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中最难学的是什么(叶永烈背叛化学)

文/潘彩霞

叶永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在北大读书时,即是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毕业后,他“背叛”化学转轨电影导演,之后,又从科幻作家摇身一变成为“中国纪实文学创作主将”。

他游走于历史、现实与未来,终极目标却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献身文学。60余年的无限艰辛中,他留下了3500万字的巨著,他把生命,都凝固在了作品里。

2020年5月15日,叶永烈去世,享年80岁。

大学化学中最难学的是什么(叶永烈背叛化学)(1)

叶永烈

作文是一桩难事

铁井栏,位于温州市中心,民国时期,这条短短的街巷钱庄林立,银行汇集,堪称“温州华尔街”。其中,实力最为雄厚的,是铁井栏29号的咸孚钱庄。

咸孚钱庄总经理名叫叶志超,他同时还是永嘉县(当时尚未设立温州市)银行行长,银行大楼紧挨着咸孚钱庄大楼,两幢大楼鹤立鸡群,彰显出掌舵人的不俗身份。

大学化学中最难学的是什么(叶永烈背叛化学)(2)

叶志超与咸孚钱庄大楼

1940年8月,叶家迎来第三个孩子,叶志超为孩子取名“永烈”,意为“永远轰轰烈烈”。

抗战已全面打响,叶永烈出生半年后,日军攻陷温州,永嘉县银行大楼和咸孚钱庄大楼被占为司令部。仓促中,父亲包了两艘两头尖的“蚱蜢船”,带着家人逃难。直到抗战胜利,全家才结束了流浪生涯。

离开时,叶永烈尚在襁褓,回来时,他已经5岁了。为了纪念这段颠沛流离的日子,一家人去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父亲还特地在照片上题了四个字:劫后余生。

大学化学中最难学的是什么(叶永烈背叛化学)(3)

叶永烈(前排左一)与家人

6岁,叶永烈迈进小学校门,他牢记父亲嘱咐的“认真”二字,由于过分认真,连下课都不敢离开座位。学校的走廊上方,挂着一块木牌,木牌上画着一只正在结网的蜘蛛,旁边写着一句话:“有恒为成功之本。”一个“恒”字,从此贯穿了他的人生。

在童年叶永烈心中,父亲的形象极为高大。每天早晨,路过二楼会议室时,他都会看到这样一幕:全体职工人手一册《古文观止》,父亲坐在正当中,讲得抑扬顿挫。

大学化学中最难学的是什么(叶永烈背叛化学)(4)

叶永烈父亲叶志超的文章

虽然父亲能诗善文,古文功底深厚,但对刚入学的叶永烈来说,作文是一桩难事,“作文题目千变万化,老师今天出这个题目,明天出那个题目,没有什么现成的‘作文公式’可以套用,光靠死记硬背对付不了。”

结果便是,一年级上学期,作文不及格,下学期总算刚及格,到三年级下学期时,才勉强又进了一步。

他的兴趣是画画。他和好朋友戈觉特编了一个“画刊”,从俩人的名字中各抽出一个字,命名为“特烈画刊”,他梦想将来当一名画家。

不久,温州上空红旗飘扬,街上响起了腰鼓声,秧歌声。父亲从地下室的保险箱里取出一麻袋钱,全是国民党政府发行的金圆券,只是那时,已经变成了废纸一堆。他对叶永烈说:“可以拿去折纸飞机!”

温州解放了,所有人都欢欣鼓舞,就连小学生,也开始关心政治,作文里不乏“反对美帝”的口号。

有一天,叶永烈心血来潮写了一首小诗,经过离家不远的《浙南日报》社门口时,他踮起脚把它投入了那个高高挂着的大木箱里。木箱上写着“投稿箱”,他听说过,只要把稿子投进箱子,如果写得好,报纸就会登出来。

几天后,一封信寄到家中,是编辑的用稿通知,信封上印着“浙南日报”四个红色大字。又过了几天,一进家门,父亲便笑容可掬地唤他:“阿烈,快来看报纸!”报纸上,赫然印着他的小诗《短歌》。

大学化学中最难学的是什么(叶永烈背叛化学)(5)

叶永烈处女作

那天,是1951年4月28日。尽管70个字的“处女作”更像是顺口溜,但叶永烈第一次感受到了写作的乐趣。小诗的发表,成为叶永烈一生创作的起点,对他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曲线”上北大

