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毁在曹爽手里(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公元249年,曹魏正始十年,司马懿趁大将军曹爽陪同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前往高平陵扫墓期间,在洛阳发动军事政变。
随后,司马懿派德高望重的朝廷重臣蒋济前去劝降曹爽。
蒋济对曹爽说,“我临来之前,太傅对着洛水河发誓,只要您同意回到洛阳,太傅绝对不会加害于您”。
曹爽思之再三,不听桓范的建议,直接向司马懿投降了,最后被司马懿夷灭三族。
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当时曹爽会相信司马懿的承诺呢?
高平陵之变
我们先分析下当时曹魏的局势:
军事方面:
关中地区,司马懿统率大军在此多年抵御诸葛亮的北伐,在军队中的势力盘根错节。
关中军队的高层,基本上是司马懿提拔的亲信,所以,这部分军队可以归为司马氏的支持者。
而淮南地区,因为要防御孙吴集团,也需要驻扎重兵,这个军团可以称为淮南兵团。
司马懿从未在淮南地区领过兵,如果司马懿夺权,肯定会重用关中地区的将领,那淮南兵团的利益肯定会被削减。
所以,相比司马懿,淮南军团会站在曹氏这一边。之后的淮南三叛,也证明了这一点。
洛阳地区,驻扎魏国的中央精锐部队。曹爽官居辅政大将军,军中势力肯定是比司马懿要大的。
如果曹爽用皇帝的名义号召军队起兵勤王,司马懿是不敢用中央军平叛的。
其他地区没有重兵集结,军力可以忽略不计。
政治方面
司马家族通过联姻、利益勾连等手段,与很多士族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但是,在曹氏与司马氏争斗未分胜负的情况下,尤其是曹氏还拥有大义名份,敢站在司马懿这边的士族还是非常少的,最多两不相帮。
综上,从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考虑,曹爽当时并不是必输的局面。甚至,曹爽的谋士桓范还偷跑出洛阳城,赌上全族性命,苦劝曹爽号召各地起兵勤王。
桓范是当时朝廷公认的智囊,在司马懿得知桓范逃离洛阳之后,还担心了好一阵,唯恐曹爽听从桓范的建议。直到贾充评价曹爽是“驽马念槽豆”,是个贪生怕死、贪念富贵的货色之后,司马懿才展颜大笑。
即使曹爽是“驽马”,可“驽马”更怕死啊。
大家都知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曹爽肯定是相信司马懿能说到做到,才会直接投降的。
其实,在司马懿之前,古人都是很讲承诺的。西汉时,有季布“一诺千金”。
而东汉光武帝,更是信守承诺的典范。
刘秀在河北起兵,登基称帝后,准备攻打洛阳,洛阳守将是更始政权的朱鲔。
当时的更始政权已经是日落西山,于是,有人就劝朱鲔投降刘秀。
可是,朱鲔不敢投降,因为他跟刘秀有杀兄之仇。当时的更始帝刘玄,也是因为考虑这一点,才让朱鲔守洛阳。
以帝王之尊,却报不了杀兄之仇,哪个能忍?
这是个无解的问题。
刘秀麾下诸将也熄了劝降之心,准备强攻洛阳城。
可是,刘秀偏偏忍下了,还当着大家伙的面,指着洛水盟誓,申明“只要朱鲔投降,绝不会加害他”。
后来,朱鲔投降了,刘秀也真的信守承诺,不但没杀朱鲔,还封了侯。
于是,汉光武成了信守承诺的道德模范。
当汉献帝将皇位禅让给曹丕之后,曹丕也信守承诺,没有杀掉汉献帝。
信守诺言是士族公认的社会准则。
所以,当司马懿指着洛水盟誓后,曹爽如果只想当个安稳的富家翁,是完全可以相信司马懿的。
后来,司马懿毁诺,夷灭曹爽三族。而当时代表司马懿前去劝降的蒋济,直接羞愧而死。
司马懿的这一突破底线的行为,直接开了个坏头。
之后,司马昭冒天下之大违,公然杀害魏帝曹髦,又一次突破社会的道德底线。
历朝历代,都是“以忠孝治天下”,而司马家,只能“以孝治天下”。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后来,刘裕篡夺东晋,就将司马皇族杀了个遍。然后,恶性循环,南朝的宋、齐、梁、陈,每次政权更替,都会把前朝皇室杀个精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