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非遗呼麦(呼伦贝尔的第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2006年5月20日,“鲁日格勒”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我市第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呼伦贝尔非遗呼麦?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呼伦贝尔非遗呼麦(呼伦贝尔的第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呼伦贝尔非遗呼麦

2006年5月20日,“鲁日格勒”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我市第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鲁日格勒”也叫“哈库麦勒”,是对达斡尔族民间舞蹈的统称。其汉语意思为“燃烧”或者“兴旺”,起源于人们围着篝火生息劳动的早期狩猎时代。

在“鲁日格勒”中,一招一式都流露着远古遗风,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鲁日格勒”舞蹈多取材于达斡尔族的生产劳动与现实生活。有模仿布谷鸟体态的“布谷鸟舞”,有模仿熊和野猪动作的“野兽搏斗舞”,有表现在山林间采集野菜野果的“采集舞”,有表现妇女照镜子、梳头的“梳妆舞”及妇女劳动生活的“提水舞”“摘豆角舞”,还有表现青年男女交往的舞蹈等。“鲁日格勒”因地而异,有“阿罕伯”“郎突达贝”“哈库麦”和“哈根麦勒格”等几种不同称谓。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鲁日格勒”一路发展一路歌。

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文艺工作者就整理创作了《哈库麦舞》《布谷鸟舞》等达斡尔族舞蹈。呼伦贝尔盟歌舞团达幹尔族演员阿林等曾赴蒙古、朝鲜访问演出。莫旗乌兰牧骑创作了《映山红》《嬉水姑娘》《采集舞》《巴特罕当格丰收了》《凿斯巴特贝》《莫力达瓦伊“乌音”》等许多反映达幹尔族生活的舞蹈。莫旗文化馆还深入基层搜集民间舞蹈,在馆长金花的带领下,改革创编了六套达幹尔族集体舞,其中舞蹈《纳文江畔的情歌》在1986年内蒙古自治区首届业余歌舞小戏录像比赛中获三等奖。呼盟民族歌舞团演员朱朝霞创编表演的达斡尔族独舞《嬉水姑娘》,在1983年全国乌兰牧骑式演出队汇演中,荣获优秀创作及表演奖,并在1989年参加首届深圳、珠海国际艺术节获奖。舞蹈《鲁日格勒》《嬉水姑娘》在1990年由呼盟民族歌舞团带到荷兰、瑞典和北京丰台,两次参加国际民族民间艺术节的演出。

“鲁日格勒”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生动地展现了达斡尔族的风情与生活,是达斡尔族人民勤劳勇敢、热爱生活、互助和谐、性情开朗、蓬勃向上民族个性的象征。

近年来,我市加强对“鲁日格勒”的保护与传承,先后在北京保利剧院、宝岛台湾、欧洲文化名城布拉格等地的舞台上精彩上演,《嬉水姑娘》《鲁日格勒》《欢腾的山村》《采集》等舞蹈多次在全国及自治区文艺舞台上获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