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建设(权威发布泉乡有爱)

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15日讯 3月15日上午,济宁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泗水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建设(权威发布泉乡有爱)(1)

泗水县是沂蒙革命老区县、传统劳务输出大县。全县户籍人口64.7万人,常住人口54.3万人,未成年人占比23%,其中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境儿童249人,农村留守儿童1036人。泗水县从县域实际出发,坚决扛牢未成年人保护重任,全面贯彻落实儿童福利保障制度和未成年人保障政策,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未保工作新格局,实现素质提升、服务阵地、结对帮扶、济困扶助、权益维护全覆盖。

三级书记抓未保,全县上下一盘棋

泗水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2011年泗水县被确定为全国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县。2016年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成立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并将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社会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考评体系,逐步形成了“1443”泗水工作模式,即搭建1个协调指挥平台,建设“县未保中心、镇街工作站、社会公益组织、村儿童活动场所”4大阵地,实施“泗郎回乡、素质提升、困难帮扶、生命关爱”4大工程,健全“党政主导、各方共治、制度保障”3项机制。

2021年4月泗水县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主任”,35个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泗水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县民政局。镇、村两级同步设立专门议事协调机构,搭建起县、镇、村“三级书记抓未保”的组织架构,形成了上下贯通、运转高效的未保工作综合协调指挥平台。县乡换届结束后,及时对领导机构成员作出调整,保障了工作力量的无缝衔接。

在加强组织领导的同时,泗水县加大未保工作专职队伍建设,县级设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镇(街)设立未保工作站,村(居)配齐配强儿童主任。去年以来,共举办专业知识培训15场次,培训镇(街)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未保工作人员580人次。

部门联动建阵地,织牢织密保护网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是系统工程,需要政法、民政、教育、团委、关工委等多部门形成合力。实际工作中,泗水县实现了联署办公、个案会商、议事协作等系列机制,破解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九龙治水,各管一头”的局面。

2021年初,泗水县在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机构编制压缩的背景下,成立了正科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泗水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增设8个编制,向全社会释放出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强力信号。同时,迁建1600平方米的办公服务场所,规范建设了综合办公、功能活动、儿童成长、生活服务四个核心功能区域,设置了职能部门服务窗口,成为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的具体办事机构,有效承载起了政策制度制定发布、职能部门沟通协调、数据档案统筹管理、公益资源共建共享、工作队伍教育培训等职能。

同步推进全县13个镇街设立未保工作站、158个中心村设立了儿童关爱之家,实现服务场所全覆盖,围绕儿童需求开展了儿童课外辅导、亲情陪伴、兴趣养成、安全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出了校门有人管,安全防护有保障”。依托机构阵地,全县403名村(居)儿童主任,按照如实“报”、帮着“办”、经常“访”、随时“讲”的职责要求,全力当好未保工作信息员、联络员、宣讲员和代办员,让全县未成年人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公益组织齐参与,形成社会大合唱

泗水县始终高度重视培养、引导和扶持社会公益组织参与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依托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充分发挥公益组织、志愿者队伍作用,凝聚全社会关爱未成年人合力,着力塑造 “泉乡有爱 合护未来”品牌形象。重点培育的泗水县微公益协会,自2016年成立以来,吸纳党政机关干部、教师等各层面志愿者186名,累计募集资金3500余万元,行程80余万公里,救助帮扶未成年人2300多名,为他们提供了爱心助学、心灵呵护、亲情陪护等14项精细化服务。其中,“温暖小屋”项目显著改善了349名困境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被山东及周边省市团委广泛推广;“微爱妈妈”项目帮助236名困境儿童弥补了缺失的母爱。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孙建涛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泗水县凝聚社会力量关心困境儿童经验做法入选国务院扶贫办2020年“中国社会组织扶贫案例50佳”。

据了解,泗水县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创新实施泗水未保“五项模式”,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复制的未保工作经验。

用心打造“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联动闭环模式”。整合教体、卫健、医保、残联等部门的未成年人救助政策及县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微公益等关爱项目,根据“村居儿童主任”收集上报的“未成年人”的相关诉求,做好资格确认、转介办理、统筹调度、个案会商、综合协调、动态监管等工作,再将办理结果反馈到“镇街未保工作站”,再到“村居儿童主任”,最后回到“未成年人”,通过这样的联动闭环,切实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衔接和资源共享,真正做到关口前移、主动发现、精准救助,确保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救助关爱政策应享尽享。

创新实施“未成年人四色管理模式”。泗水县把全县未成年人按照需要救助和关注的程度分为红、黄、蓝、绿四个等级,档案管理、走访频次、风险防控及系统信息均按照四色等级进行分级管理。制定了困境未成年人监护风险评估标准,对困境儿童的风险等级及时进行动态调整,紧急干预,全面建立“四色风险防控体系”,从而实现动态管理,精准救助。

全面开启“泉乡智慧未保管理模式”。设计开发了“泉乡智慧未保”未成年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资源联动共享,推动未保工作高效运转。配套开发了微信小程序,实现儿童主任走访信息及相关诉求的实时上传,为全县未成年人基础信息收集、数据分析研判及工作评价考核提供及时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全面提升泗水县未保工作智能化水平,真正做到“让政策数据多跑路,让困难儿童不跑腿”。

探索建立“儿童主任激励培养模式”。制定出台了泗水县村(居)儿童主任“两办法一清单”(《儿童主任补贴办法》《儿童主任绩效考核办法》《儿童主任职责清单及随访业务规范》),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儿童主任工作积极性,激发儿童主任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意识。

梳理总结“泗水未保工作合护模式”。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庞大的体系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泗水县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未保工作中的牵头协调作用,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各镇街、各成员单位,前瞻谋划,做好结“合”文章;握指成拳,全面整“合”资源;倾情培育,深度融“合”力量;众志成城,发挥聚“合”之力,合力护航泗水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闪电新闻记者 杜宗浞 报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