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做了什么决定(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究竟是被迫还是蓄谋已久)

从我们开始接触中国历史以来,都知道李世民是一位英明的皇帝,不管是正史还是戏剧中,唐太宗李世民都是一副有勇有谋、从谏如流的正面形象。

大家都知道,李世民的皇位是经过玄武门之变后,太祖李渊禅让得来的。现在,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到底是被李建成、李元吉所逼迫的呢?还是本来就是李世民蓄谋已久?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做了什么决定(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究竟是被迫还是蓄谋已久)(1)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李世民,大多来自于《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而这三本书主要是根据唐朝的《国史》、《实录》来编撰的。史家的规矩一般是后一个朝代写前一个朝代的历史,这样比较公正客观,没有权力干预进来,不会歪曲历史事实。

而李世民做了一个很不得体的事情,就是强制看《国史》、《实录》。当时李渊刚刚去世,李世民就要求要看《高祖实录》,被褚遂良、房玄龄等人劝阻了。

后来过了一些年头,李世民统治稳定了,又问主持修史的房玄龄要《实录》看。房玄龄以及一些大臣继续阻止,但是李世民说,自己与其他帝王不一样,只是看看以前做的事情,有错的也好及时改正。

大臣们劝阻说,史官的职责就是按照事实记录下来,然后封存,没有皇帝过目的规矩,你跟别人不一样,不会干预,但是破了这个规矩,万一以后的那些皇帝没有你这么清明,强力干预,那历史就再也不客观了。对于臣子的劝阻,李世民置之不理,坚持要看。

大家都心知肚明李世民其实就是想看看玄武门之变是怎么记录的。房玄龄无法,只好跟许敬宗等一起将修改后的《高祖、太宗实录》抄过来呈给李世民看。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做了什么决定(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究竟是被迫还是蓄谋已久)(2)

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已经修改得很委婉了,但是李世民依然不满意,后面大家只能按照李世民的心意写好了《实录》。这里面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玄武门之变的历史,所以即使在《资治通鉴》里把李世民使劲夸赞的司马光也曾说“史臣不无抑扬诬讳之辞,今不尽取”,对于这事情存怀疑态度。

李渊从太原起义的时候,李世民十七岁,李建成二十七岁,当商议举兵之时,李渊坚持等李建成回来。现在历史说李渊起兵,全是李世民谋划主导的,其实在早几年前隋炀帝还在位时,李渊就曾跟宇文士及谈论过天下形势,二人密谈,如果不是谋反之事,何必避人?

后又受好友夏侯端的劝告,早就存有推翻隋朝的心思。第一次密谈的时候李世民还是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根本不可能由他来谋划。

据《旧唐书》记载,一个叫姜抃(biàn)的人,大业末年为晋阳长,在太原见过李渊,回来后对自己的亲信说:“隋祚将亡,必有命世大才,以应图箓,唐公有霸王之度,以吾观之,必为拨乱之主。”由此可见,高祖李渊并非是一个唯唯诺诺需要李世民逼着才会去造反的人。

而这一切,只是为了表现李世民的英明睿智,不惜污蔑父亲、兄弟。

再看看李建成李元吉什么形象呢?《高祖、太宗实录》:“建成幼不拘细行,荒色嗜酒,好畋猎”,“帷薄不修,有禽犬之行,闻于远迩”;“巢剌王(元吉)性本凶愎,志识庸—卜,行同禽兽。兼以弃镇失守,罪戾尤多,反害太宗之能。”这哪里是人?这明明就是禽兽啊。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做了什么决定(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究竟是被迫还是蓄谋已久)(3)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前文我们说过,李渊举兵要等李建成回来。这个时候,李建成在哪里呢?在河东。李渊早就做好了反隋的打算,早前就派遣李建成去往河东,结交豪杰,在当地树立正面形象。确实,后来一路进攻到长安,建成在河东的工作提供了不小的帮助。而当时李渊等到建成回来的时候,非常高兴。如果李建成真是那庸碌无为之辈,怎么还会被高祖看重?

在李渊登基之前,李渊建成世民父子三人都是并肩作战,元吉虽然年纪小,也跟着父亲哥哥们东征西战,立下不少功绩。如果元吉真是庸碌之辈,不会在建成世民的争储斗争中坚决的选择建成。

因为他也有自己的打算,相比战功,自己跟建成都不如世民,如果跟世民一个战队,灭了建成,自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而选择建成做队友,灭了世民,再除去建成比较容易。如果不是一个有见识的人,不可能做出这样最有利于自己的打算。

后来李渊废了隋恭帝,自己登基称帝。随即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自此,两兄弟开始走上了一文一武的道路。建成作为太子,必须跟随在父亲身边,学习处理政事。世民还得带兵出去征战,唐朝刚成立,还有很多仗要打,比如王世充、窦建德等等。

于是,世民的风头渐渐盖过建成。在一大帮名将的帮助下,李世民是屡战屡捷,为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这一切,不仅李建成李元吉害怕了,连李渊也害怕了。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做了什么决定(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究竟是被迫还是蓄谋已久)(4)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说李渊都害怕?后来李渊将李世民亲近的人外调了不少。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论人缘,李建成要比李世民好很多。不管是朝堂文臣还是李渊的后宫,大家都在夸赞李建成仁厚。从后面李建成剿灭刘黑闼的战争中也可以看出来。

