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产品设计痛点(产品思考要成体系)
本文笔者分享了一种体系思考方法——“灵魂设计”,“灵魂设计”可以用于产品设计、模块设计、功能设计、材料编写等各项事务中。
为什么有“灵魂设计”
过去我有一个毛病——拿着需求就动手,结果就是我的输出经不住推敲,其根源就在于缺少思考。尤其我在2C的互联网团队工作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我简单的将交互体验理解为用户体验(请详细阅读《用户体验五要素》),更是对产品的用户模型没有认知,并且还会将浅层的思考称之为敏捷。
本文写作时,我们也明确了本文的写作理念:传达灵魂设计(SD:Solution Design)的重要性,在reader脑海中留下这样的一个印象,在遇到困难时能想到可以这样解决方向。
这里也再次提及一下我们的能力五要素:成体系、看本质、抓重点、有逻辑、批判精神。
什么是“灵魂设计”
——解决产品经理设计过程思考缺少深度的问题。
本文要总结的主要内容,其实就三点:建立模型、核心逻辑、用户认知。其它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三点的扩展。
在制订“灵魂设计”时,我们一样使用到了PPVT工具,所以我们的思路是:
- 用“模型”保证理解的全面性和闭环;
- 用“理念”保证方向;
- 用“核心逻辑”保证可行性和指导设计工作;
- 用“用户认知”保证易用性。
我为什么要称其为“灵魂设计”?
在这个过程中将用户模型、产品核心逻辑比作产品灵魂,产品架构比作产品骨骼,功能模块比作肌肉,而视觉交互设计比作皮肤。
产品“灵魂设计”本质就是产品方案详细设计,只不过我们要求自己成体系的去思考问题,将需要考虑的因素梳理清楚,这也符合能力五要素的要求。灵魂设计提畅:想复杂、做简单。
“灵魂设计”的起点是完成PPVT&MIC(前文描述过)分析,准备进行设计,当完成“灵魂设计”后,就可以快速的进行原型设计。
在解决不同的问题时,顺序会存在差异,当我们解决一些面向用户的问题时,可以先从“用户逻辑”着手,去理解用户提出“产品关键词”。而当我们面临一些复杂的问题,并且一事摸不着头脑的时候,不妨先从产品逻辑中的借鉴开始,灵活运用。
为了更好的说明,我们将以一个案例贯穿全文来进行说明:
“中泰”商场企划部提出,我们想知道顾客的分布以及年龄结构等属性。
我们完成了PPVT分析,问题在于企划不了解外部的客源分布、不了解客群的家庭结构,难以精准的制订营销方案,将客流吸引到场。
结合我们的产品能力,我们制订了一个思路:单纯展示分布难以达成用户期望。因此,我们要将分布在地图上可视化,并得到分布小区的基本信息,并将小区的客群属性等关联信息结合展示,更好的帮助企划用户。
用户逻辑
——解决对于用户的理解不成体系。
用户逻辑工作要点:充分想象用户场景➡ 建立用户模型,深入理解用户➡ 提炼产品关键词,回答我要干嘛
用户逻辑要做什么?
——我的答案是通过树状的发散性思考,发现各种可能性,得到产品关键词。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BOSS让你分析一下产品用户,你噼里啪啦分析一通。BOSS问你为什么没有考虑家庭结构,于是你加上。BOSS又问你为什么没有考虑收入……没完没了,根源还是由于没有闭环的去建模,PM自身对于用户的理解不全面。
模型的建立就是为了在事实的基础上,全面、闭环的理解用户,并不是每一次的事务都需要做的事情,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业务都是迭代向前的,而不是duang的一下天翻地覆。因此,模型大部分时候都是稳定的。
对于如何建模,我们的建议是:
- 针对所在业务领域,寻找一个业务标准模型;
- 结合自己对于目标对象的理解,修正模型。
一个模型好不好,主要考察能不能全面、闭环的的描述目标对象的属性或行为等因素。因此,在建立完模型后,与团队partner讨论,列举一些用例,检查模型是否能够覆盖。
用户模型是我们对于用户理解的总结。在“智慧商场”产品过程中,我们建立了一个整体的用户业务模型(如下图所示),这样可以保证我们宏观的审视我们的用户诉求,以及我们自己的短板,助于我们提升画面感,达到按图索骥的目标。
在面对“中泰”商场企划部的诉求之前,我们已经完成了用户业务模型的建立(上图)。完成前期工作后,我们反复解读客户诉求的原话、根据我们的场景地图去发散、并且结合用户业务模型去思考。
我们得出产品关键词:
- 帮助企划知道用户分布地;
- 帮助企划知道分布地的客群家庭结构;
- 帮助企划知道分布地的客群消费偏好。
产品逻辑
——解决产品的逻辑缺失
产品逻辑工作要点: 建立业务规范➡ 目标对象建模➡ 明确理念➡ 建立价值链
上一节我们梳理了产品关键词,这就是我们构建核心逻辑过程中必段要实现的需求。打开xmind制作功能结构/信息结构图,并在脑海中串起来,然后打开axure制作原型。但是,我们设计的依据在哪里?
