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及传统文化(儒学与中华传统文化外译)

儒学及传统文化(儒学与中华传统文化外译)(1)

  10月15日下午,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北京语言大学、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主办的“儒学与中华传统文化外译”座谈会在曲阜尼山举行。参加“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2021”活动的十多位青年学者,围绕“中外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经验分享”、“中国作品外译内容选择与受众反馈”等议题展开交流讨论。

  “我觉得最核心的难题在于中国经典当中的传统概念。”来自日本,已经有18年翻译经验的伊豆原 英悟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礼”“仁”“道”等,该如何使用音译和意译传达其中蕴含的思想的困惑。

  土耳其的王成明说,“翻译会受到译者的价值取向、个人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读者在阅读同一部中国作品的不同译本,会出现新的理解。”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对中国的抽象概念做好标注,尽可能做到客观。

儒学及传统文化(儒学与中华传统文化外译)(2)

  来自突尼斯的瓦利德和乌克兰的克秀莎认为,在翻译中国经典时,需要明确作品的受众群。中国经典对于研究中国的汉学家和专家来说,相对更容易接受。而在面对普通受众时,更应该注重翻译中国学者所著的相关经典解读的著作。

  从父辈开始就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的韩国学者薛熹祯认为,翻译的宗旨是将本国的文化真实、全面、深刻的传播到其他国家,让当地国家的人民准确理解他国文化的背景。“所以我始终相信,翻译的过程本身就是生活的再现和艺术再创造的过程。”

  来自埃及的穆成功介绍,在埃及的《论语》等经典著作译本中,丢失了很多文化和哲学的内涵。而长期从事中国传统医学研究和翻译的伊朗学者艾森认为,中国经典图书翻译的最大困难是如何保留古文的韵味和内涵。

  针对外国青年学者在中华传统文化外译中遇到的困惑,与会的翻译专家给予了积极回应和宝贵建议。

  国际儒学联合会国际联络委员会主任孙建华在发言中讲到,国际儒学联合会旨在推动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互鉴,促进多边跨文化对话。今后将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为各国汉学青年学者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译创造更好条件,提供更多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海明认为,中国经典中的抽象概念翻译问题是儒学与中华传统文化外译时需考虑的最核心问题。中国传统经典核心概念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张力,不同的抽象概念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当中会有不同的变化内涵和外延边界,哲学的翻译既是在做诠释又是在做新的创造。

  “翻译是一种工具,它不产生思想,只是两种思想的搬运工。” 山东省翻译协会秘书长姜迪建议,作品外译的本地化过程还需要译者在对作品进行充分理解后,用本土化语言进行再创作。中国的唐诗宋词这些经典,很多都是不可译的,我们应注意传播词句背后的文化和思想,而不是某个具体句子。

  济南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祁伟根据自己多年的翻译经验告诉青年学者,翻译是一个特别需要交流的工作,任何一个译者永远都会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都会遇到新问题。要有效借助网络、工具来查找信息,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解决翻译工作遇到的问题。

  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教授潘丽丽认为,在经典外译的过程中,如何把作品中正确的原文理解透并准确地表达出去,需要译者和原语国家的专家一起学习和研讨,需要双方译者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宝锋提出,中文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明,应当在了解中国的基础上,去理解中国,在理解中国的基础上去讲述中国。

  座谈会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刘廷善主持,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研究员、尼山学者路则权参加会议。座谈会通过热烈深入的探讨,汉学青年学者对中国传统经典的外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本次座谈会是“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2021”系列活动之一,后期还将通过不同的研习形式,让青年学者更全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