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日无裳与子同袍通俗一点(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日无裳与子同袍通俗一点(岂曰无衣与子同袍)(1)

鄂豫陕三省交界地带

赴秦求援者,是楚人申包胥(楚鼢冒熊昭之后人,而熊昭是楚武王熊通之兄)。

申包胥是伍子胥的好朋友,当年伍子胥逃亡离楚前,曾对申包胥说:他日我定要倾覆楚国!申包胥回答说:你好好努力吧,不过,你要记住,你能倾覆楚国,我就能使楚国复兴。

两位好友依依惜别,从此相隔天涯。彼时申包胥一定不会料到,伍子胥行前的激愤之语竟在十六年后令人惊骇地成为现实。

“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

申包胥不会忘记当初的誓言,而楚昭王熊轸也给了他这个机会。熊轸逃出郢都之前,派人密告申包胥,令其赴秦求援。

这是一趟苦差。申包胥要求的不仅是秦国发兵,而且是速速发兵,救楚于水火,而秦哀公却犹豫不决——对于吴军,他没有必胜的把握。

申包胥的求救之词已近哀求,令人动容:吴国有如封豕(即体型巨大的野猪)、长蛇,屡屡侵犯他国,楚国早已为其所害;寡君失守国家,避难于草莽之中,特遣下臣前来告急——吴人贪得无厌,若其亡楚,则疆土邻于秦,将为君王(指秦哀公)之患;乘吴国立足未稳,君王可率军前往,与吴国平分楚地;若楚国就此亡了,那土地即归君王所有;若以君王之灵,使楚国侥幸得存,楚国将世世代代事奉君王。

岂日无裳与子同袍通俗一点(岂曰无衣与子同袍)(2)

鄂豫陕三省交界,春秋时秦楚之间的通道就在这一带

然而,这番话并未感动秦哀公,他派人辞谢申包胥道:寡人都知道了,你先到客馆安歇,我们商议一下再说。

申包胥道:寡君至今犹在草莽之中,没有安身之处,下臣岂敢贪求安逸?

说完,倚墙而哭,哀泣之声日夜不绝,整整七天,滴水未进。

秦哀公不胜其悲,前去探望,为之赋《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申包胥听完,俯身下拜,连续叩头九次。自古至春秋,向无九顿首之礼,申包胥求救心切,得知秦国欲发兵,难抑感激之情,故此行以超规格之大礼。

岂日无裳与子同袍通俗一点(岂曰无衣与子同袍)(3)

岂日无裳与子同袍通俗一点(岂曰无衣与子同袍)(4)

《诗经·秦风·无衣》书影

秦军出发时,已是公元前505年春。申包胥引着秦将子蒲、子虎及战车五百乘,东南而行,经武关道进入南阳盆地。秦军不熟悉吴军战术,故而先由楚军发难,而秦军自稷地(在今河南省桐柏县境内)前往,与楚军会合,两军合力,大败夫概所率吴军于沂地(在今河南省正阳县境内)。

秦军的到来迅速改变了战场形势,他们与受到鼓舞的楚军一起,节节胜利,不断向南推进,先后在军祥(在今湖北省随州市西南)、雍澨(古水名,在今湖北省京山县西南)、麇(当距雍澨不远)等地击败吴军。七月时,秦、楚联军还顺手灭了唐国,使吴军失了援手。九月间,当秦、楚联军与吴军主力激战于公壻之溪(约在今湖北省襄阳市东)时,后者实际上大势已去,很快即溃败。至此,吴王阖闾不再硬着头皮坚持,撤军还国。

随着吴军的全面撤退,历尽劫难、数次死里逃生的楚昭王熊轸终于回到了饱受蹂躏之苦的郢都。这屈辱的一页,将长久留在楚人心头,让他们在疼痛中不断反刍,不断哀叹,而他们的国家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

实际上,即便吴军在公壻之溪胜了,阖闾也无心在楚国的土地上继续缠斗下去,因为吴国内部生乱,而且是极大的动乱——先行回国的夫概趁兄长不在,竟然自立为王!所幸夫概实力不济,又不得民心,旋即被留守国内的军队击败。夫概此后逃奔楚国,被楚昭王熊轸封于棠溪——公元前522年时,伍子胥的兄长伍尚曾为棠溪之尹。

让阖闾心神不宁、急于返国的原因,除了夫概之乱,还有外敌的入侵——此年夏天,越国乘阖闾在楚之机,发兵攻入吴国。尽管越国军队在吴国并未造成太大损害,一番袭扰之后即撤军,但阖闾十分担忧,他不知道那个地处吴国之南的国家是否还会再度来袭。

阖闾更不知道,此后数十年,越国将取代江河日下的楚国,成为吴国在南方最大、最凶狠、最可怕的敌人,直至吴国消亡。

(《大梦春秋》099,待续。文图原创,盗用必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