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的哲学解析(佛法概念)

大乘佛法的哲学解析(佛法概念)(1)

  可能很多人在听法师讲法,或者看各种经论时,经常会接触到真谛、俗谛、中谛这些名词,对初学者来说,略微了解一下这三谛,还是有些必要的。

“三谛”之名为天台宗所立,依据来源为《璎珞本业经.贤圣学观品》与《仁王般若经.二谛品》,智者大师于《法华玄义》与《摩诃止观》中屡次提到这些名相。

真、俗、中三谛中的“谛”字,指真实无谬的道理。大致可以理解为观待世界的三个角度,即真的角度、俗的角度、中道的角度,而每个角度又都是真实不虚的。依次了解一下这三个谛理。

大乘佛法的哲学解析(佛法概念)(2)

1、真谛

真即真空,简说就是一个“空”字,所以真谛也叫做“空谛”,或者“空性”,可以说,这是佛教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佛法中的一切解脱与成就,都离不开这个“空”。

这个“空”的意思,就是泯除或者打破一切法的虚幻相。让我们明白,世间的一切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自性本空,就是说,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体性,说得再明白一点,我们认为的真实世界,包括山河大地、城市乡村、所有的人或事物,都是如梦如幻的一种存在,没有哪一个是亘古不变,与世长存的。而我们不了解这个道理,坚决的认为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存在,因此而产生种种的错误情绪,包括贪爱、嗔恨、无明、傲慢、猜疑等,依着这些情绪而造作种种罪业过失,得无量苦。

而佛法正是通过“空”的概念,打破我们认为的实有,揭示出世界的本质为实无所有,如果我们能理解并且接受这个“空”,就不会执着于这些虚幻之相,这就是“离相”,若能离相,便不会造诸恶业,也便不再有无量诸苦,真空寂灭之理,清楚明了的呈现在内心世界,使我们得到出离与解脱,这就是真谛,需要简别的是,不要把“空性”理解为空无一物的断灭空,这是外道见。

六祖慧能大师所说的偈子:

“菩提本非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就是这个“真谛”或者“真空”的意思。

大乘佛法的哲学解析(佛法概念)(3)

2、俗谛

这个“俗”字,就是指在我们的世俗世界里,虽然这些万法其性本空,但又不妨碍它因缘和合,幻化出种种相貌,如海市蜃楼般历历宛然,成为我们能看见的山河大地、城市乡村、人与事物,构成这个俗世红尘的大千世界。

而我们又根据自己的经验认知,为这些俗世间的万法,安立假名,假相,假用。比如这是张三那是李四,这是房子车子,那是吃的喝的等等,因为这些东西,是因缘聚合的假有,体性虽不实,但有其内在生灭变化的因果法则,所以“俗谛”又叫做“假谛”。

而这一切万法,都呈现出一种物质的存在,佛教把这类物质现象,包括思想意识所缘的一切境界,统称为“色法”,所以“俗谛”又叫做“色谛”。

总之,隔历来看,“俗谛”与“真谛”,是相对的一种存在,所以,“真谛”习惯被简称为“空”、“无”,“俗谛”习惯被简称为“有”、“色”。

大乘佛法的哲学解析(佛法概念)(4)

3、中谛

中即中正、中道的意思,属于最究竟的一种理解,它统摄一切法,包括真谛与俗谛,在中谛的角度来看,一切万法本来不离二边,不即二边。

就是说,我们不能将这个世界,简单的理解为真谛的“空”,或者俗谛的“有”,不能站在“空”的角度否定“有”,也不能站在“有”的角度否定“空”。

而是要站在中道的角度来观待,一切万法既不是“有”、也不是“空”,既不离“有”、也不离“空”,虽说因缘“有”,但是体性“空”,虽说体性“空”,又不妨碍其因缘“有”。

这样思维的结果是什么呢?得出一个结论: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就是中道,就是中谛,就是第一义谛!

大乘佛法的哲学解析(佛法概念)(5)

最后,我们可以从观待空、假、中的顺序,区分出别教与圆教。若三谛隔历,互不相融,起观时的次序是先真、次俗、后中,就是别教三谛。

若不落次第,没有先后,举一即三,举三即一,真里面有俗中,俗里面有真中,中里面有真俗,就是圆教三谛,也叫做一心三谛、圆融三谛。

大乘佛法的哲学解析(佛法概念)(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