受到鼓舞,书籍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叶永烈,从父亲书房的《人猿泰山》《鲁滨孙漂流记》开始,他走进了另一个世界。正是那时,他喜欢上了苏联作家伊林的科普作品。

书柜里的书看完了,叶永烈又办了三个图书馆的借书证,平均两天就要借一次。在一本精美的布面烫银的日记本上,他从书中寻章摘句,编写自己的《小辞源》。扉页上,他郑重写下:

“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小辞源》上积累了五六万字时,叶永烈的作文水平也提高不少。高二时的一次语文课上,老师给每位同学发了一份油印作文,拿到手一看,竟然是自己写的《一件小事》。读着带有墨香的文字,文学的种子,悄然撒进他的心田。

大学化学中最难学的是什么(叶永烈背叛化学)(6)

中学时摘录的好词好句

因着对阅读的兴趣,叶永烈科科优秀。

虽然偏爱文史,但因数学老师施振声是表姐夫,为了“不丢面子”,他丝毫不敢懈怠,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好巧不巧,高中时,物理老师又是同桌的姐夫,无形中又增加了对物理的兴趣。对变戏法一样的化学实验,他也情有独钟。因着这些,他打下了扎实的理科基础。

在抓蝌蚪、养金鱼,种丝瓜、扁豆,制氢气、“晒蓝图”中,中学生活一晃而过。

1957年,叶永烈迎来高考,他的目标是北京大学,“无冕之王”——记者,是他最向往的职业。不料,那年新闻专业名额极少,几乎是一个省只招一名。

虽然很有“自知之明”,但叶永烈还是念念不忘北京大学,他想到了苏联作家伊林。伊林是学化学的,但他把文学与科学结合起来,创作了大量科学文艺作品,《十万个为什么》《在你身边的事物》曾是那样吸引过自己。

大学化学中最难学的是什么(叶永烈背叛化学)(7)

《十万个为什么》,伊林著

“我也可以‘曲线救国’,成为作家!”伊林成为榜样,叶永烈报考了北大化学系。对此,父亲颇感欣慰:“念化学,将来做做雪花膏,做做肥皂,总有一碗饭吃!”他不赞成叶永烈读新闻专业,认为政治风险太大。

带着父亲用过的那套《古文观止》,叶永烈来到憧憬中的北京大学。泡在实验室里,手持试管,叶永烈却“身在曹营心在汉”,他向往的,是对面那座文史楼。他迷上了诗,口袋里总是装着小本本,一有灵感随时记下,小诗又开始陆续发表。

正当他徜徉在诗的海洋时,打击突然而至。父兄皆蒙冤,全家陷入困境,母亲托人来信,希望他放弃在北大的学习,回家挑起家庭的重担。经济困境促使叶永烈自力更生,靠着一点助学金和零散的稿酬,他艰难度日。

1958年,北大数百名师生前往湖南,帮助大炼钢铁。叶永烈被分配到邵阳县化验室,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他为《邵阳报》写了一篇《两种矿物肥料介绍》的科普文章。回到北京后,对科普写作的兴趣渐浓,投给《科学小报》,居然百发百中。

暑假里,同学们一个个走了,买不起火车票,叶永烈孤零零地留在宿舍里。他靠写作排遣孤独,开学时,已经写出了50多篇科学小品。

大学化学中最难学的是什么(叶永烈背叛化学)(8)

叶永烈在北大宿舍

一次逛书店,看到《塑料的一家》时,他忽然有了灵感:何不把那些化学小品,编成一本《碳的一家》?

花了半个月时间修改、补充,书稿完成后,投寄给了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很快,叶永烈收到编辑曹燕芳寄来的《收稿通知》。1960年2月,平生第一本书出版了!

活泼生动的文笔受到青睐,曹燕芳又开始约他编写《十万个为什么》。照着清单上列出的“为什么”,叶永烈一个个写下去。

《十万个为什么》涉及各种各样的知识,在北大图书馆,叶永烈如鱼得水。就这样,他成为初版本的主要作者,一共947个“为什么”,他写了326个。书出版时,他的名字排在第一个。那年,他才21岁。

大学化学中最难学的是什么(叶永烈背叛化学)(9)

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叶永烈是主要作者

《十万个为什么》成为畅销书,报刊约稿信纷纷而来,叶永烈不仅维持了自己的生活,还源源不断地寄钱给困境中的父母。写作水平提高后,他又“更上一层楼”,创作了科幻小说《小灵通的奇遇》,这便是《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前身。

