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一品精准扶贫首倡地(于都味道特色扶贫)

一乡一品精准扶贫首倡地(于都味道特色扶贫)(1)

贫困,曾是于都长期脱不去的困扰。在艰难的环境中,于都人民试图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脱贫道路。在上一期的内容中,我们讲述了于都人民易地搬迁、光伏扶贫以及重视医疗,防止二次返贫的脱贫政策。这一次,我们将继续于都之行,品尝那一抹属于于都的味道,看这座古城是如何在脱贫路上走出自己的特色。

于都味道

在于都,有一种林果,它富含丰富的微量元素,对的身体健康十分有益,又因为它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被当地的老百姓称为是坐落在山间的“银行”,它就是油茶。油茶种植,在赣南历史悠久,祖辈相传,但是在过去,由于它生长周期较长,经济效益并不高,并不被重视,而现在,随着技术和龙头产业的引进,油茶产业在产业扶贫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老产业发挥出新的活力,而飘香油茶也被当地百姓自豪的称为是“于都味道”。

一乡一品精准扶贫首倡地(于都味道特色扶贫)(2)

绿中源万亩油茶示范基地

于都的山地地形造成交通不便。为了让当地的贫困户找到增收致富产业,于都县因地制宜,将在当地有着百年种植历史的油茶作为主导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

一乡一品精准扶贫首倡地(于都味道特色扶贫)(3)

蓝捷:首先油茶是健康产业,朝阳产业。它本身很有价值,富含矿物质和氨基酸。它高温下不变质。它属于木本油料,对人体特别对三高人群特别有益。实际上国家也出台了关于加强木本油料发展的那个意见,涉及到我们国家的粮油战略安全的问题。所以要大力发展木本油料,其中油茶是主要一个油种。

第二个方面,它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它远比种其它的经济作物经济效益高的多。

油茶果的价值虽然很高,但是经过了解,却得知它的生长周期需要七年无法立即获得的经济效益也引起很多人的担心与质疑。

一乡一品精准扶贫首倡地(于都味道特色扶贫)(4)

油茶果

蓝捷:我们考虑了这个因素,因为它要七年,我们承诺是2018年脱贫,所以我们就把已经开发了的一些油茶基地,现在已经有到了第三年第四年的,反包给贫困户,让他参股、投劳,先行受益。即现在的贫困户加入油茶的合作社,他投劳有一块受益,没有投劳的他出资,但是不参与管理,就先行分红。

包括我们现在搞的“五统一分”的模式,统一苗木、统一整地、统一种植、统一销售,包括后面我们还要统一油茶的品牌,就是做纯油茶

一乡一品精准扶贫首倡地(于都味道特色扶贫)(5)

县委县政府实施

“五统一分”产业发展帮扶模式

帮助贫困户发展油茶种植业

2012年,于都县开始大力扶持油茶产业发展,通过企业+基地+合作社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贫困户生产的油茶,由企业进行保护收购。贫困户也可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在油茶基地务工,获得收入。

谢良亲,是于都县的油茶种植大户。2013年,在于都县政府的带动下,在胜利村从村民那里流转了土地,建设了5.2万亩油茶基地。同时与贫困户签订劳务合同,让贫困户在基地打工,种植管理油茶。

一乡一品精准扶贫首倡地(于都味道特色扶贫)(6)

谢良亲:我们采取两种方式,一种就是平常时间不定期请他们到我们基地来务工,按70块钱一天,每天计算工资。第二种,我们针对专门的贫困户,跟他结成对子。梓山、段屋(乡镇)跟67户农户签订了这个承包协议,就是每一户承包20到50亩。每亩是260块钱一亩的抚育工资,这样是每一户贫困户每年征收13000块钱以上, 这个不需要按照计时的,按照我们的要求把油茶管理到位,就结算工资

曾经的贫困户吴小萍与何英林把自己的土地流转给谢良亲,如今都在谢良亲的油茶基地里打工,每天工作8小时,对油茶林进行管护,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一乡一品精准扶贫首倡地(于都味道特色扶贫)(7)

