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取景技巧动态(拍摄的第一步如何取景)
什么是取景?先来思考下
取景,拍照最关键的一步,通常也是很多人不重视的一步。取景不对,从一开始我们就偏离了拍摄的主题,拍摄出的照片题材平平,也就没什么特点。所以并不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题材都可以去拍的,拍摄是有取舍的。
要在你觉得值得时间地点拍摄值得拍的物体。
例如下面这张,你如果一开始不加入前景的草,直接拍后面的楼,还会觉得有意思吗?没有前景的荒草,这张照片就显得非常平面化,没有由近到远的层次结构,也就毫无趣味。所以加上野草画面会生动很多。而且拍的时间是在下午光线弱的时候拍的,如果是大中午拍那照片也就废了。
再比如这张,如果画面中把飞鸟去掉,只有建筑物,画面还有吸引力吗?只剩下静止的建筑物显然没有动静结合的画面有张力有活力。
然后我们就会知道,取景就是决定我们要用手机拍什么,拍多少元素?哪些要拍下来?哪些要从画面中踢除出去。如何做取舍。
而思考取景可以从以下无点考虑:
1、确定焦距
焦距就是之前课程大概讲过,用最简单的话来讲,焦距就是让我们看到物体的视角是大还是小,也就是决定了我们看到的画面的范围有多大。
记住两个口诀:
焦距数字越大、拍摄到的画面范围就越小,视野越狭窄,每个物体在画面中占的比例就越小。
焦距数字越大小、拍摄到的画面范围就越大,视野越狭宽,每个物体在画面中占的比例就越小。
焦距长短在手机上对应的就是广角,长焦。每个焦段适用于拍摄不同的题材,各焦段发挥的作用如下:
手机上常见的长焦大概范围在50-100mm,例如,P20PRO长焦达到了81mm,今年的P30pro达到了恐怖的50倍变焦,能把更远出的物体拍清楚,相当于给手机按上了望远镜。
长焦主要作用是为了拍人像,拍猫猫狗狗,拍主体在画面中占有比较大的比例的时候。因为长焦能达到较好的背景虚化,把人像从环境中剥离出来,从而突出人物。
一般来说,光圈,距离不变的情况下,焦距越长,背景虚化越强,专业用语叫做景深越浅,焦距越短,背景虚化越弱,景深越深。
广角一般在20-28mm。例如iphoneX的广角是28mm。广角适合拍摄风光,当你看到壮丽的山河,然后你想多拍些场面进来,需要把更多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高山流水都拍进来,这个时候用广角镜头拍摄自然风光就能实现。广角往往由于视角宽广,拍出的风光片会很震撼。
用长焦和广角拍摄,不一定说只能长焦拍人像,或者广角拍风光。大家不要认死理,有时反着来也能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某些情况下,两者反着用,用广角拍人像,就有了环境人像。用长焦拍风光,就有了微缩景观。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张就是用长焦拍摄风光,把远处的山拉近了,压缩了画面,进而更突出局部山的特征
2、透视效果
什么是透视?
先来看下我们小时候学的一篇文言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孔子与两小儿辩日,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关于透视关系的辩证。
一小孩说太阳距离我们近就显得大,距离我们远就显得小,这其实就是透视的概念。
常见的就是铁路,拍铁路你能强烈感到这种近大远小的关系。
影响透视的两个因素:
第一个是焦距
焦距是被动用相机影响透视,如果我们要拍人像或者让体在画面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也就是让主体更大,这个时候,使用广角镜头的,往往要离得近,离得近则透视感强。
使用长焦镜头的,往往要离得远,离得远则透视感弱,照片月平面化。例如这张,人物被拉近了,远近关系被模糊了,所以看起来就比较平面化,人物会很突出。
用广角拍摄,由于拍摄的物体比较多。画面层次能拍出来,所以画面就显得有立体感,透视感就越强;而长焦是把远处的物体拉进了,压缩了画面,远近关系被弱化了,少了层次结构性,所以看起来就比较扁平,没有立体纵深感,透视效果就越弱。
长焦和广角除了能影响透视之外,也能让背景虚化外,拍摄的距离也能影响虚化效果,透视关系。记住以下口诀:在同样焦距下,离得近、虚化强;离得远、虚化弱。
第二个是距离
距离是主动人为改变距离影响透视。也就是开头两小那个案例,远小近大。
距离物体越近,要把主体拍全,用广角,透视越强;距离物体越远,想把主体拉进,用长焦,就会让透视变弱。
因此,现在就知道了怎样利用透视能拍出大长腿了!
