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揭示的道理(宪问篇14.15子曰)

齐桓晋文之事揭示的道理(宪问篇14.15子曰)(1)

14.15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注释】

▲谲[jué]:权诈,玩弄手段。

▲晋文公: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是春秋五霸中第一个霸主。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译文】

孔子说:“晋文公重视权谋而不光明正大,齐桓公行事光明正大而不用权谋。”

【学而思】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由王道到霸道的转型,齐桓公实施的还是“尊王攘夷”,到了晋文公就有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了。

承接下两章,正因为“齐桓公正而不谲”,才有“管仲不死”。

【知识扩展】

张居正《四书直解》:“盖文公为人专尚诈谋,不由正道,是谲而不正者。桓公则犹知正道,不尚诈谋,是正而不谲者。即如伐楚一事,文公欲解末围,乃伐曹卫以致楚,欲与楚战,又复曹卫以携楚,不能声罪致讨,只以阴谋取胜而已。若桓公伐楚,则以王祭不供而声其罪,又退师召陵而许其盟,名正言顺,举动光明,此桓之所以优于文也。”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译文】冬季,楚成王和诸侯包围宋国。宋国的公孙固到晋国报告紧急情况。先轸说:“报答施舍,救援患难,取得威望,成就霸业,就在这里了。”狐偃说:“楚国刚刚得到曹国,又新近和卫国结为婚姻之国,如果攻打曹、卫两国,楚国必定救援,那么齐国和宋国就可以免于被攻了。”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是会也,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言非其地也,且明德也。

【译文】这次温地的会盟,晋文公召请周襄王前来,并且带领诸侯朝见他,又让周襄王打猎。孔子说:“以臣下而召请君主,是不能作为榜样的。”所以《春秋》记载说“天王狩于河阳”,天下本都是周王朝的地方,而这里却不是周襄王的地方了,这是为了明德而避讳的说法。

《资治通鉴·宋纪七·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魏主遗帝书曰:“前盖吴反逆,扇动关、陇。彼复使人就而诱之,丈夫遗以弓矢,妇人遗以环钏[chuàn];是曹正欲谲诳取赂,岂有远相服从之理!为大丈夫,何不自来取之,而以货诱我边民?募往者复除七年,是赏奸也。我今来至此土所得多少,孰与彼前后得我民邪?

【译文】北魏国主拓跋焘给刘宋文帝的信说:“以前,盖吴反叛逆行,煽动关、陇一带居民起来叛乱。你又派人前去诱导他们,把弓箭赠送给男人,把耳环金钏馈赠给女人。这只不过是他们想用欺诈诳骗的手段获取这些贿赂之财,否则,哪里会有相距甚远却甘愿服从的道理!作为大丈夫,为什么不自己前来获取,却用金银财宝诱惑我边陲百姓?你又下令说,前往投奔你的,免除七年的捐税,这是你在明目张胆地奖赏奸佞之人。我现在来到你们的国土上所得到的百姓数量,同你在此前后得到的我国百姓的数量相比,谁多谁少呢?

彼若欲存刘氏血食者,当割江以北输之,摄守南渡,当释江南使彼居之。不然,可善敕方镇、刺史、守宰严供帐之具,来秋当往取扬州。大势已至,终不相纵。彼往日北通蠕蠕,西结赫连、沮渠、吐谷浑,东连冯弘、高丽;凡此数国,我皆灭之。以此而观,彼岂能独立!

【译文】如果你还想保存刘氏家族的祖庙烟火,你就应当把长江以北的地方全部割让给我,长江以北的守兵撤到江南,我放弃长江以南让你居住。不然,你就应该好好命令你的方镇、刺史、太守、宰令恭恭敬敬地准备好床帐、饮食器具,明年秋天,我将前去攻取扬州。这是大势所趋,我最终不会放弃。以前,你北边与柔然汗国来往,西边与赫连、沮渠和吐谷浑勾结,向东又与冯弘、高丽联系,这些国家如今都被我消灭了。由此看来,你怎么能够独立存在呢?

蠕蠕吴提、吐贺真皆已死,我今北征,先除有足之寇。彼若不从命,来秋当复往取之;以彼无足,故不先讨耳。我往之日,彼作何计,为掘堑自守,为筑垣以自障也?我当显然往取扬州,不若彼翳[yì]行窃步也。彼来侦谍,我已擒之,复纵还。其人目所尽见,委曲善问之。”

【译文】柔然可汗郁久闾吴提,郁久闾吐贺真都已死去,如今我就要向北征伐,首先铲除这些骑马的贼寇,你如果不遵照我的命令去做,明年秋天我当再次亲自前来攻取。因为你没有那么多骑马贼寇,所以,我先不去讨伐。我前往攻取那一天,你怎么办呢?无论你是挖壕沟自守,还是构筑城墙作为屏障,我都会大大方方地前去攻取扬州,而不像你遮遮掩掩地去耍一些小诡计。你派来的侦探我已经抓获,又把他放回去了。这个人看到了我们这里所有的一切,详细的情况你可以仔仔细细地去问他。”

(注:刘宋文帝可以说是谲而不正,北魏太武帝可以说是正而不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