何英林:能够天天坚持的话,得有2000多块钱,除了自己干农活的话,就给他们打工,就这样子。

吴小萍是胜利村的贫困户,由于长时间在地里干农活,膝盖增生,干不了重活。丈夫有糖尿病,她和丈夫都长期吃药。没考上大学的儿子,在外打工,偶尔会往家里寄钱。家庭经济收入来源少之又少。

一乡一品精准扶贫首倡地(于都味道特色扶贫)(8)

吴小萍:以前才30、40块钱一天,就是这样子。如果是没有事做的话那就没钱进。人家买小车,我们没有钱买小车没车,人家买自行车,我们就走路。

吴小萍的家自2000年建起来的房子到现在已经16年了,看见别人家盖的房子赏心悦目,现在靠种植油茶果有所收益的她将积攒下来的两万元钱投入房子修整的工程,一偿多年夙愿。

目前,于都县油茶产业流转林地9.6万亩,完成定植2.5万亩,改造低产油茶林0.8万亩。全县共引进大规模油茶开发企业13家,油茶示范基地4个,带动农户上千户。下一步,于都县将建立省级油茶科技园,工业化带动油茶生产链发展,对油茶品种不断进行研发,让于都油茶走向品牌化道路

一村一品 一户一策

于都县作为百万人口大县,贫困人口占比多,达到8.5万人。只依靠被称为“于都味道”的油茶产业还远远不够。于都县推行“一村一品”政策,全县的123个贫困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产业多元化的带动贫困户脱贫

一乡一品精准扶贫首倡地(于都味道特色扶贫)(9)

于都脐橙

蓝捷:还有果业,你比如种脐橙、红囊柚。于都的红囊柚是江西最好的柚子。还包括发展养牛,奶牛到肉牛。于都有个屏山牧场,5万亩天然草场,现在奶牛已经有3千多头,也有奶制品加工。还有蔬菜大棚,这两年下大力气抓。我们作为赣州的卫星城,本身自身的消费量大,第二个我们可以策应对接赣州,作为赣州市的菜篮子基地,甚至包括供港蔬菜。

一乡一品精准扶贫首倡地(于都味道特色扶贫)(10)

于都蔬菜基地育苗大棚

于都县将蔬菜产业和畜牧养殖业作为主打农业产业,探索“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给予优惠政策,带动村民增收

蓝捷:养牛也好、养鸡也罢都有不同的扶持政策。要看你申报什么项目,养鸡和养牛那不一样,因为我们是几个一点的帮扶,有政府帮扶也撬动了金融扶贫,当然我政府贴息。一户一策、区别对待,但是一定要用在产业上。所以123个贫困村都有自己的产业叫做一村一品,我们在整个扶贫当中特别注重这个。

刘国财,是金溪村的蔬菜种植基地的负责人,他从村民手中流转了120亩土地,种植大棚蔬菜。蔬菜大棚的建立辐射带动了周边60名村民务工就业,其中一半是贫困户。

一乡一品精准扶贫首倡地(于都味道特色扶贫)(11)

刘国财:老百姓顾他来这边干活,假如他一亩能产500、600斤,700斤,我们是按照这个来补贴的,这样,一般就是2500左右,每个在这边做事的,一般80到90块一天。

郯莲香是金溪村的贫困户,两个孩子在外打工,2014年丈夫因病突然离世,如今,家里只剩她和女儿。巨大经济的压力落在了郯莲香身上。在外打工入不敷出,经过亲戚介绍,郯莲香来到刘国财的基地打工。这让郯莲香的生活变的充实,也让她有了稳定的收入,负担自己和女儿的生活开支。

一乡一品精准扶贫首倡地(于都味道特色扶贫)(12)

