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处于唐朝的哪个时期(大唐好基友刘禹锡与柳宗元)

世界上最可贵的友谊,始于志同道合,忠于风雨同舟,久于生死不渝。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刘禹锡扶着母亲的灵柩走在去衡阳的路上。

心里黯然,一如天边堆积的乌云。

此刻的他只寄希望柳宗元能前来赴约,如今只有他能把自己从伤心太平洋里拯救出来。

可是等他到了衡阳四天,仍然不见柳宗元人影。他是在路上遇到什么难处了吗?还是······不,他一定会来的。刘禹锡安慰自己,举起茶杯,一饮而尽。

砰地一声,一个不小心茶杯落地。他恍惚了一下,只觉得心头愁云莫名地笼罩得更密。

突然,有人来报,听闻是柳府侍从。

刘禹锡心头闪过一丝安慰,赶忙跑出去迎接。

却见来者全身缟素,眼角犹有泪痕,刘禹锡的心猛地一沉。

差人伏地大哭:“我们家大人因突发疾病驾鹤西去啦······”

刘禹锡听闻如遭晴空霹雳,跳起来,大骂:“骗子,骗子!轰出去!轰出去!”

“大人,请你节哀。我们家大人弥留之际,留有遗嘱,让我务必来见您,并将他的诗文稿件托付于您。”

刘禹锡被家人稳住,双手颤抖地接过文稿,一向面对万事都能千帆过的他竟忍不住嚎啕大哭。

泪水奔流中,一首痛彻心扉的诗作《重至衡阳伤柳仪曹》也随之而出:

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马嘶循古道,帆灭如流电。

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

刘禹锡处于唐朝的哪个时期(大唐好基友刘禹锡与柳宗元)(1)

始于志同道合

人生若只如初相见就好了。

“柳公子,你哪一年的?”

“我73年(公元773年)的。”

“哈哈哈,好巧,我就比你大一岁。”

公元794年,两个学霸相遇,同年考中了进士,又都成功荣登制举博学宏辞科。

这两人,一个出生在没落的官宦世家,一心想通过努力读书抢回祖辈曾经有过的荣耀,他叫柳宗元。

一个自称是中山靖王的后代,从小家教严苛,好好读书,长大报效祖国是他的毕生梦想,他叫刘禹锡。

后来,颇有缘分的“考友”又很快升级成了“同事”,并且都被改革派王叔文所器重,成为太子李诵门下红人。

刘禹锡处于唐朝的哪个时期(大唐好基友刘禹锡与柳宗元)(2)

一天,柳宗元和刘禹锡边走边聊。柳宗元看到庭院中有一尊欹器(欹qī,类似沙漏的计时器)。

“天天看到这个东西,你做何感想啊?”柳宗元想借此探探这个整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的内心。

“秦国功成思税驾,晋臣名遂叹危机。

无因上蔡牵黄犬,愿作丹徒一布衣。”

刘禹锡当即作诗表态:这东西满水就翻就是在提醒我们都要懂得反思,要有忧患意识呀。即使有一天要面对“鸟尽弓藏”,也没啥好怕的。“文死谏,武死战”这就是我们身为人臣的天职。

听完刘禹锡的表态,柳宗元欣喜地拍拍他的肩膀。“相见恨晚啊!老兄!”从此两人互认对方为知己。

“刘柳组合”正式公开绑定,不仅在公事上配合默契,私下也时常约到一起谈天谈地谈人生,喝酒品茶比诗文。

刘禹锡处于唐朝的哪个时期(大唐好基友刘禹锡与柳宗元)(3)

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改革小分队在顺宗的全力支持下火力猛开,与此同时,宦官与藩镇勾结势力已经恨的牙痒痒,一起酝酿拆台。

这次改革涉及皇权之争,又得罪了太多权贵利益,加上改革派内部出现了分化,注定坎坷。

当因中风口不能言的顺宗皇帝被迫退位,新皇帝宪宗登基后,原来得势的人如鸟兽散。

公元805年八月六日,王伾、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共计十人被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两人在庭中的对话竟一语成谶。

短短八个月时间,这场改革宣告破产。刘禹锡和柳宗元从“好基友”又沦为了“难兄难弟”。

刘禹锡先是被贬连州刺史,在上任途中又被加贬为“朗州司马”(相当于湖南常德县级武警部队领导,虽近但官职更低微了)

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上任途中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相当于湖南永州县级武警部队领导)。

刘禹锡处于唐朝的哪个时期(大唐好基友刘禹锡与柳宗元)(4)

