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濒危动物我们应该做什么(作为我们的敌人)

抓蛇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是真正的胆小了。我那次抓蛇是主动扑过去的。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我走在一条两边是绿油油稻谷的田埂上,突然,真的是突然,我发现正前方有一条茶杯粗的菜花蛇慢慢移动着。

我当时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无毒的菜花蛇。”闪过的第二个念头:“我要抓住它。”加上有人在旁边加油打气:“快一点,它要跑了。”

下一秒,我怀着巨大的勇气,真的扑上去了。再下一秒,我一把抓住了蛇尾巴。大家都说抓住蛇尾后使劲地抖几下,它就没力气了。我使劲地抖啊,抖啊……可是这条两斤多的蛇没有表现出没有力气的样子,反而张大嘴巴,不停地弯起身子,向我的手发起攻击。

“它又没毒,我怕什么呢。”我试图捏住它的七寸,可是它晃来晃去,根本找不准位置。我们就这样僵持着……

终于,它弯起身子咬住了我的右手中指,死死地咬住,都能看见它的牙齿。我感觉像被刺扎了一样,也没管那么多,更没有松手。

我赶紧用左手找准了它的七寸,使劲一捏,它就松口了。之后,无论菜花蛇嘴张多大,也无济于事了。

不过,这是一条臭菜花蛇,全身散发出一股臭臭的味道,好几个星期我都能闻到这种气味。它到底有没有毒呢?还是我身体里有毒冲抵了它的撕咬?这些问题不得而知。

面对濒危动物我们应该做什么(作为我们的敌人)(1)

克丽丝蒂·威尔科克斯

但是有一点我是很清醒的,当我看完《有毒》这本书,对于我这样敢抓蛇的人来说,再也不敢随便伸手了。作者克丽丝蒂·威尔科克斯还这样警告,你会有什么心情?

“我郑重警告本书读者,若未接受专门训练,请勿接近、试图捕捉或触摸本书中提及的任何有毒生物,被这些生物螫咬可能带来极大的风险。此外,利用蛇毒或其他有毒生物进行自我免疫可能危及您的生命。”

克丽丝蒂·威尔科克斯是夏威夷火奴鲁鲁的一位科学家兼作家。《有毒》真是“有毒动物”的集合,作者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带领读者了解毒液的演化和运作方式,尤其是作者“以身犯险”的行动,用“惊心动魄”来形容都不为过。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旁征博引,把高深的科学知识(化学分析、细胞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神经科学、药物动力学、人体生理学等)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自然》杂志这样评价:“作者提醒我们,毒液是具有医疗潜力的‘复杂分子库’,因此保护其生物多样性也可以保护生物化学的财富。”该书也被“科技艺术网站”称为2016年拓展大脑的12本虚构图书之一。

有毒动物们(蛇、河豚、科莫多巨蜥、蜘蛛、章鱼、蜗牛、鸭嘴兽和黄蜂等)所含毒液对人类到底有什么影响,有毒动物们在生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毒液为何具备改变当代生物化学和医学发展的非凡潜力,作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面对濒危动物我们应该做什么(作为我们的敌人)(2)

最有趣的是,有毒动物们在世世代代生存的过程中,与人类的关系悠久而深远,互动从来没有停止过。如果人类不去惹它们,它们与人类的相处可以用“相安无事”来形容。实际上,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的步伐,探索这些有毒动物们的“毒液”成了科学家们和爱好者们的兴趣。

在动物谱系中,有毒动物出现在刺胞动物门、棘皮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中。人类就属于脊索动物门。人类有没有毒呢?被人咬了之后肯定要去医院处理的。

节肢动物中含毒的动物最多,比如蜘蛛、蜜蜂、胡蜂、蜈蚣、蝎子等,毒性都不小。哺乳动物里含毒动物不多,目前只发现12种,比如鸭嘴兽、吸血蝠、沟齿鼩、鼩鼱等。刺胞动物几乎所有物种都有毒,比如水母、海葵和珊瑚等。脊索动物里的箭毒蛙、眼镜蛇、蜥蜴等,也是有毒的。

在大自然中,人类和动植物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自然世界繁杂多样的构造、气息及材质,形态各异的动物和种类丰富的植物(有些可食用,有的有毒),会让人们在其中去冒险、探索、获取新知、体验惊奇。下面我们就挑选其中几个我们常见的有毒动物说一说:它们离我们如此近,我们却没有了解它们如此美丽和致命的毒素。

面对濒危动物我们应该做什么(作为我们的敌人)(3)

1.特别的鸭嘴兽

一般动物为了保护自己,或者为了赶走敌人,会释放毒素。但是鸭嘴兽不一样,它使用毒素用于同性竞争,而不是觅食或自卫。只要被这种动物刺一下,就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体验。一位老兵表示,被鸭嘴兽螫比在战场上中弹疼得多。

作为会产卵的哺乳动物,它的毒性具有季节性。在繁殖季节,它会制造出最强效的毒素。鸭嘴兽的毒腺内一共有83种不同的毒质基因。它的毒质让人疼痛,可是到底是哪一种呢?现在仍然是个谜。这样的已知和未知的特点深深吸引着人类。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提出鸭嘴兽的毒是一种毒性极弱的蛇毒。可是在30年后,科学家们才弄清楚鸭嘴兽毒素的确切成分。鸭嘴兽毒素让科学家们为之着迷,他们想尽办法想分离这些成分。

鸭嘴兽一次最多能射出4毫升毒液,但实际上,提取它的毒液相当困难。很多时候,比如拿一块毛巾去接近鸭嘴兽,它就会把毒液射入毛巾里,而不会乖乖地被提取到。

面对濒危动物我们应该做什么(作为我们的敌人)(4)