郯香莲:我有的时候不来, 有的时候来,每个月都拿得到1000多块钱,我和我女儿的生活还过得上吧,儿子和儿媳妇他们自己会搞好自己。

丁建华是高田村的村的村支部书记,2015年,了解到发展肉牛养殖风险低,市场走俏,他开会动员村里贫困户加入合作社,靠养殖肉牛增收。

一乡一品精准扶贫首倡地(于都味道特色扶贫)(13)

丁建华:有三种方案。第一种方案,贫困户带资入股,保证他年底10%的分红。假如说从入市开始,以一年的时间为周期,元月1号带资入股的,你带5万块钱入股,年底到12月31号分红,不管合作社盈利还是亏本,保证你10%的分红。第二种,自己到合作社认领牛,之后,这头牛的牛本,牛犊的本钱,当事人许自己交到合作社,另外交500块钱的管理费,但是国家享受的政策归贫困户个人,这个是允许的。我们县里已经规定了,一头牛可以补2000块钱的政策,当然,这边的分红给他保了底。第三种,自己买牛,你从外地买回来的牛放到合作社来,保证利润五五开,饲料跟人工、水电这一块全部合作社垫底

资金这一块,根据我们县扶贫政策,他们可以以户为单位,到农商银行贷款,政府贴息贷款5万块钱。不承担任何风险,贫困户养三头牛(封顶三头)一年下来,基本上可以达到6000到7000块钱,净利润

丁生荣是高田村的贫困户,20年前因为一次意外,脑部受伤,腿部伤残,行动不便。因为意外,让丁生荣的生活彻底改变了,他干不了重活,把家里一层当作超市寄卖商品赚取回扣,平时再靠修补轮胎维持生活。2016年5月,听说村里鼓励贫困户养殖肉牛。丁生荣也加入到肉牛养殖合作社。他向银行贷款两万元,将三头牛寄养在合作社里,对于丁生荣来说,每周一次去看望他的种牛,是刮风下雨都必须做的事情。

丁荣生:牛的活动力比较长就好一点,它老是蹲在一个位置不动的话,那个牛就不行了。牛放在这要是自己管不了,他们管了,比较方便一点。这个感觉挺好,赚钱的东西。

一乡一品精准扶贫首倡地(于都味道特色扶贫)(14)

屏山牧场

对于丁生荣来说,看见了牛就像是看见了自己的希望。第一批种牛让他有了不错的收入。现在,丁生荣就等着他的第二批种牛年底分红。

高田村肉牛养殖已经有29户贫困户加入到合作社。合作社的第二个肉牛养殖场正在建设。目前,于都县畜牧养殖合作社70个,带动贫困户3000余人。蔬菜种植面积为8万亩,辐射带动贫困户6000余人,于都县将着力打造高产农业核心示范区,促进蔬菜大棚规模化发展。

与时俱进 电商契机

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于都还看到了电子商务的商机。在于都,传统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的手艺人为了寻找出路大多外出打工,如今,于都县利用电子商务的契机,与时俱进,让老一辈人的手艺活也有了出路。

一乡一品精准扶贫首倡地(于都味道特色扶贫)(15)

蓝捷:我们是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应该说在这方面走在前面,当然也得益于国家的扶持,商务部给了两千万财政部给了一千万,所以我们整个电子商务进农村走在前面,特别是对农产品的销售这一块效果非常的明显。那最有说服力的一个例子是这样的,因为于都是小手工业的一个传统县,“三锤三匠”。打铁的铁锤、弹棉花的锤,还有补锅的锤。篾匠、泥匠、木匠。以前都会请师傅到家里面弹个棉花,后来这些人走出去务工,在像东莞这样的城市,差不多有15万于都人在那里务工,原来基本上就是弹棉花在那里,但是后面基本上都改行了,都改做床上用品了,快要绝迹了,这个工艺,但是通过电子商务这个平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乡一品精准扶贫首倡地(于都味道特色扶贫)(16)