化学系“叛徒”

终于能买起火车票了,1962年暑假,叶永烈回到久别的家。此行,还有一个重要任务:相亲。在北大,除了上课、做实验,他几乎把图书馆当家,在同学中显得很另类,爱情与他无缘。何况家道中落,父兄蒙尘,他也无心他顾。

许是上天怜悯,他遇到了此生最钟爱的人。

女孩叫杨惠芬,父亲杨悌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律系,民国时曾任温州军政府执法部副部长,后来又当过县长、法院院长,是有名的书法家。因不愿为官,一度贫困潦倒,靠卖字为生,1951年蒙受恶名入狱,不幸去世。

因出身不好,杨惠芬无法跨进大学校门,高中毕业后当了中学教师。

大学化学中最难学的是什么(叶永烈背叛化学)(10)

18岁的杨惠芬

“同是天涯沦落人”,两颗不幸的心靠在了一起。1963年,叶永烈从北大毕业,回到温州,他们举行了婚礼。一个月后,他告别妻子,到上海电表仪器研究所报到。

一个选择题摆在面前:未来的人生,是拿试管,还是握笔?文学占了上风,叶永烈选择放弃科研。得知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曾拍摄过两部根据《十万个为什么》改编的影片后,他决定毛遂自荐。

在电影厂厂部会议室,挎包里的《十万个为什么》还未及取出,副厂长李资清就热情地说:“久闻大名!”

原来,电影厂曾在他毕业前就派人去学校求贤,但北大化学系毕业生只能分配到科研机构,无奈抱憾而归。

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一个月后,调动就完成了。听闻叶永烈要转行走电影创作之路,老师、同学纷纷说他是“叛徒”,化学系主任说:“白教你了!”

然而叶永烈不后悔。他每天早晨推着小车到仓库领一大堆电影拷贝,工作就是看电影。

整整两个月,在黑咕隆咚的放映室里,他一天要看七八个小时,纸笔就在手边,“看片心得”及时记录。他一头钻进电影业务图书,仿佛在自修电影学院课程,那一时期的笔记,后来都被他写进了《电影的秘密》一书。

一年后,妻子来到上海团聚。业余,在12平方的小屋里,一个写稿,一个抄稿、描图,“相处越久,相知越深,相爱弥笃,两个人仿佛有一个共同的灵魂”。

大学化学中最难学的是什么(叶永烈背叛化学)(11)

叶永烈夫妇

不久,风暴来临,抄家、下放,叶永烈都未能幸免。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种了三年水稻,他坚持写出了几万字的《水稻日记》。

1973年,终于恢复电影导演工作了,有文学修养助力,叶永烈成为厂里的业务骨干。晚上,在陋巷里的棚户房,他拿起笔“重操旧业”。

炎夏,生着煤球炉的屋子如同闷罐,人在里面挥汗如雨;寒冬,门窗紧闭,烧饭炒菜弄得满屋烟气;家对面就是茶馆,人来人往,吵吵嚷嚷。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三年出了十本书。只是,一分钱没有,那时取消了稿费制度。

磨难深重的日子终于过去,丰收季到来了。躺在抽斗里的书稿,一下子都得以出版,几乎一月一本,如同喷泉一般。这些书,发行量都很大,其中,在岳母床底下幸存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印了300万册,成为超级畅销书,并荣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大学化学中最难学的是什么(叶永烈背叛化学)(12)

《小灵通漫游未来》,叶永烈著

叶永烈“火”了,他成了科幻的代名词。1978年,上海《文汇报》大幅刊登了关于他的报道,在弄堂里的“电视机阿姨”家,邻居们争着看上海电视台播出的叶永烈专访。他不仅轰动了整条弄堂,还惊动了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

引起方毅注意的,是《光明日报》记者对叶永烈的一段采访:

“他创作条件很差,一家四口人(大孩12岁,小孩8岁)挤在12平方米的矮平房里,一扇小窗,暗淡无光,竹片编墙,夏热冬凉,门口对着一家茶馆,喧闹嘈杂。每年酷暑季节,他就是在这样的斗室里,不顾蚊虫叮咬,坚持挥汗写作。”

方毅看到后批示:“调查一下,如属实,应同上海商量如何改善叶永烈同志的工作条件。”