忠于风雨同舟

从红极一时的政坛新星,跌落为蛮荒之地的戴罪之臣,两个人的心情自是不爽。然而,他们的性格却截然不同。一个是豪爽适应力极强的多血质,一个是沉稳敏感的抑郁质。

面对落叶飘零,刘禹锡会笑着大喊“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柳宗元却一个人默默地体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旷世孤独。

前妻过世了,想续弦又娶不到老婆。永州人烟稀少,虫蛇巨多。原来的朋友都“羞与同他联系”,还好有刘禹锡跟他写信,不停地安慰他,让柳宗元也学着在凄凉地找点乐子。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太阳”经常照耀柳宗元,他也才开始放松心情去游历山水,写下了《永州八记》等名篇。

刘禹锡处于唐朝的哪个时期(大唐好基友刘禹锡与柳宗元)(5)

当然,好朋友不一定总是雪中送炭的小福星。也许一个不小心他也会把你拖下水,尽管他不是有意的。

公元815年前后,朝廷召刘禹锡和柳宗元回京城待命。

苦等10年,终于重燃建功立业的希望,两人都兴奋不已。

刘禹锡约他一起去网红地玄都观打卡。面对灼灼桃花,自带喇叭精神的刘禹锡自我陶醉地创作了一首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老兄,你这诗真是好诗,只是好像有点讽刺的意味呀!”柳宗元笑道。

几天后,两人接到了朝廷任命。

“任刘禹锡为播州刺史。”“任柳宗元为柳州刺史。”

这是明升暗降啊!万里迢迢赶回来就这?!

两人一脸懵,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再次被皇帝一脚踢飞到了天涯海角。

原因是上面也认为这首诗意在讥讽朝政,毫无悔过之心。

面对御史中丞裴度,柳宗元忍不住泪崩。不过,他倒不是为自己。

“刘禹锡有八十岁的老母亲要赡养,此去必为死别啊!我请求换自己去更偏僻更蛮荒的播州,让刘禹锡去柳州。即使是因此获罪,也绝不反悔。”

此言一出,裴度大惊失色,深为感动。“你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友情,我一定尽全力为他求个稍微好点的地方。”

刘禹锡处于唐朝的哪个时期(大唐好基友刘禹锡与柳宗元)(6)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禹锡改任连州刺史。

苦等十年,在长安就呆了两个月,椅子还没坐热,又要远赴天涯海角。从柳宗元的角度来说,被猪队友坑得如此之惨,换做一般人,很可能会“友尽”。

但是他丝毫没有对自己被扯下水怀抱丝毫怨忿,反而还愿意替“猪队友”承担更多苦楚。这份宽容和无私令人动容。

最深的友情从来不是华灯共守,而是风雨同舟。

久于至死不渝

柳宗元曾在两人离别的船上感慨: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当人生进入暮年,能和最好的朋友成为邻居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只是很遗憾,这对“同中进士、同升迁、同沦落”命运紧紧拧在一起的铁杆朋友,终究没能实现这个愿望。这一别竟然已是永别。

刘禹锡深知柳宗元这辈子有两大遗愿:一个是光宗耀祖,一个是后继有人。

柳宗元去世以后,留下两男两女。大儿子叫周六,将近5岁,小儿子是遗腹子。两个女儿也十分幼小。

元和十五年(820年),柳宗元的灵柩被送回万年县(长安附近)安葬。刘禹锡带着柳宗元的遗孤去做祭奠。并且,他决定替柳宗元担负起父亲的责任,帮他把幼子抚养成人。

刘禹锡还花了余生精力替柳宗元整理了遗作,编成《柳河东集》,并筹资刊印。

我们能在课本上学到《小石潭记》《黔之驴》《捕蛇者说》等经典篇章,离不开刘禹锡的付出。

而柳宗元的大儿子在刘禹锡的用心教养下,于咸通年间考上了进士。

他们的友谊超越了生死,也穿越了时光。

随着现代通讯越来越便捷化,我们似乎拥有了更多结交朋友的机会。

但是仔细想想,有多少朋友只是你手机里的一个电话号码,微信里的一个头像。

深夜你孤独无眠时,想要找一个人说话,却发现那么多的头像,那么多的号码,竟没有一个让你想要点开。

人活一世,我们也许会有各种各样的朋友:

有诤友,有损友,有策友,有酒友,或点头之交,或生死与共。

但最好的朋友一定是像刘禹锡和柳宗元这般:始于志同道合,忠于风雨同舟,久于生死不渝。

得一人,可胜百人;得一日,可喻千古;得一缘,可益一世。

人生,聚散有时,各生欢喜。

愿你,能和真正的朋友相伴,能和真正的知己相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