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最有名老街(昆明老街之甬道街与总督衙门)

昆明最有名老街(昆明老街之甬道街与总督衙门)(1)

昆明最有名老街(昆明老街之甬道街与总督衙门)(2)

明代,黔国公沐英在这里居住。清朝,云贵总督林则徐在这里办公。1912年,“人民音乐家”聂耳在这里出生。这条街,就是位于昆明市中心的甬道街。它如此安静地隐藏在我们的身边,却很少有人知道它那段久远而又辉煌的历史。当我走进这条街,我似乎看到了在这条街上演过的那些传奇故事……

明代曾为“人质寓” 公元1119年,南诏国时期的拓东城和大理国时期的鄯阐城毁于战火,鄯阐城的新城迁移到了盘龙江西岸。到了元代,中庆路鸭池城成为云南省的省会,鸭池城在鄯阐城的基础上向北扩展,景星街、文明街一带在那个时候成了城市的中心地带。连接光华街和景星街的甬道街,正是这一带的中心。

清朝因衙门得名

清朝的建制沿袭了明朝,昆明依然是云南省和昆明县治所,城市的规模也一样以明代范围为主。在康熙年间,一个名叫蔡毓明的云贵总督把旧的云南府改建为云贵总督署。李老师说云贵总督府的位置在《昆明县志》和《新编昆明风物志》等史志上都有记载,也是公论。云贵总督署的历代主人里,值得一提的是林则徐。清朝的总督衙门是云贵两省的最高军政机关,它的建立,奠定了现在我们能看见的文明街片区的基本格局。

总督衙门建好之后,周围的道路也就应运而生。最先,便是正对总督衙门大门的“甬道”。“甬道”是清代官员进行礼仪活动、进出总督衙门的正式通道,身份地位低微的官员和平民,是不能走甬道的。那老百姓经过这里怎么走?这正好解开我对东、西卷洞巷名称的疑惑。原来,在甬道街两侧呈“L”形的狭窄的东卷洞巷和西卷洞巷,就是专门为小官吏以及老百姓准备的。

聂耳在这里出生

有“昆明活字典”之称的地方文史专家万揆一老师告诉记者,清代的“甬道”主要作用是清朝地方官员来昆拜见云贵总督时,歇马匹、轿子的地方。万老师说,那时候甬道两边的房子是棚舍,一小间一小间地排着,官员们乘轿到了云贵总督署前面,马夫轿夫到小房子里歇息,官员们就往衙门去了。在清末的地图上,可以看出原来的甬道街底部是不通的,也就是没有和景星街相连。“重九起义”后,马来轿往的甬道街被改为商铺林立的商业街。1912年,甬道街上一个名为“成春堂”的小药铺里诞生了中国伟大的音乐天才:聂耳。虽然聂耳家几年后搬离了甬道街,但这里是聂耳的出生地,他的童年就在这条小街上度过。现位于甬道街73、74号的“聂耳故居”是昆明现在唯一保存的人民音乐家的故居。

有名的旧书市场

万老师说,上个世纪20年代初,在甬道横街两边,也就是现在的云瑞公园一段,形成了一个旧书市场,旧书交易很热闹,全城知晓。

“那里什么书都有,平装、精装、铅印、石印,甚至木版刻印、学校用的、中外小说、古籍,有些书在书店买不到,去了甬道街就能刨到。”万老师说,这里的旧书摊大多没有招牌,也不兼营租书。有时一些穷文人或者学生急等用钱,没有办法就会把家里值钱点的书籍抱到甬道街来,低价卖给书贩。书贩总是来者不拒,往往按照书的新旧程度随意给一个价钱,卖出时,要找个对本。书贩在成堆买进旧书时,往往会有一些孤本秘籍什么的,一旦碰到买家,这个书贩就挣多了。

影院与花鸟市场

在甬道街和光华街之间,原来是总督署的一面大照壁。这个照壁拆除之后,1931年1月,由廖伯民、苏镜川集资建了一个“大逸乐影戏院”,它的位置正是今天的云瑞公园。万老师向记者介绍了这个影院的全貌:影院的大门朝东,进门后是一列平房,往西不远有水池假山,水池的左边有两道门,都是进放映场的。放映场有白色的铁皮屋顶,顶上设有通风透气的铁皮筒。“大逸乐”的票分四等,前几排是劣等,中间有一条走道,观众进场按性别分开坐。那时候放映的电影都是外国片,没有汉语对白,看电影的人听不懂,也不明白片中的含义。于是电影院专门设了一个懂英语的“司通”,专门用汉语讲解影片中的人物对话,据说为此还闹出过笑话。有次放映男女谈情说爱的镜头,对白是“今晚出席舞会后,我宴请你。”谁知电影翻译官一时说不上“出席舞会……”这些词,情急之下,瞎扯说吃米线和烧饵块,惹得观众笑话。有人问:“难道外国人也吃米线和烧饵块吗?”

有了这个电影院,甬道街就更热闹了。1934年6月,金碧公园中的“大中华有声影院”并入了甬道街上的“逸乐”,称为“大中华逸乐影戏院”成为全昆明最大的电影院,直到1940年7月迁到了宝善街。这个效益颇好的电影院在1941年2月放映《少奶奶的扇子》时,屋顶塌了下来,造成人员伤亡,尔后就倒闭了。万老师说,逸乐电影院在甬道街的十年间,每场电影散场前后,甬道街更加拥挤热闹,人潮涌动。影戏院搬走之后,甬道街冷清了许多,影院成了一个空场,没有用处。只有院里的水池,在抗战时期发挥了效用——蓄水消防。

抗战期间,龙云曾筹备修筑一条滇缅铁路,但修了一小段后,因种种原因就停了下来。这个“滇缅铁路驻昆办事处”,据说就在甬道街上的东卷洞巷里,但到底是巷子内的哪一栋老房子,就不太清楚了。不过在东卷洞巷里,有一座建于清末的小院落,记者曾多次去参观过。院子很小巧,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式样,两耳一间,一楼一底,雕刻着花饰的门窗是保留下来的旧物,门扇上还绘着百年前的彩画,现在是一家比萨店。店主在院子里铺了一层青砖,种了几棵爬藤,绿油油的藤叶覆满瓦檐,屋子里摆放着一些老椅子,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建国后,甬道街上的金箔业都并入了“羊皮金社”,叮叮当当的声音没有了。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甬道街变成了居民集中的住地。70年代,街上栽上了梧桐树,80年代,甬道街上安放了货亭,招商经营花鸟、观赏鱼等等,渐渐形成了现在的花鸟市场规模。

▍版权声明:可以任意转载,但请注明来源

▍图文编辑:小云

========================================

“爱云南”eyn_cn

请持续关注我们,请转发给其他人分享,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