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丝弦是不是越老越好用(古琴的审音之道老桐)
摘自《琴道--七弦琴之文化精神》
文/老桐
□淡淡思归操,悠悠太古心,
希声在自得,不必为知音。
——[唐]王珦《聽琴诗》
选购上品良琴,最好联络资信程度可靠的斫琴家订购。有条件的话尽量赴斫琴家府上亲弹认定。因为同样是上品好琴,也互有差异,一琴有一琴之音色,一琴有一琴之性格,多弹几张,选自己最喜爱者。再者,多见一些好琴,可增广见闻,对提高自己的品音鉴琴能力大有裨益。
审音之道,卢家炳先生综合古代琴书琴论的内容列出九点,颇为精要:
“治琴之道,首在审音。审音之要,原则有九:(一)曰中和;(二)曰清;(三)曰静;(四)曰高;(五)曰古;(六)曰雅;(七)曰澹;(八)曰圆;(九)曰润。”(卢家炳《古琴浅说》)
限于篇幅,在此仅列“九要”之名目,其内涵尽可于古代琴论如《溪山琴况》等书中研阅。此和静清雅、古澹圆润,乃抚琴取音之法度,亦为鉴琴听音之标准,可与“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琴之“九德说”相比照。而和静清雅、古澹圆润之内涵的深入体认(涵养于心)、施之于琴(操缦于手),是需要琴人一辈子的读书明理、人生历练及操缦练指功夫的,因此可以说审音之道也是琴人“终极的最高修养”也。
鉴琴听音,作为初步,可听其七弦是否相和及上、中、下三准之音是否协调。有大弦过于粗宏而细弦过于尖励者,有上准干而不发、下准浑浊不堪者;有某些部位突然响亮、某些部位闷暗无声者,此即不和不匀。又,散、泛、按三音之间也有是否和谐的问题存在,当善听之。
音色之是否优美(或高古、或甜美、或沉雄、或清越)是较易感受到的,唯音质内涵的品鉴是需要慢慢培养听力的。一般说来,大致有四个方面:是空薄还是厚实?是漂浮还是沉静?是枯燥还是圆润?是混浊还是洁净?
空薄的音质让人觉得缺少内涵,最严重者空空如共鸣箱、似叩击木板、有空腔之声。稍好一些的也是音直而白、声响而促,韵若琵琶。而厚实的音质则让人感到意蕴丰富,声音中似有密集的颗粒,听起来昂扬有力,有精神饱满之感,其上品如有磁性、似醇醪般醉人。
琴体发音是“沉”还是“飘”也极重要。发音沉者让人觉得安静,发音飘者就没有静的感觉了,相反会让人感到气息上浮。不仅散音如此,按音也可感觉。当按弦时,其音是从琴体底部透出还是从弦面指板上飘出,于手之“肌音感”和耳之听觉享受差异极大。从琴体透出之音,既松且沉,左手抚之,吟猱玩味、底蕴无穷,而从弦面发出之音,往往硬而直,就无此可玩味性了。
圆润之音令人平和、安稳、舒泰,似“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枯燥之音则令人乏味甚至烦躁,如对“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掩耳避之惟恐不及。许多劣质新琴就让人有这样的感觉,其音直白干枯、让人生厌,严重者甚至如空木箱一般,真是亵渎了“古琴”两字。
音质之净浊是古琴音质内涵的另一极重要的要素。北宋崔遵度以“清丽而静、和润而远”总结古琴音声的特点,其中“清丽而静”与琴之音质是否洁净有极大关系。浑浊之音常给人雄浑的错觉,真正的雄浑乃底蕴之宏阔而非浑浊也。混浊的琴细听之不仅单弦音浑浊,不同弦音之间的共振也浑浊,予人不清净之感。上品琴音能让人感到“体清心远”,有心旷神怡之感,《琴况》以“澄然秋潭”、“皎然寒月”来描述,且谓琴上之“清况”,“真令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这对古琴的音质的要求就是干干净净、没有杂质。
所谓“清音”,就音质而言,即洁净之谓也。洁净之音,既要求单弦之音既清而实,也要求弦与弦之间相协和而不是出混响浊音。对于斫琴家而言这是极不容易做到的。今日之新琴,具清音者百不得一。唯少数几位斫琴家之上品良斫或可遇一二也。
鉴琴品音之内容尚有许多,如琴音之余韵是否悠长、走手音是否灵敏、泛音是否通透等,在此就不多述了。至于琴的形制和工艺,是另一范畴的问题,此不述及。
◎敬请关注
● 我们传承清微澹遠的中华传统古琴……
● 以琴静心、以禅明心、琴禅合一、喜耀生命
图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