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小调歌曲(传统的陇东小调)

陇东小调是流传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及平凉市部分地区的传统民歌。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别是在陇东革命根据地时产生的《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和《军民大生产》等曲目,使陇东民歌唱红了全中国,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在中国民歌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属于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三间屋子满屋炕,四六棉垫现铺上。我和妹妹结下婚,花烛灯下配鸳鸯”。

一曲炽热坚定、泼辣大胆的情歌,虽然有点原始的野味儿,却没有丝毫的羞涩扭捏、粗俗下流,这就是地方传统文化中的陇东小调。

01 陇东小调的地域界限和特色

甘肃陇东地区广义上包括现在的平凉市和庆阳市,这里西接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北三面皆与陕西省相邻。文中的陇东小调主要以庆阳传唱的小调为主举例阐述。

陇东小调歌曲(传统的陇东小调)(1)

提到庆阳,必提皮影、剪纸和荷包,它们与小调一起构成庆阳“四绝”。剪纸是陇东地区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作者大都是农村的劳动妇女。庆阳荷包更是一绝,现在广布在庆阳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已成文化“非遗”。皮影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陕西,又称“牛皮灯影子”,与陇东道情一起由民间艺人驱车百里进行传唱。然而小调,在陇东属于正统的民间歌曲,有着约定俗成的“合法”地位。

陇东小调歌曲(传统的陇东小调)(2)

陇东小调擅于记事,一般都有场景、人物和故事情节;形式灵活多变,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的简洁明快,只有两三句,有的详细叙述,长达百句有余,以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展现了一方水土人民的质朴的情感、纯真的向往以及内心的独白。

爱情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陇东小调反映爱情、歌唱爱情的也最多。这些民歌把男女渴望爱情,盼望婚姻自主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有的表达了爱的欢欣,思念的殷切,别离的忧伤:

“耳听着哥哥唱上来,

热身子爬在冷窗台。

牛吃白菜驴啃心,

妹的肝花连哥心。

桃花开了杏花绽,

不见哥你我饭难咽……”

陇东小调与语言地运用有着奇妙的关系,在小调中不难发现用方言唱出的小调才是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才具有民间音乐的灵魂。陇东地区因为拥有当地独特的语言特色,让小调的音乐美更具魅力。

陇东小调歌曲(传统的陇东小调)(3)

根据甘肃地方志记录,陇东地区称“太阳”为“阳婆婆”、“叫上妹子”为“吼上妹子”、“活计”为“营生”……这些方言地运用更加生动的体现了陇东小调的地域特色。

比如华池县小调《打樱桃》,从第一句歌词开始就带着被太阳晒得暖洋洋的味道:“阳个婆婆出来,哎哎嘿嘿,丈二个高,风尘尘不动,唉唉嘿嘿,天气好------”安详、悠然的十分舒服。紧接着声音一下子挑了上去,“哎嘿呦,叫了上个妹子去打樱桃------”歌声嘹亮而清纯,好像激昂的要和阳婆婆(太阳)亲近,然后又回转下来,故意把嗓子压粗,呼唤着恋人一起去打樱桃。《打樱桃》以下的章句都是男女二人借寻找樱桃树,含含蓄蓄的互相述说满肚子的相思,然后直接的互相表白爱慕。

《打樱桃》把爱情描写的像樱桃一样甜美,又告诉着世人,培育爱情要像栽种樱桃树那样,一点点精心呵护,慢慢的滋润抚慰,获得这样的情爱才会永远。最后,男女双方终于相依相偎,发出强烈的爱情誓言:“我变成一条鱼,你变成一池水,鱼傍水来水养鱼,我们二人不分离。”整个歌唱环环相扣,层次分明,逐渐递进、朴实真诚。

陇东小调歌曲(传统的陇东小调)(4)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插曲“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就是由此而来。

德拉克洛克说过,“如果事物真是美的话,那么人的内心鉴别力,立刻就向我们指出其价值,并且不管我们的习惯和成见,使我们不得不对此事物表示赞赏”。可见,对于能够引起共鸣的东西,人们总是心向往之、情倾倒之。

02 陇东小调的主要内容和调式特点

陇东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因此爱情在这里显得格外珍贵而不易得。尤其在封建社会里,广大妇女身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统治,纲常道德及封建礼仪的家法棒时时敲在她们的心坎上,于是,她们用小调的方式,用血泪般的语言来申说和控诉这悲惨的遭遇:“口袋里买猫没说成哥话,糊里糊涂到了姓陈的家”,“一会儿思想死了吧,奶头上娃娃挌不下,一会儿思想不死吧,挨打受气没活法”……她们把胸中的怒气化为民歌如同血箭一般直射出来,去为了婚姻和爱情的自由而抗争。

陇东小调也有来自最底层的呐喊。在陇东小调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作品是对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描述。比如《熬长江》《拉长工》《王二旦揽工》等等作品,都有对“长工”生活具体而详细的记叙,使人们在听唱中得到更直观的了解。如他们做工前的生活现状是:“大年初一揭不开锅哟,走投无路当长工”,“上房里抛下老母亲,下房里丢下小亲人”,而长工的非人生活则是:“吃糖咽菜麸子面,碗里的菜汤照人见”,“铺的麦草盖的毡,夜里冻醒三四遍”。

陇东小调歌曲(传统的陇东小调)(5)

