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活着的最好状态 中庸本心不在外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本心不在外,唯自求而已。圣人之学,皆从自反中来。

——《中庸》

中国传统哲学的代表之一《中庸》认为人的本心自在,不必外求。而圣人之学,大都从自己的悟性感受中来。人的功夫修养的关键在于存养本心,使得本心不被不正当的欲望所干扰或影响。

儒学大家董仲舒认为做人要有正气正义之心,不可为了利益,忘记本心。做人要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可贪婪成功。

中庸是活着的最好状态 中庸本心不在外(1)

对此,《中庸》在揭示人的私心方面同样做的不错。

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说的就是人心是自私的,都有自我的本性。私心使得自我做出自私的抉择,从而导致自私自利与罪恶。

《中庸》指出,私则胶胶扰扰,自不能安;道心善心也,乃本然之心,微妙而难见也。此乃心之定体,一则不杂,精则不差,此乃下功夫处,有定体,有用工,然后能允执其中也。

这些话的含义是:人心与天地之心合一后,因为人也具有使得万物生长的仁德,通过自我修为克服掉私欲,进而达到与正道合二为一的境界。

中庸是活着的最好状态 中庸本心不在外(2)

宋朱理学中的中庸思想

程颢说,理为万物的自然倾向。而程颐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所在。

可见二程对理都做出了自己的理解。而张九成认为圣人以天理为人情,常人往往徇私言情而悖逆天理。对比来看,张九成对人性的洞察是很深的。

在《中庸》中,作者曾表达如下思想:格物则能穷天下之理,天下之理穷则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矣。意思是什么呢?即人应该开放心胸,关心万事万物,然后回归一理,如此则可与万物万物合而为一。《中庸》指出,人的修养功夫要集中在克服一己私欲上,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然后通过不懈地自律,以及在心性上磨练,最终达到存养天理、获得正气的目的。

中庸是活着的最好状态 中庸本心不在外(3)

孟子的仁心与人心

对于人的本心,孟子说,仁,人心也。

孟子主张,只要遵循人性的自然感情,就可以找到并走上通往至善境界的道路。

对此,后世的很多思想家并非完全赞同。他们认为人欲与道德原则都来自人的内在本性。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同行而异情,意思是好恶是本性的特征,人天生就有善恶的两面。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只在于他们的好恶不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