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和非金属哪个声音频率大(呈现声音的价值)

作者:晁水

导演达瑞斯•莫德的处女作《金属之声》在2019年多伦多电影节首映后,成为最大黑马,提名第9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音响等6大奖项,并最终夺走了那届奥斯卡的最佳音响奖和最佳影片剪辑奖。

金属和非金属哪个声音频率大(呈现声音的价值)(1)

从《金属之声》的片名和它所获的音响奖项,不难看出这是一部以声音为主语言的电影。在听觉表现上,导演十分大胆,将一对摇滚青年的成长故事置入声音的两极间,以音效的对比展现人物的蜕变:从尖锐爆裂,充斥着冲突;到完全安静,平和接受听觉空白后的人生。通过这种反差,《金属之声》完美呈现了电影中声音的价值。

在声音的这一端,《金属之声》大篇幅使用高分贝、高声压的音色,让声音带给观众强大的代入感,并很好地利用这种极具穿透力的声音,让其发挥了一种筛选作用。

在生活中,高分贝、高声压的刺耳声往往被视为噪音,人们避之而不及,因此在影视作品里也少有人使用类似音色。可导演达瑞斯•莫德偏偏反其道而行。比如,影片一开始,电吉他的啸叫声就先于画面出现,紧接着的是一段重金属摇滚live。无需对白,短短几十秒,导演仅用声场就素描出这对摇滚青年的日常:大音量、情绪化,充满荷尔蒙和对抗。同时,配合声音,此时影片在视觉上也很刺激,光比极大、强光高频闪动。这样的影音表达,无疑会帮助观众一秒入戏,你仿佛身临其境,就站在那个要震破耳膜、晃瞎双眼的音乐现场。

对观众来说,这貌似并不友好,声音带给人强烈的刺激感、侵略感,极大考验观众的接受能力。可这种做法看似莽撞,实际上却挺高明:它形成一种筛选,观众一旦能接受,选择继续观影,就会不自觉地跟随角色充分共情,甚至看完电影还有种难抽离出来的感觉。

跟随Lou嘶吼的唱腔,Ruben狂躁的鼓点,观众可以知道,这两个有着极端过往(均有吸毒史,女主在母亲自杀后离家出走)的年轻人是靠什么联结在一起的。他们用重金属音乐释放自己的情绪,尖锐爆裂的声音背后,男女主角像两只小兽,有时为对方舔舐伤口,有时互相伤害。而当Ruben发现听力受损,导演又用写实的手法白描了这个残酷打击,观众跟着变弱、变模糊的声音,体会了一个健全人逐渐失聪的恐惧、抓狂、无望。

在彻底失去听力后,Ruben和Lou四年来朝夕相处的生活就此分割:他在听障中心接受心理疗愈,却终究无法接受事实;他用光积蓄订制助听器去找Lou,却看到她已经过上完全不同的生活。Lou这只更需要照顾、安慰的小兽,勇敢地重新走入家庭。她有了全职的工作、跟家人的关系得到了改善、神态不再是原来的样子,唱歌时,嘶吼也变成了柔和的法国香颂。其实,Ruben订制的助听器并不能还原所有声音,在电影的背景音中,观众能听到助听器里那种持续的嘈杂声响,Ruben需要通过情景和口型判断话语的意思。但即便如此,Ruben也知道Lou已经从青春的混沌中走出来了,她和之前无序的状态完全不同了。

这个时候,电影走向声音的另一端,《金属之声》最后用长达一两分钟的完全静音,展现了声音的另一种价值——此时无声胜有声。

Ruben从Lou家默默离开,坐在街角的椅子上蹙眉思考。在被助听器放大的声响中,教堂钟声像极了强音镲的声音,突然,他皱着的眉头开了,在钟声中摘下耳机,世界刹那安静。而声音消失后,视觉信息就被凸显出来。阳光不错、孩子们在开心踢球、婆娑的树影很美……导演在电影静音状态,用一组长镜头带观众进入遐思——生活还将继续,既然能够感受到这些闪光的生命力,那么,接受了听觉空白的Ruben,会慢慢好起来的。

有声电影已存在110多年,观众早已经对一些电影中的声音形成条件反射,例如在剧情片里,钢琴一起,观众就知道“泪点”要来了;在恐怖片、悬疑片里,弦乐奏响就得做好心理准备,因为马上就会出现“高能预警”画面。正因如此,观众甚至是导演,更多是把声音当成过场、工具,并不费心探索它们本身的价值。声音先行、饱受好评的《金属之声》,或许可作为一种对电影声音价值的唤醒。(晁水)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