当BOSS / 同事问你,逻辑是什么的时候,好像又经不住推敲。产品逻辑就是我们解决用户问题解决方案的闭环逻辑,产品逻辑的重点是提出实现交付价值而需要构建的价值链,其描述的是我们如何去解决问题。
价值链这个词汇来自于波特,用户战略竞争分析,这里不作过多的介绍。当我们面对用户问题时,会提出一系列的手段,但所有的手段都需要回归到一个闭环的核心逻辑上去。这样工作输出物才能经得住推敲。这也是很多年轻PM的通病,只是一时兴起的设计一个功能,而没有上升一个高度去看待。(后续我会继续在公众号中总结价值链相关的应用内容)
目标对象模型不同于用户模型,在我们的“智慧商场”产品中,目标对象模型是进场顾客,而用户模型是商场经营人员。
当然,很多情况下,两者是统一的。建模的目的就是能够保证全面、闭环的认知目标对象,保证功能设计的合理性。
模型有很多种,咱们所说的建模,是指描述模型,而不是算法模型等。模型本身也是多样的,在“智慧商场”产品中,我们有“顾客描述模型”(属性、行为)、“顾客消费模型”(3A2R演变)。在我们的产品中,必然需要通过“顾客消费模型”有所取舍的去打造功能,功能回归模型我们的思考才有了一条主线。
(举一个别人的例子)
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自以为是的解决了用户问题,所以多与自己的partner讨论方案,并进行测试。
对于目标对象(顾客)我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理描述模型,并正在建立消费模型,消费模型的价值是告诉我们如何将提高业绩落地到产品中,但目前还是商业机密不便列出。
对于分布 属性的需求,我们在产品逻辑阶段明确的理念是:让用户查看不同客群的顾客分布、密度及其相关的属性、偏好。并提出如图所示的核心逻辑。
这里出现了一个分群的概念,再得复一遍此阶段的分析,我们得出分群的核心逻辑。
在这里,我们要考察,产品关键词是否能够完全满足。
使用逻辑
——解决产品易用性问题。
使用逻辑工作要点:梳理认知线
上一节我们已经建立了核心逻辑,现在就基于核心逻辑细化出功能/信息/流程在产品逻辑中,我们确定了解决问题的闭环逻辑。那么,现在继续,为了保证输出物的质量,咱们还得有一个架构需要先搭建。
用户模型 核心逻辑 构成了自己产品的灵魂,在进入原型设计阶段,我们还需要把骨架搭建起来——也就是功能结构、信息结构、流程,当我们面对业务需求不同时,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处理。
当我们有好的解决方案,只能大概率的保证最终产品可用,而易用、好用的目标不是必然能够达到。所以,为了使产品易用、好用,我们需要明确使用逻辑。
使用逻辑的本质,就是产品的设计与用户的认知相统一。
第一步:梳理用户认知线。
第二步:整理认知线中每个节点的信息需求。
第三步:将信息需求整理成信息结构。
第四步:将整个过程制订为使用流程。
第五步:反复的思考、评审使用逻辑。
例如:在2C的产品中,现在主流的设计是让用户快速GET产品的内容,迅速吸引用户,再在合适的时机引导注册。那么,这就是用户的认知线,如果你的产品一来就是注册,除非你是刚需。在2B产品的设计中也是如此,如果设计与用户的认知线差异太大也是要让用户迷糊的。
例如:
我们尝试过,通过下拉列表的方式让用户选择,但太不直观,用户进入后,完全不知道这个功能是干嘛的(有句名言,把用户当**)。
所以,我们总结了认知线:
- 看到地图以及不同小区的顾客分布,让用户一来就知道这是客群的分布。
- 展示小区概况,并设置默认值,与前者靠近。让用户一眼就知道地图上的标注点是可选择的。
- 关联展示客群属性、偏好等其它信息。
于是在视觉、交互设计上就要符合用户的认知线。
总结
“灵魂设计”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求大家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同样的我们在开展“灵魂设计”时,面对不同规模的问题,也许就是口头上的一番讨论、也可以就是在草稿纸上的演算,当然也可以做出细致的书面的方案报告。
在我的实操过程中,“灵魂设计”可以用于产品设计、模块设计、功能设计、材料编写等各项事务中。
本文只是一篇思考引导文,所以未对细节工作进行太多的介绍,今后会持续的进行总结、分享。
相关阅读
方法论:产品工作从哪里开始?
分类、想象、链接:我的MIC工作法
作者:张牧师说,D哥产品说。
本文由@张牧师说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