就这样,叶永烈终于告别居住了15年的蜗居。

创作进入爆发期,导演事业也蒸蒸日上。1980年,他导演的电影《红绿灯下》获中国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科教片奖。拍摄大型科教片《向宇宙进军》时,他还有幸结识了“航天元帅”钱学森,为后来创作《走进钱学森》提供了契机。

文章千古在

官场一时红,文章千古在”,婉拒了许多送上门的头衔,叶永烈坚守写作。1987年,他放弃电影导演工作,成为上海作家协会首批专业作家之一。

随着年岁的增长,四十而不惑,更多地考虑国家的命运,时代的呼唤,觉得科普作品难以表达我的思想。”改革开放给了叶永烈宽阔的视野和求真的勇气,他告别科普,选择了中国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作为创作的主攻方向。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把这一过程写出来,被叶永烈视为上海作家的责任。从上海这个红色起点出发,他多次奔走于北京、嘉兴南湖,他上井冈山、入瑞金、进遵义,进行了一系列实地采访。

在档案馆寻史料,与当事人访谈,在“立论正确,史实准确”的基础上,他一股作气完成了140余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不仅是史学与文学的完美融合,还获得了党史专家们的认可。

大学化学中最难学的是什么(叶永烈背叛化学)(13)

红色三部曲

“大题材、高层次、第一手”,一发不可收,叶永烈一步步走进历史深处,他称自己为“旧闻记者”。

纪实需要脚踏实地,要准确,哪怕一个年月日、一个人名都不能有半点错误。为此,叶永烈奔走于北京高干住宅区,采访了很多重量级的历史当事人。

因为经常在北京采访,他托了朋友的关系住进公安部招待所,招待所里来来往往的,几乎全是戴大檐帽的警察,有人好奇,打听叶永烈的身份,门卫回答:“上海来的便衣!”

然而,当事人多是名人,很多敏感事件不愿提及,吃闭门羹,遭冷遇是常有的事。

采访陈伯达时,刚开始,陈伯达态度强硬,直接拒绝。叶永烈不死心,他先打起了“外围战”,秘书、老同事、子女、警卫员,一个“活口”都不放过。

有了把握后,叶永烈再次上门。经过精心考虑,他用了这样一句开场白:“陈老,我早在1958年就见过您!”

“哦,1958年,在什么地方?”这次,陈伯达开了口。

叶永烈讲起一段往事:“1958年,北京大学60周年校庆,您来做报告,当时,还带了一个‘翻译’,把您的闽南话翻译成普通话。”

陈伯达哈哈大笑,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在我眼里,他是历史的当事人,我并没有把他看成历史的罪人,所以我对他充分地尊重,我们彼此之间能够建立很好的友谊原因就在于这里,我们始终是一种平视的、平等的交流态度。”从熟悉到信任,一支录音笔凝固了历史。

1989年中秋节那天,陈伯达兴致很高,他戴了一副老花眼镜,拿起一张报纸,摆好姿势让叶永烈给他拍照,那是他在世间最后的留影。

大学化学中最难学的是什么(叶永烈背叛化学)(14)

《陈伯达传》,叶永烈著

随着《陈伯达传》《陈云传》《胡乔木传》等一系列重量级人物传记的出版,叶永烈被收录美国《世界名人录》,并被美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他珍藏了大量的笔记、手稿、录音、信函,他的家,就是一个小型的“私家档案馆”。2005年,叶永烈荣获中国首届“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

从科幻到纪实,风马牛不相及,以至读者一度以为作者是同名同姓的“两个叶永烈”。谁能想到,写出3000多万字的叶永烈,因为用眼过度,视网膜剥落,早在1991年,他的左眼就几乎完全丧失视力了。

日日著作无虚度”,一边整理旧作,一边继续写新著,叶永烈永远热情洋溢,全然“不知老之将至”。

2015年,75岁高龄的他又转向纯文学创作,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完成了130万字的长篇小说“上海三部曲”。

这是温州与上海的“双城记”,创作时,故乡温州的点点滴滴又从记忆中喷涌而出。双莲桥的荷花,晏公殿巷的小河,洞桥头的大榕树,还有含冤去世的父亲。

他的书架上,仍然放着父亲当年用过的那套《古文观止》。父亲希望他“永远轰轰烈烈”,他做到了。

如今,斯人已去,唯有文章,千古长在。

大学化学中最难学的是什么(叶永烈背叛化学)(15)

叶永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