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闹宝莱坞印度搞笑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印度喜剧电影为何被奉为经典)
《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印度电影对我来说很有纪念意义,因为这是我靠自己打工的收入第一次去院线观看的第一部影片,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早已忘记影片具体讲了什么内容,只依稀记得影片很搞笑,值票价。
前段时间再次刷到这个电影的时候,我忍不住又去看了一遍,看完后不禁想有多少人会因为这个槽点满满的电影名字而错过如此优秀的影片?
毕竟这部影片可是被称为被名字耽搁的好影片的第一名呢,因此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部优秀影片是我写此文的初衷。
《三傻大闹宝莱坞》09年在印度上映的时候受到了空前好评,一举斩获了孟买电影博览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配角(波曼·伊拉尼)、最佳剧本等六项大奖。
还获国际印度电影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情、最佳摄影等十六项大奖,一个槽点满满的名字都挡不住他的崛起,这大概就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完美阐释吧。
该电影根据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改编而成,讲述的是以严格著称的皇家工程学院中,同居一室的三个好朋友之间的友谊以及在最与众不同的兰乔的带领下冲突约定俗成的现实束缚奔向理想人生的故事。
将影片的关键词友情、打破常规、喜剧等词单独呈现出来都不是很特别的东西,但这部电影用常规的东西做出来备受好评的优质电影才让人觉得特别了不起。
本文将从电影认同机制的建立、影片的细节处理、共鸣与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解析这部电影为何成为了印度喜剧电影的巅峰之作。
01.电影认同机制的建立
王晓鲁博士曾在《电影意志》一书中提到一个词叫“认同机制”,就是说影片需要将外部的世界转化为观众的内部世界,要帮助观众和角色建立起一种命运共同体,只有观众认同了角色,才能从电影中得到真正的思考和收获。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一会哭一会笑的,没想到好几年后重看我依旧是一会哭一会笑,但也由此证明这部电影的认同机制建立的非常好,他让我们似乎走进了兰乔三兄弟甚至是消音器的内心世界,在某些时刻和这些角色产生了同一感。
视觉形象是电影的语言,一部电影想要让观众建立起认同机制是十分不易的,这需要对影片中的人物理解的很透彻,最大程度展现出他们的丰富性。
这部影片中饰演兰彻的演员是阿米尔·汗,目前的印度三大代表作《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摔跤吧,爸爸》、《三傻大闹宝莱坞》其中两部都是他的作品,在印度他拿奖拿到手软,他甚至被广大网友称为撑起印度电影的男人,他的演技是毋庸置疑的。
这部电影中他同样奉献了殿堂级的演技,他在影片中表演的那两段印度电影特有的歌舞戏都十分出彩,尤其是和女主角一起表演的那段以婚礼为背景的歌舞,让人觉得特别的帅。
当然在剧情部分他的表演完成度也很高,影片中数次将特写镜头给到他,可以看出他的一举一动都是戏,表演很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让人相信他就是那个角色而不是角色外的任何人。
除了主角兰乔的表演外,那个外号叫做“消音器”的在标准僵化教育下长大的查图尔的表演也很惊艳,那场拿着兰彻改掉的发言稿在全院面前手舞足蹈的演讲那段戏特别的出彩,他的表演将志得意满的自信形象和喜剧效果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学校出丑后他要和兰彻他们打赌时眼中打转的眼泪也很动人,结尾那一场知道兰乔是他想合作的大佬时前后态度转变的那场戏更让人觉得角色很真实,有些搞笑但却很符合现实。
我其实还很喜欢饰演那个反派院长“病毒”的表演,按理来说这该是一个十分令人讨厌的角色,动不动就想要开除学生,严肃、古板的像所有人学生时期最怕遇到的教导主任,可饰演这个角色的演员却通过在家和女儿相处、被学生的问题难住后时隔四年依旧笨拙的给出答案、看到唇上方的胡子被刮时惊慌失措、有些别扭的将笔送给那个和自己如此不同的优秀学生等细节让人硬是对这个角色无法产生反感的情绪,甚至有那么一点点喜欢呢。
当然饰演法兰和拉杜的两位主演的演技也特别棒,饰演拉杜的那位演员还凭借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获得2010年印度最佳观众男配角奖呢,而且主角三人组在一起很有那种朋友之间的特有的化学反应,让表演看起来更贴近观众的心。
演员很用心的将所有角色的代表某一类人的大众化的一面给展现出来的同时还各自挖掘出了属于角色独有的那些个性化的东西,让角色的人格魅力和人性深度得到了极大的延展,这或许也是该影片能刷新宝莱坞电影在印度票房记录的原因之一吧。
02.影片中的细节处理
法国安德烈·巴赞曾说:“要更好地理解一部影片的倾向如何,最好先理解该影片是如何表现其倾向的。
大多数的影片将它所要表达的主题统统藏在细节中并通过各种矛盾来表现其倾向,毫无疑问《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也是这样做的。
