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的牛(说文解字牛)
北宋末年,有位做过宰相的抗金名臣李纲,他曾写过一首《病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描述了牛对人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令人感动。这种精神又叫老黄牛精神,踏实,肯干,默默无闻。这篇咱就说说这牛。
牛的字形演变是这样的:
甲骨文牛字突出牛角和面部、尾部形象,金文1和金文2就是牛的简笔画。
古代最早的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里,牛是耕作的重要劳动力,往往维系着农家的整个生计。其实,早期耕作时,并没有采用牛作为动力。还是采用原始人力的方式,手持耒耜这种原始掘土工具,采用踏犁的方式,两人配合称为耦耕。实际上就是一人在前面拉耒耜,一人用力往下插。《论语·微子》上就说:《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问津的典故就出自这里。
山东武梁祠汉画中有大禹的形象,大禹手持的就是耒耜。因为犁出现的很晚,在西汉时才出现的。
甲骨文中有作
形,郭沫若先生认为这个物字,就是犁字从牛之意。犁其实就是勿,甲骨文作
,其实就是物的右侧部分,字象用耒起土,土块翻起的样子,就是最早的犁。不过这种观点尚未得到确切证实。
从出土的东汉汉画看,汉代采取的是两牛一杠,一人扶犁的方式。
知道魏晋时代也是这种模式,但也出现了一牛一人的犁地方式。
细细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汉犁为直把,而魏晋犁为曲把。且汉犁前面的牛,牛鼻子是用木条连在一起的。而魏晋犁则没有,不管是一牛还是两牛,都是将两牛的两条缰绳揽在手中加以控制。牛耕的出现,极大的解放了劳动力,成为农民的好帮手,也是重要的家庭支柱。
正如唐代崔道融所作《田上》: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这是农家农耕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牛对于农业生产的巨大意义,中国古代是不允许私自宰杀牛的。违法的话,会被杖责,或被判刑,甚至被杀头。偷牛也是重罪。古人认为,牢狱二字,牢字从牛,狱字从犬。不食牛犬,牢狱可免。
据说包青天当年就断过一桩伤牛案。有牛主报案自己的牛被人割了舌头。因为牛没了舌头,没法吃草。包拯让他回去把牛杀了。结果有人告发牛主人私自杀牛,包拯就抓住了这个告发者,说他就是割牛舌头的人。原来,包拯推测那人既不杀牛,只是割了牛舌头,势必和牛主人有仇,蓄意报复。看到牛主人杀牛,定会告官。后来,一审告发者一点没错。
因为古人对牛的高度重视,所以,以牛为偏旁的字中,全面细致的描述了牛的各种情况。有的表示牛的年龄的,有表示牛的颜色的,部位,脾性,情态,动作,非常复杂。
由于牛作为劳动力被机器替代,好多字已死在历史长河中,人们早已不再使用了。
牛被用来祭祀,并且只能有天子有资格有牛作牺牲,这样牛羊猪同祭,称之为太牢。诸侯祭祀只能使用羊猪,称之为少牢。所谓牺,是纯色的牲。牲是完整的牲体。所谓牢,起初就是圈养牲畜的地方。
在商周的青铜器上有很多动物的纹饰,一般称之为饕餮纹,据说饕餮是一种贪吃兽,还能吃人。
这些纹饰当中就有牛头纹,线条洗练,构图严谨,庄严肃穆,有一种奇特的装饰美,让人感到神秘莫测。这可能源于人的牛的一种原始崇拜。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中国人可谓家喻户晓。由此还有了中国的情人节——七夕。天上也有牛郎星,即河鼓二。牛郎星隶属于牛宿,牛宿有六星,其中有河鼓三星,又称扁担星,民间传说是牛郎担着两个儿女追赶织女。
古代有马车也有牛车,并且牛车的历史比马早,一方面马的饲养成本高,早期的车子速度也不快,体现不出马的速度优势。总的来说,牛马都是用来拉车的,但后来分工,马因车战需要,地位提高,只有贵族阶级有权乘坐。
而牛用于下层百姓,特别是商人,主要用来载货。商部落首领王亥曾经发展畜牧业,用牛车载货,到其他部落贩卖,开创了商业贸易的先河,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商人。西汉初年,由于经济困难,皇帝出门备不齐颜色一致的四匹马,将相都是乘牛车出门。不过到了魏晋时期,由于名士风度盛行,权贵们反而乐意乘牛车,优哉游哉出门,正所谓: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关于牛的成语有弦高犒师。说是战国时,郑国商人弦高赶着牛到洛阳做生意。路上遇到到了里应外合,准备偷袭郑国的秦国军队。
弦高出于一腔爱国热忱,就冒充是郑国的使臣,拿出12头牛和4张熟牛皮犒劳秦军。并派人偷偷到郑国报信。秦国得知郑国已经有了防备,只好灰溜溜的撤走了。后来,弦高拒绝了郑穆公对他高官厚禄的奖赏。
古代的贫苦学子,在小时候,往往有放牛的经历,自家养不起牛,就给有钱的富人放牧,讨碗饭吃。明太祖朱元璋就替地主家放牛。这些穷人的孩子中,不乏穷且益坚,立志求学,刻苦攻读的。王冕放牛画荷花,还有李密挂角读书。
这些孩子,他们知识的渴望,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抗争,直到今天,仍然深深的感动者我们。而牛,默默的见证了这一切。
来说一个牛衣对哭泣的故事吧。西汉时有个叫王章的太学生,在京城长安求学。妻子和他一道过着艰苦的生活。后来,王章生了病,没有被子,只好用牛身上的稻草苫当被子,就是“牛衣”。
病中的王章认为自己快死了,哭着和妻子诀别。他的妻子生气的斥责他说:“仲卿(王章的字)!京师朝廷中的那班权贵,论学问他们谁比得上你?现在你只是一时贫病交迫,不自己发奋,反而哭个不停,太没出息了呀!”王章听后暗自惭愧。病愈后,他发奋读书,作了京兆尹(相当于首都的市长)。
《庄子》中有个庖丁解牛的成语,比喻高超的技艺。文中说庖丁在解牛时目无全牛,只以精神游走于牛的骨肉之间,这样就做到了游刃有余。目无全牛常被误用为没有大局意识,目无全牛和庖丁解牛一样,也是比喻高超的技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