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六故事汇(典故略谈栗六与)
典故略谈栏目往期文章:
春秋
「典故略谈」“樊迟从游于舞雩”与“松菊犹存”
汉代
「典故略谈」汉武帝的“蘅芜”
魏晋
「典故略谈」“风流顿尽”与“人琴俱亡”
清代
「典故略谈」《聊斋志异》与《楹联丛话》
「典故略谈」清代的秀才考试
「典故略谈」张謇的“冒籍事件”
实业状元张謇在年轻时,也是一名意气风发的少年。初冬的一天里,他收拾行装,前往几十公里外的海门。在凛冽的寒风中,他表示:我乘着大风栗六,也不觉得疲倦!言语之间,足见无所畏惧的豪情。不过,张謇在这里所说的“栗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构形奇怪的词?
查阅资料得知,原来,“栗六”是一种方言,主要用于江浙沪的吴语地区。按照现在人的研究,它有很多种意思相近的变体,包括栗陆、栗碌、栗鹿、历六、历碌、历录、历鹿、历辘、轣辘、历落等等,甚至还会形成“栗栗碌碌”等叠词。有时候,它表示忙碌;有时,它表示心绪烦乱不宁,比如作家金庸就会用“心中栗六”来表示小龙女的内心起伏。有的情况下,它还能表示零乱不绝的意思。对照这些意思,可以知道,张謇所说的“栗六”,原来就是忙碌的意思:我凌风忙碌,并不疲倦。
不过,为什么忙碌这些意思,可以用“栗六”这个词来表示?学者研究发现,这个词,最早在战国的时候,在文献中写的是“历鹿”。后来这个词读音转变为“鹿卢”,在书中写作“辘轳”,表示一种用来打水的滑轮,也可以表示类似带轮轴、可转动的缫丝车等器具。
辘轳和缫丝车的示意图。图1右上角的侧视图,圆状物即是辘轳。图2上方类似蝴蝶结、绳线绕过的物体,即是辘轳。图3所谓的“繀车”,就是缫丝车,它左侧圆形物就是收丝的转轮。(图片来源:张小艳:《“栗六”考源》,《辞书研究》2020年第1期,第25页)
由于这些叫“辘轳”的轮形工具,在使用时总是转个不停,所以久而久之,人们便借过它的意思,用一些读音相近的词,来形容人忙个不停的状态,或者静不下来、烦乱不宁的心境。又因为这些轮子转动时总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所以人们也会拿这类词来表示零乱不绝的样子,例如“历历落落”的脚步声一类。
“栗六”这一系列词的词义关联示意图。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词义的演变关系。(图片来源:张小艳:《“栗六”考源》,《辞书研究》2020年第1期,第26页)
然则,这样的打水滑轮,为何会被人叫做“鹿卢”呢?清末的经学家章太炎给了我们一个解释。他说:
古人谓物圆可转,及形圆腰细者,其音近于胡卢。如虫名果蠃,草名括蒌……汲具名鹿卢,是也。今人状物之圆,曰圆果卢都。
这大概的意思就是:
古人给那些圆形且可以转动,以及那些长得圆而腰很细的东西起名字,发音都和“葫芦”相近。例如,有一种虫子,细腰蜂,大家叫它“果蠃”;有一种草质的藤本植物,瓜蒌,大家叫它“括蒌”;还有一种打水器,大家则叫它“鹿卢”,就是这样的情况。今天的人描述一个物体长得很圆,就说它是“圆果卢都”的。
原来,无论是打水用的“辘轳”,还是表达忙碌之意的“栗六”,还是许多地方日常口语说的“圆咕隆咚”“峦咕隆咚”,它们其实都有着差不多的造词缘由。没想到,张謇不经意间表示的豪情,居然也给了后来者探究种种语言文化的丰富空间。
参考资料:
张小艳:《“栗六”考源》,《辞书研究》2020年第1期
章炳麟著,蒋礼鸿点校:《新方言》,《章太炎全集》第6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