刘黑闼是窦建德旧部。先是被李世民征剿。当时李世民采取的是残暴的镇压手段,见着就杀。虽然后来刘黑闼败了,跑了。没过几年,又死灰复燃,再次叛乱。

魏征等看见李世民战功卓著,李建成再不出出风头,怕会影响到太子之位,于是建议李建成去平叛。李建成去后,采取的是完全相反的态度,对乱民进行安抚,劝解他们回家,逮住也劝告一番就放走。后来跟着刘黑闼作乱的人都跑掉了,刘黑闼被杀。

人的性格是天生的,就算隐藏也会有迹象。所以李渊的那些妃嫔哭着求李渊让李建成做储君,方能在李渊百年之后保全弱妻幼子,不是没有道理。可是,在新旧唐书里有怀疑建成跟妃子私通,实无证据,怕也是因为这些妃嫔都看好李建成从而承担的污名。

另一个方面,被李世民当着镜子的魏征,一直都是李建成的属僚。如果李建成真的那么不堪,依照魏征的火爆脾气,早就走了。在李世民称帝后,召见魏征,魏征说了一句话“要是太子早听我的除了你,就不会是今天这样了”。可见李建成根本没有伤害李世民的意思。

虽然史书写得李建成有多么不堪,但是事实证据一个也没有,可见不管是打天下的时候还是做太子处理政事的时候,李建成做得都还不错,不然就算有一点把柄,那也可能成倍放大。既然李建成太子做得稳稳地,又为什么要自寻烦恼去杀李世民呢?

一个是理所当然的储君,一个是因为千年老二没有资格做储君,要争也是没有资格的那个去争。所以那些所谓的要谋害李世民的事件,确实可疑。就连说李建成用毒酒毒李世民那件事也像是个儿戏。

拒载,李建成邀请李世民吃饭,在酒中下毒,李世民在叔叔的搀扶下回家,吐血几升。我们仔细推敲一下,李建成既然要杀李世民,让他吐血几升就没事?要杀当然要下毒药,当场毙命最好。就算当时没死,李建成能让他平平安安离开吗?不是给自己留后患了?还是李建成身边没有刀斧手啊?

再有,李元吉要使计暗杀李世民,跟李建成商量的时候,被李建成阻拦了,李元吉都要气疯了。可见,李建成从来没有对李世民起杀心。一心只想与这个想当太子的弟弟讲道理。

甚至玄武门之变,李建成也是死于想讲道理,殊不知弟弟李世民直接提了菜刀。

李世民能在玄武门之乱中取得胜利,决定因素是策反了本来是建成亲信的守门将领何常。

先是李世民去告诉李渊,李建成跟后宫妃子私通。李渊倍感惊异,让李世民回去,第二天将李建成叫来问问清楚。这是第一步,让李渊将李建成引去玄武门。

然后带着一班猛将,埋伏于玄武门边的石头树林,只待李建成入埋伏圈,瓮中捉鳖。

而李建成与李元吉接到密报知道李世民说他淫乱后宫,虽然感觉事情有点不寻常,元吉提出命令兵马看住府内,他俩假装生病不去,然后看形势再决定。建成宽厚仁和惯了,哪里想得到会去送命,还是决定去。等他俩发现有埋伏的时候,回头再跑已经来不及了。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而李元吉被尉迟恭射杀。

李世民又将李建成跟李元吉各自的五个儿子杀死,连幼儿都没放过。屠杀两人亲信,真正做到了斩草除根。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做了什么决定(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究竟是被迫还是蓄谋已久)(5)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玄武门之变时候,李渊还在等儿子们来讲道理。没有等来儿子,倒是尉迟恭穿着铠甲拿着兵器气势汹汹地来到了面前,李渊吓得大惊失色,忙问你来干什么?尉迟恭说,太子齐王作乱,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

李渊慌了,忙问身边的人怎么办?还能怎么办?看这样子,不让他当太子怕是你就要去跟建成元吉团聚了。

李渊立刻下诏书,表明建成跟元吉叛乱,现在已经伏诛了,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以后的一切事情先告诉太子再来给我说。两个月后,禅位李世民,自己做太上皇了。

这里很奇怪的是,玄武门之变发生时,建成元吉的心腹也带着人马杀到了玄武门,李渊就在里面,外面厮杀连天,李渊居然毫不知情?作为皇帝居住的地方,守卫森严,风吹草动都会清清楚楚,现在太子被杀都一无所知。唯一原因就是李渊被控制,或者皇宫已经被李世民接管了。

辛苦征战得来的天下被抢走,自己的两个儿子被杀害,甚至还杀了自己十个孙子,李渊一点反抗都没有,太不合常理。如果这一切是李世民早就策划好的,那么一切都解释得通了。

作为一代明君,居然犯了大忌,强迫史官按照自己心意写史,正体现了李世民的心虚。

只是,玄武门之变的真相,也就埋没在了历史厚厚的尘土中,只留下后人的揣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