这部电影大概是我观影体验最舒服的一次了,除了影片兼顾搞笑和故事深度外,更让人觉得舒服的是导演在影片中藏着的那些关于细节的小惊喜。
托马斯·福斯特在《如何欣赏一部电影》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电影艺术中唯一的和最严重的灾难性的改变,就是黑白电影的死亡。”
确实彩色电影的出现让人们更多的将目光放在了华丽的场景、服饰等地方,很多时候让黑白电影那些特有的感觉逐渐丧失,这不能不说是电影艺术的一大憾事。
没曾想在这部印度电影中导演拉库马·希拉尼竟然巧妙的将黑白电影嵌入了彩色电影当中,在影片中但凡涉及到拉杜家的场景导演全部做成了黑白影像,是画外音那句自嘲“就像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翻版,狭小昏暗的房间,瘫痪的父亲,咳嗽的母亲,尚未成婚的姐姐”的完美展现。
一个黑白配色的细节处理最大程度上让人感受到了拉杜家那种贫穷到似乎被时代和社会抛弃的有些脱离现实、病态的感觉,也让它和其他的场景产生强烈的对比,为拉杜和兰乔这些天天朝夕相处的人划出一种微妙的层次感和距离感。
这样的细节处理也为影片接下来拉杜搬出去和消音器住做了铺垫,更为拉杜从靠近兰乔他们到远离再到靠近的心路历程和反转做了极好的铺垫,真可谓一举多得。
安东·契诃夫曾提出一个作用于视觉媒介的名为“契诃夫的枪”的原则,它的大意是:如果有人在第一幕亮出了一把枪,它就必须在第二幕开火,否则这把枪就不应该出现。
这个原则有两重意思:第一、如果我们看不到某个客体,比如一种品质、一个事实,甚至是一个人,那它便不存在;第二、如果你给我们看了什么,最好还是把它用上。
导演拉库马·希拉尼大概也特别认同这个原则吧,因为他在《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中证明他对细节拥有绝对把控力的点就是他将影片中涉及到的大大小小的铺垫全部都用在了后面的桥段中,完全符合“契诃夫的枪”的原则,工整得近乎精致。
例如影片先后介绍了法兰和拉杜的家却独独跳过了兰乔的家,可后来病毒却在教育法兰和拉杜的时候说兰乔父亲的工资是法兰父亲的一百倍,然而出生富贵的他却又喜欢吃一种贫民特有的糕点,而且那个绿色蘸料还先后两次救女主脱离婚姻的牢笼。
甚至兰乔和毫米关系十分融洽,他一个贵公子却教毫米如何在没钱的情况下买校服偷溜到教室去上课,而且他自己似乎也是那样做的,在被老师赶出这个教室就去下个教室学习了,有了这些铺垫在揭开兰乔的身世之谜就顺理成章了,而且还顺便解释了兰乔为何爱女主却不能和她结婚以及不告而别的原因。
导演通过层层细节的铺垫,让观众像剥洋葱一样一点一点的接近真相,将整个影片做成喜剧基调将这些黑暗的带点悲剧的东西藏在细节中,让人观影舒服的同时在回味的时候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惊喜感。
除此之外,导演给兰乔的人设是衷心喜爱电气控制,所以在影片的开头就有他自制导电装置反击高年级学长,中间还有为学长做遥控飞机以及帮助女主的姐姐生产自制助产工具等,结尾还通过400项专利以及教电气知识的学校等来完善人设,不可谓不用心。
当然还有印度特有的表示尊敬的脱裤子脱裤子的仪式、病毒的那支笔、带着头盔的新娘、兰乔的口头禅“一切都好”等等,只要前面有只要前面有所铺垫,后面就一定有呼应的部分,光是看这些细节的处理,这部电影就值得N刷。
还值得一提的细节就是导演在每段歌舞前后的调度安排,他在每段超现实的欢乐舞蹈后面切回的故事进程都比较沉重和前面的狂欢反差巨大,让观众的情绪有一次断崖式的颠簸,这种做法大概是在喜剧片中探讨一个沉重话题最高级的做法之一了吧!
而且这样做无形中和兰乔的那句“一切都好”形成了对比,加深了这句话的深度和广度,真是一招高明的棋。
03.影片的共鸣与现实意义
世界上有三种感情是不分国界和语言的,一为爱情,一为友情,一为亲情。世界上还有三种追求也是不分国界和语言的,自由、教育和金钱,而这六种东西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易得所以人们更想得。
《三傻大闹宝莱坞》能够引起国内外影迷的共鸣,除了影片本身足够优秀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涉及的两个主题友情和教育是全世界人民都比较关注的问题。
影片中的三位主角合在一起看为大家展现的是真挚的令人感动的友谊,但如果将三个主角单独看的话他们每个人都代表的是一类人,而且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凸显着一种矛盾,都需要主角去进行一定的对抗才能变成“一切都好”。
兰乔所代表的是个人与僵化校园教育体制之间的矛盾矛盾与对抗,拉杜代表的是与贫瘠苦难的原生家庭造成的恐惧之间的矛盾矛盾与对抗,法兰代表的是与封建家长之间的矛盾与对抗。
似乎每个人都能在角色的那层大众化脸谱中找到自己真实状态的那部分,而且友情和应试教育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的事情,所以很容易就能让人与角色产生共鸣。
这部电影的最后他们三个人都在兰乔的影响下,让被社会、家庭、父母死死压制的自我意识得到了觉醒,他们在互相陪伴下得到了勇气,最终勇敢的踏上了反抗的道路得到了救赎。
正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希望所有在困境中的小伙伴能够在这两部电影中得到前行的力量,一举冲破桎梏一飞冲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