如下图,镜头距离人的腿更近,距离腿以外的部分远一些,这样拍出来的就是大长腿。
来看胡歌这张,典型的利用透视让腿显得更长,更有范儿。
再来看一张VIVO曾经的一张官方宣传照片,典型地利用广角透视强的特点来突出大长腿。
3、选择画幅
我们常说的画幅,说的就是传感器的大小。相机经常说的全画幅,半画幅,m4/3,等等都是传感器的大小。现在随便一个相机的传感器肯定都比手机的大。因此,相机拍摄的照片画质比手机要好。所谓,底大一级压死人。
拿手机摄影的开创者苹果来说,从苹果5到苹果8基本都是1/3英寸的传感器,大小是4.3mm×3.2mm,大概是我们成年人的小拇指指甲那么大,基本是4:3的比例,这就是为什么我提倡大家用4:3的比例去拍照片的原因了。
而现在手机像素动辄2000万,4000多万,甚至1亿像素手机也出来了,像素越大,就意味着需要更大更强传感器来承载。
大的传感器,意味着更多含义:
首先、更加优秀的画质!
其次、更加出色的背景虚化水平!
再者、手机变厚,体积变大,
最后、这样的手机价格更贵。
4、横取景与竖取景有区别
经常看到外面很多讲师把横取景,竖取景说成横构图竖构图,这是非常不对的。无论是横的或者竖的都影响的是画幅比例,本质都是对画面元素做取舍,而构图是对画面元素的排列,布局。所以,显然它属于取景范畴。
什么情况下用横取景?
横取景是用的最多的一种取景方式。首先,人的眼睛是是横向排列的分布的,两眼的视野相加后就横向大于纵向,除非躺下。
大家可以自身感受一下,眼睛的左右视野是不是比上下的视野要宽广,横取景更讨好我们的眼球,所以用的最多。
一、当拍摄广阔无垠的田野,沙漠,海洋,草原时用横取景,这样的取景可以让画面显得更大气磅礴,气势恢宏。
二、当画面中的线条是横向分布时,如图,图中山峦的走向,道路的方向基本都是横向排列,所以这样的横取景就很合适。
什么时候用竖取景?
一、拍摄高大,由近及远的纵深感很强的时候用竖的取景。常见的如单独的树木,隧道,建筑物,人物。这样的取景让照片主体高大,巍峨,透视感更强。
二、画面中线条呈现纵向分布时。
就如下面这张,建筑物的线条是纵向向上聚拢的,所以竖取景更能凸显建筑物的特点。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横向线条和竖向线条。如果横向和竖向主体数量有变化的话,取景方式又另当别论了,一个人、一棵树、一个楼,当然是竖线条,但如果是一片森林、一片楼、一堆人。情况就不同了。还依然是竖取景吗?当时不是,
就像下面这张重庆夜景,显然横向分布的是一栋又一栋的楼,所以横取景更合适。
所以,当单个的竖线条一般竖取景,集合起来时,整体当然是横的。所以,决定横竖要看是整体还是局部。
5、着眼点
我们经常在网上能看到大量的这样的风光照片,有山有水,有瀑布,河流,蓝天白云,花鸟鱼虫,风景很美,很美,令人陶醉。优美的风景在那里,几百年可能都不会变,你能拍,我也能拍,任何人任何时候去拍,都是一样的画面,一样的构图。一样的蓝天白云。
这样的千篇一律的照片没有任何个性。看多了容易麻木,容易审美疲劳。
如下图,人是亮点,没有人,照片毫无生机。
这个时候,就引入了着眼点这个概念。
什么是着眼点?
着眼点就是画面中的点睛之笔。是被重点突出的,最吸引人的部分。这部分能让人的眼睛多停留在此,就好像人的眼睛正确着陆了。
例如,下面这几张图,
没有这一笔,拍的照片就会像上文说的那样,空洞,没有重点突出,没有个性。
那么,怎样去找到眼点呢?2个方法
第一、寻找重点突出的物体就像下面这张图,如果还是按照普通人的拍法,一定会这样拍,拍出的画面大而空,一堆元素堆在一块儿,没有任何突出和重点,所以画面就没有看点,
如果寻找有突出的物体,那么情况就是这样,东方明珠作为着眼点被突出了。
就差这么一点点,照片的差距就很大。
第二、等待
第一种情况适合拍摄城市景观,风光等静态的场景,关键在于寻找;而第二种则是属于等待的美好,在动态的场景中等待着眼点的到来,提前设定场地,守株待兔。例如旅行拍摄,街拍,节日期间,拍摄体育运动等,等待让一切美好的出现。
一句话概括就是:在合适的地方用适合的构图等待合适的“人”路过。
这个“人”是范指,指一切动起来的物体。
例如下面这几张照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