该去旁遮普看看)(19)

△村子中还散落着其他几个飞机水塔

村子里的另一位年轻人也正在全力以赴准备雅思考试,每天早上9点到下午1点是他固定去私人培训学校学习的时间,而他的梦想就是在悉尼找到一份工作;他的邻居则更加自豪,因为就在今年夏天他马上要去加拿大学习文学,对于未来既激动又期待。而还留在村子里的两个锡克族年轻姑娘,则选择了通过跨国婚姻来改变自身命运:一个马上也要去伦敦了,而另一个的未婚夫则在纽约等待新娘的到来。

印度旁遮普边境(每个人都应该去旁遮普看看)(20)

△等待晚点不知多久的火车时,印度人已习惯席地而睡

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成了锡克教徒们的梦想之国。而最不可思议的是,旁遮普邦的锡克族是印度人中英语说得最差的。在这里,旅行和沟通都变得无比困难,而路边无处不在的、为了逃离这个国家而准备的雅思培训学校的海报,又增添了一丝讽刺的味道。

据官方统计,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被抓的非法移民中有10万来自旁遮普邦,当然,即使这样也无法动摇他们离开这个国家的决心。

印度旁遮普边境(每个人都应该去旁遮普看看)(21)

用幽默化解剑拔弩张

印度旁遮普边境(每个人都应该去旁遮普看看)(22)

△印巴边境颇具喜感的降旗仪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到来

在印度阿姆利则以西18公里、巴基斯坦拉合尔市以东17公里的两国边境处Atari,每天都会在傍晚举行降旗仪式。这听起来本应该隆重、紧张的场面,却因为表演的成分多了而充满不少喜感,在双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能娱乐一番外国游客。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主角隆重登场——8名身高均在1.90米的体格强壮的印度士兵,雄赳赳入场,头戴鸡冠似的军帽,身穿连体军服,腿绑白色袜套,脚蹬皮靴,个个威风凛凛。先是昂首阔步走来,随后手臂前后摆动到水平的位置,突然戛然停止,随后踢起可比肩的正步,靴子狠狠砸向地面,前胸一起一伏,怒目圆睁,双手握拳,一副要冲过去和巴基斯坦人打群架的样子,看得大家不禁哑然失笑。

印度旁遮普边境(每个人都应该去旁遮普看看)(23)

△位于印巴边境处的巴基斯坦国门

来来回回几次仪式展示完毕,就在游客们打着哈欠要失去耐心时,终于到了降旗的时刻:各方军士长向对方来一声高亢的长吼,跟着双方互相敬礼、握手。印巴各出一名仪仗兵奔向自己的国旗,用标准的动作迅速解开旗杆上的绳子,在军号声中,印巴国旗徐徐交叉落下,也标志着仪式的结束。

1947年8月,一条人为划分的界线不但催生了印度与巴基斯坦两个国家,也将旁遮普邦拆成两个。一扇铁门割断了多少家庭,当然,在其背后也产生了不少悲剧。对于过客来讲,这样别具一格的降旗仪式确实不失为一个有趣的存在。重要的是,印巴两国的恩怨,在这一刻也变得不那么沉重起来。

印度旁遮普边境(每个人都应该去旁遮普看看)(24)

旁遮普旅行Tips

印度旁遮普边境(每个人都应该去旁遮普看看)(25)

如何抵达:

从印度首都新德里每天都有众多班次的长途汽车开往旁遮普邦的首府昌迪加尔或者阿姆利则。如果旅行的时间不太充裕,则建议只去阿姆利则。

住宿选择:

相对于印度其他地方低廉的住宿费来讲,昌迪加尔城和阿姆利则城的住宿费则算不上便宜,一般的旅馆房间大约在均价人民币150元以上一晚。

印度旁遮普边境(每个人都应该去旁遮普看看)(26)

饮食推荐:

旁遮普的饮食非常多元化。而除了传统的印度风味饮食之外,建议尝试当地的烤蔬菜或者烤奶酪。

宗教禁忌:

锡克教徒严格禁烟禁酒,但是游客还是可以在特定的商店买到,但不要在旅馆房间之外的公共场合饮酒。

印度旁遮普边境(每个人都应该去旁遮普看看)(27)

撰文:喜喜(自由记者,独自游历22个国家。喜爱和当地人交谈,71次住进陌生人的家里,喜欢观察当地文化,写出属于自己的旅行故事。)

摄影:喜喜(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