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的大脑两种思维模式(快与慢想让思维更高级)


思考快与慢的大脑两种思维模式(快与慢想让思维更高级)(1)


思考快与慢的大脑两种思维模式(快与慢想让思维更高级)(2)

我们平时是怎样做决策的?以前还真没想过,这太自然了,可是看完《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却能让我们多少知道一点,到底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的这些行为,凡事背后必有道理。

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 ,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他开创了经济学的重要分支——行为经济学。

作为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作,这本《思考,快与慢》颠覆性地指出——

大多数情况下,人都并非是理性的,我们的直觉是存在缺陷的。并告诉我们,人类的思考模式可以拆分为快思考和慢思考,也叫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就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它会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让生活很简化,不用动脑子,只是很多事情变成一件可执行的自动程序,节省我们日常中的脑力消耗。

所以,闹钟一响,我们不必思考要不要起床?怎么刷牙?怎么洗脸?这些常规动作,系统1会自动、快速地完成这些动作。那系统2什么时候启动呢?当系统1碰到复杂问题的时候,系统1已经懵了,没法儿给出答案,这个时候,所有动脑筋的事情,它就一股脑儿地丢给系统2。

系统2接到系统1的求助以后,就集中注意力来处理这些事情。

思考快与慢的大脑两种思维模式(快与慢想让思维更高级)(3)


但有一个问题就是,系统2很懒,它通常不会主动干预系统1的工作,除非系统1向它主动发出求助。而系统一又是随时在线,没法关闭,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总是系统1先出面而不会直接面对系统2。

只要系统1认为自己可以处理并给出答案的东西,系统2是不会启动的。这种模式配合有什么好处呢?它们的协作非常高效能: 代价最小,效果最好。但是也因此,人们会因为经验而存在成见,所以,经常犯错。

但是对于这一点,我们甚至都一无所知,系统1和系统2就是这么协作,这种协作导致我们在多数情况下靠直觉做判断,而不是经过系统2的理性分析和计算。

书里讲了很多个建立在直觉思维上的现象,比如可得性偏差,启动效应等多种,这里我主要说说由大脑机制引起的心理学效应:光环效应和框架效应,以及大脑机制引起的直觉缺陷:锚定效应。

思考快与慢的大脑两种思维模式(快与慢想让思维更高级)(4)


光环效应,你长得这么好看,说什么都对

光环效应,是指你先接受了事情的一些信息之后,这些信息可能会影响你对事情的整个判断和理解,名人效应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不难发现,我们拍广告,看到广告多数都是很有名气的歌星,影星,你很少见到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因为明星推出产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这个光环的意思,可不是明星头上自带光环,那个光环,而是因为明星的公众形象,是大家对这位明星的认同,顺带认同的,他们所代言的东西,用一个词,简单的概括叫“ 爱屋及乌”,相对于爱屋及乌的反义词叫他“ 恨屋及乌”,其实这也是一个光环效应。

它的缺点就是容易让我们带上粉丝滤镜,会因为过度喜欢而变得盲目。

想明白光环效应,你看问题会更理智、客观。

思考快与慢的大脑两种思维模式(快与慢想让思维更高级)(5)


框架效应,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讲个故事,有个吝啬鬼不小心掉到河里,好心人赶紧趴在岸上喊: “你快把手给我,我把你拉上来。”这个吝啬鬼就死活不伸手,好心人很纳闷儿,这是什么情况,难道他不想活了?后来反应过来,他换了个词儿,他冲着快下沉的吝啬鬼大喊: “ 我把手给你,你快抓住我。” 吝啬鬼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好心人的手。

心理学上,把这种由于不一样的表达导致不一样结果的现象称为框架效应。

举个日常例子,病人需要动手术,事关生死,家属需要签字。如果医生说: 手术成功率有90%。家属可能很快就签字了;如果医生说死亡率有10%。家属签字可就犹豫不决了。

学会框架效应,你的思维提高不止一点点

思考快与慢的大脑两种思维模式(快与慢想让思维更高级)(6)


锚定效应,来自内心深处的误判

举个生活案例,两家卖早餐的小店,每天顾客数量和粥店提供的服务都差不多,可结算时,总是一家店的盈利高于另一家。究其原因,原来效益好的那家服务员盛好粥后总问: “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