2.被动释放毒素

如果一个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必须经过子弹蚁的考验,该怎么办?这时候就需要有一种很有仪式感的事情来实践。

对巴西的萨特瑞—马维人来说,子弹蚁是他们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年轻的萨特瑞—马维人必须戴上装满子弹蚁的手套,忍受成百上千次的螫刺,让自己的双手肿成一根大棒,浑身因剧痛而颤抖。只有这样,他们才有资格成为真正的男人。

这样的“冒险”让更多的人争相效仿,希望被子弹蚁咬上一回,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勇气和忍耐。子弹蚁的毒素会导致神经细胞紊乱,肌肉会失去控制。

还有某些鱼类,虽然它们的毒素不足以杀死人类,但是它们带来的副作用同样致命。比如毒拟鮋、魟鱼等,它们的毒刺会让你在水中爬不起来。如果这些鱼类没有感觉到危险,它们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的。

防御性的毒素保护它们免遭各种潜在掠食者的攻击,但这些能带来剧痛的毒素最初到底是怎么演化出来的?或者说,这些毒素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这仍是毒素科学领域最大的谜团。

无论怎样,我们都希望有机会去见识这些有毒的生物,甚至想去看一看,摸一摸。

面对濒危动物我们应该做什么(作为我们的敌人)(5)

3.主动释放毒素

被人控制,就像牵线木偶、行走的僵尸那样,是不是想想都觉得恐惧?

但是当你们读到《有毒》中的蟑螂命运时,或许你会变得勇敢一点,会对“打不死的小强”有一种同情。因为,有一种小虫子可以操控蟑螂。

扁头泥蜂就是专门干这事的,被称为僵尸操控者。她平时吃花蜜,到了繁殖期,就会去给未出生的幼蜂寻找上等的食物——蟑螂。可是蟑螂比她个头大得多,她必须得用毒素才行。

最高明的是,扁头泥蜂用毒素不会把蟑螂螫死,而是让蟑螂行尸走肉般活着。这种毒素听上去就很高级。扁头泥蜂先第一针把蟑螂麻醉,暂时让蟑螂动弹不得,接着找准蟑螂的脑袋刺入第二针。第二针的毒素会控制蟑螂的脑神经,让蟑螂乖乖跟着走。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就顺理成章了。扁头泥蜂会把卵产到僵尸般的蟑螂身上,幼蜂可以吃东西时就会有大餐等着,不用担心营养跟不上。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蟑螂可以中毒后活那么久,并且保持自身味道不变呢?扁头泥蜂的毒性怎么可以保持那么久呢?

面对濒危动物我们应该做什么(作为我们的敌人)(6)

4.再看看毒蛇

回到前面我自己的真实经历上去。毒蛇释放毒素时,应该是主动和被动都有。捕猎和防御时,毒素都是它们值得信赖的武器。

在《有毒》中,毒蛇类致死率是非常高的,全球每年死于蛇咬的人仍有十万之众。比如眼镜王蛇咬一口释放的毒液最多达7毫升,足够杀死20个人。

传说印度孔雀王朝时期的传奇女刺客“毒姬”自幼经毒蛇咬,所以她们的血液和唾液中都充满了毒素,只需一个吻就可以杀人。

还有福尔摩斯探案故事中,毒蛇也是非常重要的形象,可以主导故事情节的发展。毒蛇致人死地后,简直是完美的犯罪。就像人被动物袭击了一样,就是一个意外,谁也不会多想。

蛇对人类影响这么大,会不会影响人类的进化呢?答案是肯定的。人类巨大的大脑不是为了思考或推理而演化来的,而是为了更迅速地处理视觉信息。而蛇的巨大威胁,就需要人类进化出更好的视觉系统,以便能够更好地躲避蛇。从这个意义上说,蛇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类大脑的演化。

面对濒危动物我们应该做什么(作为我们的敌人)(7)

对待主动释放毒素和被动释放毒素的毒物们,科学家都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兴趣,甚至可以说疯狂地研究毒素。有的科学家会不遗余力地研究毒素的分子结构,并期待用这些毒液去创造更好的药品服务人类;有的科学家仅仅是对毒物们感兴趣,他们的研究就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克丽丝蒂·威尔科克斯就是一位痴迷于研究有毒动物的女科学家。她“从记事起就迷上了有毒动物”。对动物的热爱,对毒液的复杂分子的痴迷,加上自己有情感的叙述能力,克丽丝蒂·威尔科克斯写出了大众喜爱的《有毒》。

更重要的是,她在研究过程中,在叙述自己的研究经历时,始终带着“问题意识”。当然,她解决了很多问题,包括自己的疑惑,但是还有更多的“问题”她也弄不清楚。

或许正是这种不能一时解决或者彻底解决的现状,才会让一个人去疯狂地探索和研究。正如她在书中所说:

“动物投入这么高的成本来维持某个适应性演化,意味着背后必然存在极大的选择压力。深入理解物种从无毒到有毒的演化过程,我们必将从中学到许多演化学的知识;同理,研究物种失去毒性的过程也能带来极大的收获。”

这种“适应度”到底是怎么样的?获得毒性和失去毒性会有哪些因素?为什么会携带这种毒素而不是那种毒素?如果一种有毒动物一直处在圈养中,会不会失去毒性?……研究越深入,叙述越细致,就会有更多迷人的问题等待人们去发现。

面对濒危动物我们应该做什么(作为我们的敌人)(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