谢普兴,是岭背镇的村民,父亲是岭背镇手艺人,在外打工多年弹棉被。为了让父亲不在外奔波,2012年在外打工的他回乡创业,开始帮父亲在网上卖手工棉被。随着手工棉被在网上销售慢慢走俏,岭背镇将弹棉被的手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手工棉被协会,让协会里的贫困户负责生产手工棉被。

一乡一品精准扶贫首倡地(于都味道特色扶贫)(17)

谢普兴:目前协会是总共108人,贫困户占70%-80%左右。基本上是会手艺的人,平均年龄大概在40多。以协会跟公司这一块挂钩,我们这边更好调度,对质量方面有更好更高的一个提升。

谢普兴成立了电商公司拓展业务,他利用多个电商平台销售棉被,拓宽棉被的销售渠道。网上一下单,谢普兴将订单派发给贫困人口进行手工棉被制作,再对贫困户的棉被进行收购。每月销量上千张,营业额可以打到70-80万。

谢地生,是谢屋村的村民,为了支撑孩子上学,他常年在外打工弹棉被。曾经的生活在谢地生的回忆中,多半是幸酸的。住的是简陋的瓦房,外出打工收入少得可怜,加上媳妇的收入,一年到头也不过三四千块。听说村里可以通过电商卖手工棉被,谢地生来说回到了家中,将手工棉被通过电商销售,如今,他不用在外地打工弹棉被,在家就有不错的收入。

一乡一品精准扶贫首倡地(于都味道特色扶贫)(18)

谢地生:弹棉花这个手艺对我来讲很好,想做就多做一点,不想做就少做一点,但是起码一天几百块钱也搞的到,就是自由。如果整天做的话,一个月收入就有七八千。除了本钱还有四千多块钱。

谢地生用弹棉被挣来的钱在岭背镇买了新房子,电商销售棉被让他有了新收入,也让他对生活有了新目标。

谢地生:现在,我小孩缺一辆车,东西我基本上买好了,这几年挣的钱。我打算最多五年之内要搞到20万块钱。

在岭背镇,手工棉被和针织从业者有2万多人。因为电商的发展,得以让岭背镇的手艺人的一技之长得以施展,带来切实的生活改变。在这份改变的背后,也是手艺人对毕生事业的热爱,得以让三锤三匠的棉匠人,不被人们所遗忘电子商务在于都得以取得突破性发展,离不开政府大力扶持。

一乡一品精准扶贫首倡地(于都味道特色扶贫)(19)

蓝捷:我们首先建了电商孵化园,在孵化园里面搭建平台,另外一个我们鼓励这些年轻电商人才返乡创业。我们对不同的群体进行培训,包括残疾人。返乡创业的初期,资金自有的积累毕竟有限,我们政府支持他,甚至提供一些免费或者是象征性收费的平台,让他在这里创业,做大了以后再给他投资建厂。我们在电商孵化基地还建了“双创基地”,包括物流等等,甚至包括一些基础设施,比如宽带和物流。这些我们全面推开,首先是123个贫困村全面到位,因为我们觉得电商让我们看到了新一轮的发展机会,特别是对贫困群众、偏远山区。

一乡一品精准扶贫首倡地(于都味道特色扶贫)(20)

为了助推电商产业发展,于都县在123个行政村设立村淘点,帮助村民代销代购。于都县同时建立电商孵化基地鼓励返乡人员创业,仓储区、物流区相应设施配套齐全。目前于都电商孵化基地已吸引96家企业入驻,带动1500贫困户增收

一乡一品精准扶贫首倡地(于都味道特色扶贫)(21)

结语:

“帮助十几万人脱贫,是我们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是在我们的采访当中,于都县委书记中给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因为责任,我们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油茶林,因为责任,我们看到因为搬迁,而开心久违难得的面孔,因为责任,我们看到一个个工业园区,迎接着来往的务工村民,因为责任,屋顶地头架起了光伏,因为责任,一条条路通向了远方,于都,在未来,因为这份责任而充满希望。

编辑:田桐 倪塑

一乡一品精准扶贫首倡地(于都味道特色扶贫)(2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