而另一家店的服务员总问 : “加不加鸡蛋?”收到第一个问题的顾客,也许他不需要加鸡蛋,只是服务员的提问问题颇具技巧,把给顾客的判断题换成了选择题,将消费者的思考起点就定在了加几个鸡蛋,不知不觉就增加了销量。

只是把对方的思考起点改了一下,获得的结果却大不相同,这种先入为主的信息会对我们的后续决策做出暗示的现象,叫锚定效应。

人们思考问题,可能更多地用比例来衡量,而不是用实际的数字。比如说工资,假设你的工资是5000块钱,公司给你涨1000块,你感觉就很好;可是,你工资要是有2万,给你涨1000块钱可就没那么有感觉了,同样是1000块,效果差别非常大,因为比例不一样。

想明白锚定效应,我们的心理会少受伤害。

思考快与慢的大脑两种思维模式(快与慢想让思维更高级)(7)


以上有光环效应,锚定效应和框架效应,它们共同说明一个问题: 先输入的信息在判断中能够占据优势地位,不管这个信息是第一印象事先设定的参考值,还是描述的时候用到的词语或修饰,都会极大影响我们后面的判断,

我们看看奇葩说是怎么用这几个点的,每次一开场,马东带着那几个导师和嘉宾的各种搞笑,各种搞怪,让所有的观众都感觉这种娱乐的氛围,对吧,这个过程呢,用丹尼尔.卡尼曼的话说是一个认知放松过程,也是一个启发的、先入为主的过程

从一开始,大家感受到了那种搞笑,系统一直接把这个氛围锚钉成一个搞笑的娱乐。大家沉浸在这种搞笑的氛围中,辩手只要讲到某一个有点搞笑的点,第一个笑的人可能会是谁?可能是带着光环的蔡康永、李诞或者黄执中。这是他们感知力特别强的一种表现。

思考快与慢的大脑两种思维模式(快与慢想让思维更高级)(8)


但同时,因为大家已经默认,这是一个搞笑的现场,当有人笑出来,其他人很容易被引发笑点,请注意一点,很多笑点是被别人引发出来的,蔡康永和黄执中的笑可以用作背景笑声,就像我们看其他节目现场放出来的背景笑声是一样的。

这种笑声还有一个循环效果,启动想起来的作用,既然你发笑,就启动了自己开心的感觉,这种开心又启动后面的内容,更容易引发笑声。更何况观众还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在现场,想不笑都难。

这些心理效应,奇葩说运用得浑然天成,确实是厉害。

思考快与慢的大脑两种思维模式(快与慢想让思维更高级)(9)


第一印象不好,只因我们知道的太少

另一个方面,我再再讲一个跟我们影响巨大的一个动作 : 第一印象。请问一个人给你的最深刻印象,你觉得来自哪里?你可能会说,根据峰终定律,来自体验最深的点,加上最后的演讲。

其实不一定,我们每个人的接触,没法很深入,所以我们很难对认识的每个人都有峰终体验。但是一般认识或者说见过的印象还是容易有的,第一印象对我们一个人的判断影响非常大,加上大家对第一次这个词儿有那么特殊的敏感,这个印象持续的时间更长,很难覆盖掉。

分析有四种原因:

第一种,根据书中讲的可得性偏差,人们会根据更容易进入大脑的信息做判断,第一印象只是相对更容易被唤醒,第二种根据光环效应,人们会根据先获得的信息对整体做判断,我们会根据第一印象给一个人整体做出一定的评判,如果没有什么利益驱使,你可能会根据第一印象判断,选择跟这个人进一步接触,还是直接远离。

第三种,因为第一印象给大家的头脑里锚定了一个框架,后面你再跟这个人接触的时候,很容易拿第一印象做对比。第四种,自己也很容易根据自己给别人的第一印象,自动保持和以后行动的一致性。所以很多人在公众场合的自我介绍被看得很重,因为那是你给别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思考快与慢的大脑两种思维模式(快与慢想让思维更高级)(10)


这本书很难读,但是,多读几遍,从中还是能看到我们平时依赖的大脑是多么的不靠谱,又是多么的安全可靠,我们并不是时刻处于理性当中,我们的情绪时而崩溃,时而放纵,时而偷懒,时而失控。这些都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是发生在我们自以为理性的时候,是理性还是非理性,这些都是思维层面的问题。

这本书号称“能完全改变你思考的书”,并非虚言。多读多思考,特别是我在上面提到的三种效应,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只要我们在原有的思维模式下改变一下习惯,你的思维也会变得更高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