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论语第一天(天天论语笔记第6讲)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每日论语第一天?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每日论语第一天(天天论语笔记第6讲)

每日论语第一天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前面第三章讲的是“巧言令色,鲜矣仁!”说的是什么不是仁,什么人不配谈“仁”。本章孔子从正面说什么是“仁”。

孝悌、谨信、爱众是近仁的方法

专家在解释这一章时,把关键词“亲仁”跟孝悌、谨信、爱众当并列关系理解。我觉得这个非常不妥。忽略了“而亲仁”的“而”字。“亲仁”就是孔子常说的“近仁”,接近于仁,“孝悌”、“谨信”、“博爱”都是仁的一个侧面,是近仁的方法。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来就没有像西方哲学一样对“仁”的概念加以定义,他既没有三段论,也没有逻辑推理,他还是从哪些行为是仁、哪些行为不是仁去归纳,让你自己去理解和总结。这符合孔子一贯的思想和教育方法。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讲的是在自己家礼要“孝悌”。本章再次提及孝悌,要求又提高了,对别人的父母也要“孝”,对外面的朋友同事也要“悌”。这里的“入”和“出”都指在外,不是在自己家里。专家解释为“在家能做到孝,在外能做到悌”,这又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入”是指入别人家门,“出”则泛指在外。孔子要求弟子们不管在不在家,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等比较接近于“仁”的行为标准,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只有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近仁”。“孝悌”、“谨信”、“爱众”都只是仁的一个侧面,是接近仁的方法,还没有达到仁的要求,是对修行仁德过程的要求。空载后面还会讲很多仁的内涵的一个个方面,他没有也从不会一次性告诉你,人的内涵到底包含些什么。你不要着急,仁是一念念去思考,一步步去践行,慢慢靠近的。

“谨而信”:行为严谨而诚信,“谨”是严谨,不是谨慎,很多人简单处理成谨慎了。比如说谁为人谨慎,一般指的是谨慎小心,谨小慎微。在《论语》中谨慎一般用“慎”字,而不是“谨”字。如《学而》篇中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为政》篇“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子张》篇“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这些章节中表示“谨慎”时都用的是“慎”。本章不说“慎而信”,我们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谨慎”,而要理解不同用词的内涵,这也是我们研究《论语》容易忽略的地方。《论语》中还有两个地方用到了“谨”,也是“严谨”的意思。“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乡党》)“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尧曰》)

“泛爱众”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孔子提倡在家对父母孝顺,对兄长恭顺,进而把这种对待亲人的标准推广到社会上,用爱自己亲人的标准去爱广大民众。孝悌天下!君王要用孝道对待天下所有的百姓,这也是后来很多朝代提倡“以孝治天下”的理论基础。这里的“泛爱众”跟上一章的“爱人”完全不一样,上一章“爱人”是要关爱官僚,本章的“泛爱众”才是对众生的博爱,是修行君子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先提出了“博爱”的思想,孟子总结提升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至高道德标准,应该是从孔子的“博爱”思想得到的启示。

修仁之余才去学文

“文”指古代文化知识。当时的国家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属于贵族子女的专权。老百姓是没有资格学习的。周朝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文就那么几件事,也没几本书可读。在孔子看来为年轻人应该先做去修行孝悌、谨信、爱众这些“近仁”的德行,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才去学知识,而不能搞反了。如果这些都能做到,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孔子的教育是以修习君子的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上个好大学,别说不让他学孝悌、谨信、博爱,连家务事都不让孩子去碰。这就是教育的方向搞反了。书本知识学得再好,大学上得再好,一个价值观出了问题的孩子肯定成不了大器。大家都在指责现在的大学培养出的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觉得大学虽然有责任,但我们无可奈何,力所不逮,也拿他没有办法。我们可以从家庭教育方面找问题。在家你都培养了十八年,价值观基本形成,光靠大学的四年,别说大学几乎没有安排这方面的教育,就算有也晚了,时间也不够了,也改变不了什么。

讲个冷笑话,也是普遍存在的社会想象:很多家长都愿意花费一万多元给孩子报名学“乐高”。我问了三四个比较亲近的人,为什么要让孩子去学这个玩意儿,答案普遍是: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你再看看这些孩子,六岁还不能自己剥鸡蛋,七岁还不能自己洗澡,八岁还不会自己吃螃蟹,九岁还不会自己煮碗面,十岁还不会自己洗衣服。在家基本都是连扫地、洗碗这些最基本的事情都不碰。放着这些免费的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事情不去做,却愿意花高价去学“动手能力”,真是可悲啊!如果家长能系统地培养孩子在十岁之前能独立完成吃螃蟹、煮面、洗碗、洗衣服、收拾房间等事情,你觉得他的动手能力还会差吗?孩子是自己的,也是社会的,培养孩子是社会的责任,但更主要的还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等到我们老了再后悔就真的来不及了。

我现在特别不愿意回老家,每次回老家都会让我很心痛。老家的社会风气已经败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老人死在家里很多天,烂了,臭了才被隔壁邻居发现;老人难以忍受病痛和无人照顾而自杀的比率奇高;兄弟之间别说“悌”了,还能好好坐到一起吃顿饭的也没几个。每次都能听到谁谁养了五个孩子,吃老鼠药死了;谁谁谁养了六个孩子,在家冻饿而死没人管,每次都会让我很心痛。我们那个地方已经成为现在流行的网络诈骗、电信诈骗、合同诈骗的根据地之一,一个村抓走几十个电信诈骗犯的事比比皆是。虽然他诈骗来钱很容易,在外面花天酒地,挥金如土,女人、汽车恨不得天天换,但就是不管家里八十多岁的老人!这些苦难中的老人很多都是看着我们长大的,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跟我一起长大的发小。小时候没觉得他会成为这样的人啊!你说,我们养出这样的孩子有什么用呢?我经常在想,如果我当年没有考上大学,也生活在那个环境中,会不会也跟他们一样到社会上去行骗,在家不养老人呢?想想都后怕!

对照不堪入目的社会现实,我们再来读一遍孔子的原话压压惊:“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多好的教育理念啊!几遍肯定不够,这句话需要读千遍万遍!

萧闲堂主曰: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谨信博爱亲仁举,行有余力以学文。

【注释】

(1)弟子: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指年轻人。

(2) 入:原指回家或说在家。 但此处结合后文“泛爱众”之意,可以看出是对年轻人行为的诫勉,应泛指在任何人家里。

(3)出:与“入”相对,指出门在外。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言行严谨,不能解释为谨慎。

(5)汎:同泛(fàn),广泛的意思。 泛爱众,博爱。

(6)仁:仁人,修行仁德。

(7)行有余力:做到这些基本要求之后还指有闲暇时间,还有富余的精力。

(8)文:古代文献、文章、典籍。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做学问”是要从做人做事中去体会、去实践、去提高、去总结。文章做得再好也只能是“学文”而非“学问”。

【译文】

孔子说:去别人家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讲孝道,出门在外要像对待自己兄弟一样讲尊敬,做事严谨且有诚信,用爱父母爱兄弟的亲人之爱对待广大的民众。能做到这些就可是说是接近于“修仁”的道路了。如果做到了这些还有闲暇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学点文化知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