有的小调随性歌唱,涉及内容广泛而丰富。有的反映了古朴哲理、教育人民学好向善,如《十劝郎》和《五劝人》等内容,都健康向上而且十分积极:“走的端,行得正,碎语闲言且莫听”、“十个赌博九个没,哪个有下落”、“娃娃生下不敢惯,惯的娃儿是卢世宽”。还有的来自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比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国战将》、《张生与崔莺莺》等。

陇东小调歌曲(传统的陇东小调)(6)

小调属于歌唱艺术,自然也讲求曲调。小调主要以徽、商两种5声调式为主,同时也有综合调式,也夹又为数不多的宫、羽、角调式。因其散落民间,受到其它传统音乐的影响,其也发生了偏音和变调,因而在地方音乐中较难识别。

小调还讲究结构调式,主要有两种。一种句式对等,结构完整,每句或5字或7字或9字,每段2句或4句或6句,这种格式上与律诗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另一种句式不等,长短句结合,字数不等或奇或偶,但都追求押韵押辙,唱起来具有音律美。

03 陇东小调的“红色”律调见证了澎湃的革命历程

二十世纪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南梁创立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并在此基础上,又成立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多次反“围剿”斗争中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提供了落脚点,又是八路军东进抗日的出发点和解放大西北的战略基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陇东小调中,因为特殊的历史关系,讴歌红色革命的作品自然是创作的重点。在许多反映革命历史事件的小调中,比如《刘志丹闹革命》《当要当八路军》《送公粮》等等,以其鲜明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群众性,为宣传革命、鼓舞斗志和发展民间音乐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

陇东小调歌曲(传统的陇东小调)(7)

以小调《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军民大生产》三首为代表的红色经典歌曲,她既是陇东小调辉煌的历史见证,更是陇东小调无穷魅力的无限传承。

1、《绣金匾》。这是一首抗日战争时期流行于陕甘宁边区后来传至全国的传统民歌。作者是陕甘宁边区新正县(现在的正宁县)一位木匠汪庭有。这首歌是以甘肃庆阳民歌为基础改编的,抒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恩来总理的热爱,以及对人民子弟兵--八路军的深厚情意。建国后,经过歌唱家李谷一,郭兰英演唱之后流传进了千家万户。

陇东小调歌曲(传统的陇东小调)(8)

2、《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这首歌曲的创作者作者孙万福,说起来是个“奇人”。他1883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因为家贫,一直务农,虽然目不认丁,但聪慧过人,擅长吟诗编歌,有出口成章的本领。1936年,工农红军西征时解放了他的家乡,他翻身以后,家庭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劳动热情和创作热情。1943年 11月 29 日,年已花甲的农民诗人孙万福当选为庆阳分区的劳动英雄,光荣地出席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见到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心情无比激动的孙万福从椅子上站起来,用双手紧紧搂住毛泽东的肩膀,高兴地说:“大翻身哪!有了吃,有了穿,账也还了,地也赎了,牛也有了,这都是你给的,没有你,我们这些穷汉子爬在地下,一辈子也站不起来!”随之,感情如同决开的坝堤,一泻千里,他用颤抖的声音即兴唱了起来:“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就这样神奇地诞生了。这首歌曲唱出来以后,经贺敬之修改润色,发表在《解放日报》上。从此,传遍全国、家喻户晓。

陇东小调歌曲(传统的陇东小调)(9)

3、《军民大生产》。1942年,在国内外敌人的封锁下,解放区遇到了极大困难。在党的号召下,解放区广泛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当时陕甘宁边区一批歌唱大生产运动的优秀民歌也随着唱开了。其中一首流传很广的歌曲就是由作曲家张寒晖同志根据陇东小调民歌《推炒面》填词的《解放区十唱》(即后来的《军民大生产》)。歌曲保留了原民歌的衬词“呼儿嗨,西里里里,察拉拉拉,索罗罗罗呔”,并沿用了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该小调曲调雄壮豪迈、节奏铿锵有力,使劳动号子的特色更加突出,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在《边区十唱》原词中,至今还能领悟和感受到军民一起在大生产过程中的豪迈、壮阔的情景:(领)四二年那么,(合)嗬咳,(领)大生产呀么,(合)嗬咳, (领)边区的男男女女,(合)西里里里察拉拉拉索罗罗罗太, (合)齐动员那么嗬咳!……后来,作者对十段歌词进行了提炼和修改成五段,起名《军民大生产》。1964 年,这首曾在解放区人人会唱的民歌被搬上了舞台,通过为庆祝建国十五周年而创作的我国规模空前庞大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从而唱响了祖国的东西南北。

陇东小调歌曲(传统的陇东小调)(10)

结语:“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已成为一段壮怀激烈的历史渐行渐远。但是,这些红色经典已超越时空界限,具有永恒和普遍的精神魅力,已成为宝贵精神财富,广泛地哺育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

“陇东小调”虽属地方文化,但她与陕北的“今天游”、临夏的“花儿”一样,因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黄土文化风情,已成为中国民间小调音乐中独具地域特色的绚丽瑰宝。生命不息、传唱不已,在传承中国文化的艺术长河中,小调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继承和发掘,让她的传唱生生不息,永远长存。

陇东小调歌曲(传统的陇东小调)(11)


姑且慕容,爱好诗文,偶尔烧菜。愿在书山文海,邀您共往,情感世界,交流分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