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林家铺子人物结构(茅盾林家铺子时代哀歌带给每个现代人的生命启示)
青年时期的茅盾
茅盾先生曾说过:“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文学家所欲表现的人生,绝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
写成于1932年6月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即展现了这样一幅动荡年代社会底层的生活画卷:
故事发生在上海“一·二八”事变前后,林家铺子——一间经营东洋货的小商铺垂死挣扎,最后终于破产。主人公林老板使出浑身解数,与种种敌对势力周旋,奈何敌人太多,盟友太弱,最终寡不敌众,又难逃时代魔掌,家破,人逃亡。
一·二八事变,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于1932年1月28日晚发动的进攻上海中国守军的事件。由于日军是策划已久,有备而来,中方失利,民间损失尤为惨重:据统计,事件中中国金钱损失约为十四亿元。闸北华界的商号被毁达4204家,房屋被毁1.97万户,波及范围极广。同济大学(吴淞)、复旦大学(江湾)、上海法学院等均遭轰炸。
茅盾《林家铺子》
【主要情节】下面我们简单梳理一下整个故事:
《林家铺子》情节梗概
《林家铺子》人物关系图
最初,因为抵抗日货的爱国运动高涨,小镇上售卖日货的林老板不得不拿出家中仅存的几百块积蓄去贿赂商会及党部,以求得不被封店,照常营业。
这样一来,原本冷清的生意更是雪上加霜。年关将至,林老板想出一个极具现代感的好主意——打折促销,期盼能扭转颓势。
可那是三十年代的中国啊,日本侵略、国民党反动统治、地主和高利贷者轮番剥削,普通市民百姓的生活已是苦不堪言,哪里还有人消费得起这些高级货呢!
林老板眼见着一天天亏本,上海债主和当地钱庄又派人来催债,几个穷邻居也拿着账簿来要利息——他们把一生的血汗都寄存在了林家,林老板处在绝望的边缘。
电影《林家铺子》截图——林源记里的景象
好在去外地要账的伙计寿生及时赶回,解了燃眉之急。一二八事变发生,林氏一家灵敏的捕捉到了新的商机——打包日用品低价卖给上海来的逃难者,生意逐渐红火起来,可这时街上却流传起了林老板要卷款逃跑的谣言……
原来是同行恶意中伤,想趁机捞一笔,尝到甜头的党部二话不说逮捕了林老板,为搭救老板,伙计寿生只得听任同行趁火打劫,将店里的货抵了出去,再加上几日经营连本带利一起,交给贪得无厌的商会和党部,才勉强将林老板从监狱中搭救出来。
回到家中,已是走投无路:
狡诈猥琐的卜局长看中了林老板的十七岁女儿阿秀,非让她填房当姨太太;祖传店铺已然是一副空壳,绝无东山再起的可能;外边催债催得紧,账上又亏了个底儿掉,寿生暗示老板:没别的活路了,只能——“走”!
电影《林家铺子》截图——林氏一家和伙计寿生计划出逃事宜
林老板带着女儿逃跑了,只留下林大娘和伙计守店,听任处置;然而真正的悲剧才刚刚开始。
众债主听闻林氏出逃,纷纷赶来店铺争抢底货,但僧多粥少,按理应该平均分配,可人人都想独占,精明自私的商人、蛮横凶狠的官员、趁火打劫调戏张寡妇的警察……哪里还有那三个穷苦债主说话的份儿!
底货被一扫而光,讨不回血汗钱,穷人没法子,只得去党部要个说法,谁知一直以来号称是“专替这些孤苦人儿谋利益”的党部终于现了原形——他们凶恶地驱逐、甚至攻击前来的普通民众,人们逃命,慌乱之中,三个穷人债主之一张寡妇,怀中的婴儿不慎掉地,被无数只脚践踏……
胸口带着血迹,张寡妇撕心裂肺,“她带哭带嚷地快跑,头发纷散;待到她跑过那倒闭了的林家铺面时,她已经完全疯了!”
至此,作者才向我们揭露这篇小说的中心思想:
在那个人吃人的黑暗年代,谁都不能逃出社会层级的枷锁来掌控自己的命运。
【深入解剖】这篇作品以自身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流传甚广,并在1959年被知名电影工作者夏衍、水华等一行人搬上银幕,引起一代代人的回忆和讨论。
夏衍编剧、水华导演电影《林家铺子》
电影《林家铺子》中的林老板
世道既艰,酸甜苦辣,人生百态,皆浓缩在这小小一篇里:
【1】国难当头,底层百姓的真实反应令人震惊:
抵抗日货运动来势汹汹,然而林小姐的少女逻辑却是这样的:
“妈呀!全是东洋货,明儿叫我穿什么衣服?”
“不饿。嗳,妈呀,怎么老是问我饿不饿呢,顶要紧是没有了衣服明天怎样去上学!”
