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的膏肓是什么部位(膏肓在哪究竟是什么)

中国有许多成语典故,每一个成语都有自己的一段故事,这些成语有的以本义出现,有的表达了引申义,有的意思与原来完全不搭边。这些成语中有不少关于中医的故事,由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医疗活动的丰富,其中耳熟能详的便有许多,妙手回春、杏林春满、起死回生……其中有一个成语十分的有意思,那就是“病入膏肓”,这个成语形容疾病危重,难以治愈。可“膏肓”究竟是什么,又在哪里?

病入膏肓的膏肓是什么部位(膏肓在哪究竟是什么)(1)

“病入膏肓”以一个故事的形式出现,故事的起源是这样的,东周时期,战火纷飞,诸侯争雄称霸,由于战争的影响,导致了许多疾病的产生,因此也出现许多良医,最有名的当属医缓、医和、扁鹊这些十分出名的中医,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医缓。故事来源于《左传》。

晋国是春秋时期十分强大的国家,自晋文公重耳开始,晋国蒸蒸日上,国力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的后辈中出了晋景公,也是励精图治,继承先君遗志,将晋国推向了另一个高潮。古代君主死后,后人为总结他一生的功过是非,于是定谥号,“景”是一个褒义,“布义行刚曰景”,由此可见景公是一个明君,对晋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有一次晋景公生病,在自己的国家没有找到合适的医生,秦国于是推荐自己国家的名医医缓去给外国元首治病。为什么秦国会推荐医生去晋国呢?因为秦国和晋国是世交,历代通婚,关系十分要好。因此后世流传一个成语“秦晋之好”,用来形容两家联姻。

病入膏肓的膏肓是什么部位(膏肓在哪究竟是什么)(2)

在医缓到来之前,晋景公梦到疾病分成了两个小人,这个场景在电视剧中经常会见到,没想到中国古人早就已经描述过。两个人开始了他们的对话,其中一个说:“医缓的医术高明,我害怕他用药伤到自己,要套到哪里去呢?”另一个说:“我们在肓之上,膏之下,他也无可奈何!”

医缓到了晋国,给晋景公诊过疾病以后,对景公说:“疾病恐怕难以治愈,也没有办法治疗。因为它在肓之上,膏之下,用药难以达到疾病所在的地方。”晋景公听到医缓如此说,又联想到自己的梦,几乎相同,于是赞扬医缓说:“先生医术果然高明”,虽然没有给自己治疗疾病,仍然重赏了医缓,送他回到了秦国。当年六月份丙午日,晋景公吃了饭以后,腹胀,如厕后“陷而卒”。

这就是病入膏肓的来历。那么膏肓究竟是什么?又在什么地方呢?“膏”在《说文解字》中意为“肥也”,肥肉为膏;“肓”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心上鬲下也”。膏肓似乎就是胸腔的部位。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病入膏肓的膏肓是什么部位(膏肓在哪究竟是什么)(3)

1.穴位名称

学习针灸的朋友都知道人体有一个穴位,名字就叫做膏肓。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之上,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膏肓与厥阴俞位置齐平,厥阴俞位于肺俞与心俞之间,可见膏肓亦在心肺之间。与“心上鬲下也”的记载相类似。

《千金方》记载“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遗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由此可见膏肓穴多用于虚损性疾病的治疗。如果膏肓是一个穴位的话,不至于用药不及,即使药不能到膏肓穴,还有针灸可以至膏肓,不至于到不治的地步。

病入膏肓的膏肓是什么部位(膏肓在哪究竟是什么)(4)

2.人体部位

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素问经注节解》解释道:“膏粱者,肥甘物也。”《素问·五脏生成篇》记载: “白如豕膏者生。”由此可见,“膏”在《黄帝内经》指滋腻肥脂之食物或人体组织。这些记载与《说文解字》所解释的相同。

《灵枢·营卫生会》云: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中,分肉之间,薰于肓膜,散于胸腹。”《素问·腹中论》云: “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膜”与胸腹对应,位置等齐,与大肠等都是实质性的脏器,并且肓可以认为是人体的一层膜。

膏肓并称意为人体的一层油膜,心包腔、大网膜、小网膜等都是油膜,与《灵枢》所论的“熏于肓膜”、“溢于大肠而着于肓”相同。这层油脂膜不属于脏腑,但附着于脏腑之上。邪气可以附着在这些油膜之上,因此吴又可在其著作中有“邪入膜原”之说。

病入膏肓的膏肓是什么部位(膏肓在哪究竟是什么)(5)

3.疾病名称

晋代太医令王叔和以“膏肓”来形容严重的疾病。《脉经》 云: “致微病成 膏育之变”,说明疾病一步步由轻浅向危重发展。葛洪赋予 “膏育”具体的部位, 《肘后备急方》云:“ 隔中之病,名曰膏肓”,将胸膈中的疾病用膏肓来替代,因此膏肓就是膈中疾病的简称。并有五膈丸一方,治疗这些“膈中之病”,即膏肓。《外台秘要》中记载: “又疗肺劳热 损,生肺虫 ……皆从劳之所生,名曰膏肓。”以肺劳为“膏肓之疾”。此外尚有许多危重病症:伏梁、肺劳、噎膈、反胃等等,都曾被称为“膏肓之疾”。

膏肓在此处便不是一个部位,而是一类疾病的总称,古人有以区域代称某些人物或其他事物的习惯,比如燕赵之风,常用来形容人的侠肝义胆,而“燕赵”就是现在河北一带。

中医的许多名称不如现代医学规范,有时候甚至很杂乱,但是这些并不影响中医的治疗。中国古人重视功能,而不重视物质本身。重神而不重形,“形而上学”是古代研究的重要门类,我们重点在于掌握规律,而对于规律的名字都是“草草了之”。《老子》中有“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这个东西我们也不知道叫什么,就“顺便”起了个名字。“膏肓”的来历也是如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