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夹脚趾的鞋(西丰往事关于夹鞋)
我对鞋的称谓一直稀里糊涂,因为叫法太多,总是弄不清楚。就像小时候分不清左右脚,经常把鞋穿反一样。等我能分清反正了,发现大家都改穿从商店里买的胶皮鞋了。而那些手工缝制的“夹鞋”没有了。在我的认知里鞋就分两种,一个是冬天穿的棉鞋,另一种就是夏天穿的夹鞋。后来我才发现这样的归纳也不太精确,因为棉鞋只有北方人冬季才穿,而南方人四季都能穿夹鞋,夹鞋应该是一种鞋的样式,不一定是专门区分季节的称谓,但事实上大多数人就是这样认为的,夹鞋跟单鞋是一个意思。
还没把夹鞋的意思弄明了,第二个问题又来了。人们常说的那种“千层底”鞋,是不是就是“夹鞋”的一种呢?自从听了那首“最爱穿的是母亲纳的千层底儿……”歌曲后,我就一直这么想。我出生自60年代,打记事时起,母亲在油灯下给全家人纳鞋底的身影就印在了脑海里,母亲一做就是两双,一单、一棉,做好后摆在箱盖上就像工艺品一样好看。前不久我看了一本关于民俗的书,书中涉及到鞋的部分写了很多,没想到中国人在穿鞋这件事上有那么多说道,里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夹鞋有男、女两类。是布鞋的一种。因为轻便实用,从前男子经常穿,而都是家里的妇女亲自制作。鞋底是用袼褙叠摞,合粘六七层,俗称“千层底”。鞋帮以单层袼褙画样剪成,然后裱上鞋面,在鞋口处镶上布条,以黑布为主,在民间习惯称黑色为“青”,故也称“青鞋”。青鞋又分为“双挤脸”“单挤脸”“不挤脸”几种。双挤脸鞋鞋脸掐两道皮梁,鞋面一分为三,鞋头前凸有翘,侧形象船,名“双脸儿鞋”;单挤脸鞋则是鞋前脸单镶皮梁一道,叫“单脸儿鞋”。又叫“傻鞋”或“和尚鞋”。以前我不明傻鞋是啥意识,主要是不知道“傻鞋”的"傻"字怎么写,还以为是 “煞野”的“煞”呢?
我问过一些搞过民俗的人,他们说一般不挤脸的鞋都叫“夹鞋”。民国前说道比较多,那时候女人兴裹脚,穿的是三寸金莲,也叫“弓鞋”,做工繁复多以巧工绣花为之。民国后,女式夹鞋满汉无大差异。青年女子都开始“放足”,喜尚绣花鞋,亦称“绣鞋”“缎子鞋”。满族女子夹鞋亦多双挤脸,喜欢美的女子特用绸缎堆云锦,有人称之为“云子鞋”或“大云鞋”,鞋面或绒或布,绸、缎,皆用五色丝线绣饰。
在过去民间风俗:女孩子长至八九岁,就开始学做针线女红,做鞋是一件很重要的功课,早早就开始练习,直至嫁人。那时候讲究的是,女人的做鞋工艺技巧要炉火纯青,更要埋首闺房,不舍昼夜。赶制出一双双绣鞋,待婚娶时带往夫家,一作陪嫁,二显手功。届时,妇女们争相观评,议论新妇巧拙。
到了60年代以后,开始流行军鞋,黄胶鞋或解放鞋。邻居的大姐姐特别爱打扮,那时候鞋面时兴土黄色,她就将刚买来的新黄胶鞋浸在碱水里 ,泡一个晚上,然后使劲用水刷,再用白色粉笔涂鞋面,再刷,如此反复,直至满意位置。到了70年代,又时兴“北京鞋”,塑料白底,底边再镶双道黑牙儿,灯芯绒鞋面,分棉、夹两种 。有高帮和矮帮之分,系带,俗称“北京棉”。
女式单夹鞋是方口,拉带过脚面,也叫“拉带儿鞋”“大边鞋”“板儿鞋”等。男式鞋脸长蔽脚面,暗埋弹力布于鞋口,叫“贼鞋”。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类皮鞋、布鞋、高跟鞋、平底鞋、休闲鞋、旅游鞋、运动鞋等相继都出来了,品式千千万万,这时候民族传统的鞋子都不见了,除非在戏剧舞台上能看得见。关于鞋你见过多少种?还有印象吗?欢迎讨论,留言,再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