东洋人发兵打东三省真可恨,不为同胞受辱、国土沦陷,只为不能安心用东洋货、穿东洋衣,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才是首位的,第二个才来到了家中生意,却也只是担忧自己的生活质量下降,至于其他人和国家的事嘛,干脆从头至尾没想起过!
上海事变,林老板却认为与自己无关,一心记挂的只是收账的伙计:
“……他看着女儿的很兴奋的脸孔问道:
‘东洋兵放炸弹么?你从哪里听来的?’
‘街上走过的人全是那么说。东洋兵放大炮,掷炸弹。闸北烧光了!’
‘哦,那么,有人说栗市快班强盗抢么?’”
父亲和女儿惊人地无一例外都对这接二连三地灾难置若罔闻,或许这么说不够准确,他们也会兴奋——于无聊的日子而言多了一件不那么乏味的谈资;也会惊慌——这该死的祸事发生在别处倒还不要紧,只是别破坏了我的生活;一边是上海事变,国难当头,一边是林先生不住地打听他的“正事”——栗市快班船的消息,一大一小、一公一私,对比之下,讽刺意味更甚。
面对上海事变带来的好生意,林大娘也不例外:
“内宅”里,林大娘也起了个五更,瓷观音面前点了香,林大娘爬着磕了半天响头。她
什么都祷告全了,就只差没有祷告菩萨要上海的战事再扩大再延长,好多来些逃难人。
【2】动荡不安,渺小个体的生存境况让人揪心:
林老板躲过一劫,从监狱出来回到家中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女儿阿秀和伙计的婚事。
表面上,林阿秀似乎躲过了被卜局长“抢走”的危险,并得到值得信赖的寿生的保护。
实际上,作者在告诉我们:一块困扰林大娘多年的心病——女儿阿秀的婚嫁问题,竟在短短一夜之间被草率解决了,在那个特殊年代,一个普通少女的终身大事又能怎样?
读到这里,你是否还记得林家铺子初次大甩卖时“赶市的乡下人”对着店铺橱窗的艳羡神色和望而却步的无奈?
林家破产、先生和女儿出逃、女儿终身大事一夜之间草草了结,他们惨不惨?已经够惨了吧, 可林家破产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悲惨的广大群体——无产农民。
“一群一群走过的乡下人都挽着篮子,但篮子里空无一物;间或有花蓝布的一包儿,看样子就知道是米:甚至一个多月前乡下人收获的晚稻也早已被地主们和高利贷的债主们如数逼光,现在乡下人不得不一升两升地量着贵米吃。这一切,林先生都明白,他就觉得自己的一份生意至少是间接的被地主和高利贷者剥夺去了。”
【3】逃跑之后,林氏父女的前路命运何去何从:
小说最后以林家破产、父女连夜出逃、失去血汗钱和孩子的张寡妇疯掉结尾,我的第一反应会去比较:张寡妇和林家的下场哪个更惨。
这么看来林家未免也太好过了一点:剩下的债务不用还了、女儿也不担心被猥琐局长惦记了;早知如此,当初那些拼了命的挣扎还不如早早地卷铺盖走人啊!
作者安排他们逃跑,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穷途末路,又不至于去死的林氏只有一条路——“走”,但这绝非一条坦途,张寡妇疯掉,暗示这反而极有可能是通向地狱的另一条路。
易卜生经典话剧《玩偶之家》剧照
鲁迅也认为,出走的娜拉,“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试想:在世代生活的地方支撑不下去,难道外面的世界对林老板会更友善些?在家乡遭恶势力惦记的少女,出了家门会平安幸福?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林老板靠什么养活二人?过惯了小姐生活的温室里阿秀,经历如此大的变故,受伤的心灵会促使她走上何种的道路?
再看留下来的林大娘和伙计寿生:
病怏怏的林大娘只是一味地躺在那儿打呃,并不理会店铺里索债的人们闹成一锅粥,人们现在不动她,等回过神儿来难道不会让她吃不了兜着走?伙计寿生看似忠心耿耿,但人都有私心吧,守着一个连主人都不知还回不回来的空壳子,恐怕也要另作打算?
凡此种种,我无从猜测,但我知道,前途渺茫,人们的结局都只是张寡妇的变体。
作者其实已经写出了结局,就是毁灭。
是谁导致了毁灭,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但从社会背景来看,小人物的悲剧无论如何也离不开那个残酷的时代,结局深刻,又充满讽刺和戏谑。
【写在后面】文章以林家铺子为焦点,透视了资本主义侵略和当局反动统治下城镇小资产阶级艰难的经营状况,并指涉更广大普通人堪忧的生存境遇。这不仅让我们为生活在黑暗统治下的他们感到惋惜,更让我们学会珍惜,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安逸生活。
生逢乱世,他们颠沛流离,死里偷生;
生逢盛世,我们更应热爱生活,心怀感恩。
沉默的世界不能给我一个答案,但我依然会用心头那捧温热的血,在残破尘世拼凑一个完整魂魄。
★★精选书和影视,用最真诚的分享,为亲爱的你赋能。这里是@井井有聊,如果喜欢就关注我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