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不要好为人师(孟子为什么说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有句话叫做“万物皆备于我”,当时孟子只是提出了这个观点,万物皆备于我的原因是什么?如果皆备于我,那是备在哪里?头上还是脚上,还是肚子里?孟子并没有予以解释和说明。而在间隔了两千年左右的明朝,被后世称作是心学创始人的陈献章继承了孟子的这一观点,并且将这个观点加以理论化,所以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万物皆备于“人心”。我们来看看他提出这一论断的依据是什么。

首先,陈献章将人的痛苦等级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和分类,如下图:

孟子说不要好为人师(孟子为什么说万物皆备于我)(1)

痛苦的等级

亲人离世的痛苦级别,肯定是要高于建筑物的坍塌。

然后我们再做一个纵向的比较,就拿级别最高的亲人离世来说吧(注意,只是举例):陌生人<朋友<亲人,痛苦等级是这样排列的。

孟子说不要好为人师(孟子为什么说万物皆备于我)(2)

陈献章著作《白沙先生合集》

上面的这两个例子,相信大家应该没什么疑问。可能会有朋友会疑惑,说这跟万物皆备于我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我们从关联性最小的建筑物说起,假设我们看到一个房屋倒塌,心里肯定是会有触动的,这取决于你对这栋房屋倾注的感情有多少。倾注的感情越多,心痛等级相对会较高。再比如说,前段时间缅北“血奴”事件,虽然最后被证实是假的,但是在没搞清楚真相的前几天,对大家心里的触动会不会很大?让我来解析一下为什么,首先看一下他的身份,中国人,男性,20岁左右,经济窘迫,被某招聘网站骗去,拘禁、殴打、抽血。人类都有一种能力,那就是同理心,或者带入感。简单地归纳了此人的8种情况,如果你只匹配上了一个,比如说中国人,那么你的痛感是最低的;假如你匹配上了5-7样,比如中国男性,被拘禁和殴打等等,那么你的痛感就会越强。如果身份又是你的朋友或者亲人,那痛感就更不用说了。

孟子说不要好为人师(孟子为什么说万物皆备于我)(3)

孟子塑像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即便是没有生命的物体,即便是最陌生的人,我们也会自动匹配到共通点,能够在心里产生共鸣,只是程度的强弱是根据我们倾注感情的多少、或者是身份所决定的。那么是不是从侧面也可以说明“心无外物”、“万物皆备于我”了呢?

反正这个理论是说服了我,如果大家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可以在评论区可以一起互动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