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小驿馆(有义气的三贤庙巷)

江湖小驿馆(有义气的三贤庙巷)(1)

归化城是一座以庙宇闻名的城市,除了大大小小的喇嘛庙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庙宇,如关帝庙、财神庙等,在这些庙宇中许多都以关羽为神,足以看出古人对关羽的敬重。就在归化城的中心,有一座三贤庙,庙内有三位贤者,分别是刘备、关羽和张飞,他们三人的故事不用多说,突出了“义”字。而庙前有一条小巷,细窄幽长,又被称之为“三贤庙巷”。

巷子里的三贤庙

巷子位于席力图召的后墙,东西走向。据资料记载:该巷内有一座刘备、关公、张飞庙,俗称三贤庙。1931年命名为三贤庙。1975年因本巷是从小东街向西延伸形成,故更名为小东街西巷。1982年恢复原名。东起小东街,西至大南街,长162米,宽3.5米。据说三贤庙始建于清雍正元年,开始只供奉刘、关、张三人,后来又增观音、井神、仓神。

既然巷子只有一百多米,巷子里最主要的建筑就是这座三贤庙了。古人最讲义气,而三贤庙正是突出了“义”字。一位在大南街开小超市的葛姓老板说:“我从小就在大南街玩,对三贤庙巷倒是有些印象,这个巷子的西面就是大家常说的皮裤裆巷,一般人们都是从大南街出来,通过三贤庙穿行到小东街、石羊桥一带。巷子的东面也就连接着小东街。过去的三贤庙街还是比较热闹的,因为大南街的人很多,小东街路口有个戏园子,总唱戏,很热闹,所以也经常有人,两边的行人大都通过三贤庙来穿行。不过巷子里本身没有几户人家,而且大部分住户的房屋,也都是改造三贤庙来住的。所以在我印象里,三贤庙里,还见过刘、关、张的塑像,不过因为大殿总是紧锁,门窗已经破烂,柱子上的油漆也已经开裂剥落,所以人们很少去正殿看,只知道那里有些木头栅栏。当然,在我印象里只有庙门口的山门和一座大殿,两边的东西殿宇都已经住上了人家。”

巷子里的店铺

因为巷子紧挨着席力图召的后墙,而这座后墙又特别的高大,加上巷子本身较窄,夏天人们从这里通过的时候总会感到阴凉舒适,冬天因为巷子避风,走到巷子里瞬间感到温暖许多。所以三贤庙巷是人们喜欢行走的一条道路。

这样一个人流往来密集的巷子里,怎么能少了商铺呢?葛先生说:“巷子的西口有一家麻纸店,主要出售麻纸,麻纸是过去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一般人家的房顶内侧都会糊满麻纸,防止房梁上的灰尘掉落。也会用麻纸包裹东西。因为麻纸很厚,不容易浸水,常常被当作包装纸张来用,类似现在的塑料袋,而且麻纸则更加环保。不过麻纸并不耐用。几乎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会重新糊窗户。所以麻纸店的生意一直很好。这家店铺还是旧城里比较大的。店铺门口挂着一块大匾额,上面写着‘天元恒’,听老人说,这块匾还是名家题写的呢。过去有实力的商家都会请书法大家来写匾额,以证明自己的实力。所以过去也有拼匾一说。”

巷子的西口与大南街相交,说到三贤庙巷西口的店铺,葛先生说:“除了麻纸店,西边还有一家卷烟厂,厂门前有片不大也不是特别平整的空地,是这条巷子阳光最充足的地方。空地上面摆放着大量的烟叶和切烟叶的机器,有工人在忙碌地干活,走来走去的还能闻到阵阵的烟草香味。”

巷子里的钱庄

巷子里还有两座钱庄,都是归化城比较出名的。一个归化城宝丰社,一个是绥远平市官钱局。钱庄和商铺、买卖人打的交道比较多,一般老百姓并不是很深,而且到了后期,钱庄已经不存在了,也就更没有多少人记得了。不过在一些资料当中能找到这两个钱庄。

三贤庙曾是归化城宝丰社(银钱业行社)的驻地,亦成为掌握着城内众多商号命脉的金融中心。各钱商每晨赴市(指宝丰社)议定银分、汇水、利率等价格。当时不仅钱行放债,大商号也放债,放款利率并不固定,随着市场银根松紧和银价涨落而变化,决定利率、汇水的是宝丰社。据《古丰识略》载:“民国初年,三贤庙巷4号院,1920年6月27日,一家官办银行‘绥远平市官钱局’成立,其相当于绥远省的地方银行,股东是绥远省财政厅。到抗战前夕,该局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除在归绥有总局外,还在包头等多地设立了分局;在太原和天津设立了办事处。抗战开始后,绥远平市官钱局撤至河套、伊盟一带,1941年,该局改组为绥远省银行,总行设在陕坝。”

不过也有人说,钱庄设立在三贤庙巷,就是为了刘、关、张三人的“义”。中国古代的“义”含有极广的道德范畴。古文中说:“义谓天下合宜之理,道谓天下通行之路。”我想钱庄开设在此,也是想让自己的买卖越做越大、越做越广吧。

同时,在《古丰识略》中还记载着:商会在清代称“乡耆会馆”,设在归化城南门外的三贤庙内。“乡耆会馆”虽然不比官府衙门,但也是颇有权势的机构。不仅各商业“行社”的“公议条规”需经乡耆审定,甚至连一些诉讼事件官府都会交给“乡耆会馆”去处理判定。清代时期的商业、服务业已经按行业组成了团体,每种团体称其为一“行”。据考证归化城最早有十二行,这十二行是土默特右翼都统丹律从京师带回来的。各行社都有头目,称作“总领”。从十二行的总领中推出4人担任“乡耆”,由其中一人主持“乡耆会馆”的事务。

巷子里的记忆

无论是钱庄还是乡耆会馆,都是清代乃至民国时候巷子里的印记。但因为年代过于久远,人们的记忆中已经没有了痕迹,只能从古书中寻找痕迹。那么人们对巷子又有哪些印象呢?

另一位曾经在小召前街居住的62岁市民李玉凤回忆道:“在原来三贤庙的旁边,有个马槽和马棚,马棚外面有个木头搭的简易门,地面脏乱还有些淤泥。

当然,巷子的墙上被贴上了各种各样的小广告。李玉凤说:“这墙又大又平,人们贴广告肯定都选这里。我记得还有膏药广告、香烟广告等等。每次风吹雨淋之后,那些广告纸都掉色、卷曲、变黑,慢慢的就脱落了。有些贴得牢固的地方还会把墙上的红油漆粘下来,墙皮也是好多的裂纹和碎块。不过过一段时间,这里又会贴上新的广告纸。在巷子的东头有一块专门贴报纸的区域,每天都有人更换、张贴,过去的报纸微微发黄,贴在墙上也不怎么明显。有文化爱读书的人,每天都会来这边,站在巷子里看报纸。像我们这样文化不多的人,只会偶尔去看,平时只是路过而已。”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巷子的变化越来越大,原来的小巷里有了一家医院,还有了几家餐厅,变得比原来宽阔也敞亮了许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