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音乐风格以及代表作(贝多芬钢琴音乐的六个风格特征)
贝多芬1770年出生于德国波恩,是德国音乐史上最负盛名的作曲家、钢琴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核心人物。他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是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是屹立在世界音乐历史之巅的一座丰碑,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一生在钢琴领域作出的最大贡献是留下了经典的32首钢琴奏鸣曲①、5首钢琴协奏曲、22首变奏曲以及若干钢琴小品(如著名的《献给爱丽丝》)等。其中,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史上的“新约全书”,足以说明贝多芬的钢琴音乐创作在钢琴史上的重要地位。
贝多芬的钢琴音乐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满激情与戏剧性
贝多芬喜爱用钢琴来宣泄自己的激情和表达自己的音乐思维。与过去的作曲家相比,他的钢琴作品在和声运用上显得更加的丰满,因此音响效果更加浑厚。他拓宽了钢琴力度的对比,频繁运用极强与极弱音,因此,他在钢琴音乐作品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激烈冲突,增加了极具戏剧性的音响效果。如《“暴风雨”奏鸣曲》(Op.31No.2)。丰富的音乐思维让贝多芬能够动用起钢琴上所有的音区来表现他的创作意图。
二、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贝多芬的钢琴音乐有着令人感动的精神力量和排山倒海般的激情,经常有听众在听到贝多芬作品的演奏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贝多芬对音乐艺术的任务理解为:“致力于一个伟大的目标”。他认为音乐的本质是精神的,他用音乐向人们展示了人的精神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软弱地跪着,因为音乐的精神本质就在于挺立、自由。贝多芬用庄严而壮美的旋律表现了人类的丰富情感以及不屈的精神,陈述了人类深邃的思想和强大的时代精神。
三、鲜明的力度变化
贝多芬的钢琴音乐巧妙地运用了极强(fff)到极弱(PPP)以及渐强(cresc)到渐弱(dimin)的力度对比。贝多芬时期的钢琴制造技术还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那时候的钢琴并不像现在的钢琴音域宽广,但他钢琴作品中的强弱对比程度已经接近甚至达到了现代钢琴的水准。因此,他的钢琴音乐往往能奏出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月光奏鸣曲》(Op.27No.2)第三乐章中第49-52小节,旋律反复的运用具有很大差异的强弱对比,奏出波涛澎湃的音乐效果。贝多芬所采用的渐强并不是按照原速呆板的进行,而是使用放慢速度的渐强来将音乐推向高潮,巨大的气势与起伏给人在情感宣泄上有极大的满足感。
四、强调优美的连奏
贝多芬出于对表现个人情感的追求,创造了富有旋律感与歌唱性的Legato(连奏)奏法。这是他少年时期学习巴赫音乐所受的启发,也与他学习和演奏管风琴及羽管键琴有关。羽管键琴的声音特点是颗粒性太强,声音轻快但不连贯,适宜于断奏和非连奏,擅长于演奏华丽的、舞蹈性的乐段,而不适宜表现歌唱性的旋律。贝多芬在诞生不久的现代钢琴上,创造性的使用了Legato的奏法,让当时的人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Legato要求在演奏旋律时不仅要具有丰富的表情,还要有圆滑的音色,将声音内在的厚度与质感充分的表现出来。贝多芬钢琴作品中优美的连奏效果,对于当时还在一味在追求华丽、优雅风格的键盘音乐作品来说,显得非常的新颖而富有创造力。
五、对表情记号赋予独特涵义
贝多芬通过独创性的记谱给予了表情记号不同的表达。如sf记号在他的作品里就出现了两种用法:第一种用法,sf出现在旋律性的句子中,表示在演奏时需强调旋律的进行,增强旋律的力度。《“月光”奏鸣曲》就是典型的例子,在第三乐章中,第29-32短短的三个小节里连续出现了四次sf记号,表现了旋律中肯定的语气和坚定的信念;第二种用法,在作品中需要力度强烈的地方出现,来表示力度的对比,如某作品主题出现的时候,在2、4、6、8等小节的强拍位置出现sf记号,这就表示要演奏出饱满而有力的声音。由此可以看出,贝多芬的记谱是非常仔细和考究的,他所采用的表情记号必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仔细推敲才登上乐谱的。
六、重视低音效果
在贝多芬的钢琴音乐作品中,总能感受到震撼的低音效果。他特别重视低音在音乐中的重要性,所以他的作品总能使音乐产生如同管弦乐队一般宏大的气势,而浓重的色彩也增强了音乐的坚毅性格。如《“悲怆”奏鸣曲》(Op.13)等。
七、结语
贝多芬的钢琴作品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他的作品中既有扼住命运咽喉的怒吼(如“暴风雨”奏鸣曲等),也有无限感人的柔情(如他的钢琴协奏曲和钢琴小品)。若想准确的把握贝多芬钢琴音乐的风格,需要多欣赏或演奏贝多芬具有代表性的曲目,并结合以上列举的代表性特征进行分析与揣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