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一缕艾草香(悠悠艾草香浓浓家国情)

2018-06-19 07:46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本报记者 陆遥 胡昊 严粒粒 朱婧 通讯员 杜倩倩 蔡凤 沈洋

青青一缕艾草香(悠悠艾草香浓浓家国情)(1)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6月18日是端午节,形式多样的端午节活动在全省各地热闹上演。

悠悠艾草香,绵绵情意扬。端午节至今已经有2500余年历史,是中国最古老、最有文化底蕴的节日之一,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缩影,在保护与传承中,端午节延续着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也不断融入了我们对生活的美好心愿。

传统佳节,演绎别样精彩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6月17日上午,在舟山长峙岛沿岸,首届“阿拉过端午节嘞”在海上龙舟的鼓点声中拉开帷幕。每次看到在内河里赛龙舟,船桨翻飞,河水江水激荡,可要把龙舟赛放在海洋里举行,那运动员们要对抗的,就不只是身旁的对手,还有流向不定的洋流和大小不等的海浪,体力和精神的付出是加倍的。

这次海上龙舟赛,有混合100米和混合200米两个比赛项目,参赛的除来自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浙江海洋大学的师生外,还邀请落户舟山的波音737完工和交付中心项目的工作人员。在海边,参赛选手体验饮雄黄酒、划龙舟、吃粽子、悬艾草、挂菖蒲、佩香囊、涂雄黄等端午文化习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特色。

每逢端午,又到一年粽叶飘香时。这几天,如果你经过村里的农村文化礼堂,一定能闻到清新的粽香。全省各地的农村文化礼堂纷纷举办包粽子、做铜锣等活动,节庆氛围和谐愉悦。

在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乌岩头文化礼堂,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淘米、洗粽叶、包粽子,大家分工合作,忙得不亦乐乎。谈笑间,一个个“体态饱满”的粽子新鲜出炉。绿色的粽叶、酱黄色的猪肉和糯米,在文化礼堂内鲜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诱人。大家把粽子分装成小袋,挨家挨户送到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家中。在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向他们传递节日的温馨。

世界杯正在俄罗斯如火如荼地进行。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庆端午足球活动在湖州市练市镇洪塘小学的绿茵场上举办。本次活动以校园内的知识竞赛率先展开,经过一次次头脑风暴,孩子们了解了更多世界杯知识和现代足球运动精神。

祭祀先贤,传承传统文化

除大家熟知的赛龙舟、包粽子外,端午还是一个民俗节庆。近年来,端午祭礼,得以复兴。无论是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还是纪念孝女曹娥、古越民族图腾祭说、龙的节日说等,无不闪烁着中华文化的光芒。

6月18日上午,绍兴市阳明园举行王阳明先生墓地拜谒仪式。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逝世后,当时他的幼子在绍兴,年仅两岁,丧事全由学生主持。

490年后,这场拜谒王阳明的祭奠吸引了全国的目光,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院长董平教授恭读祭文。随后,嘉宾还参加了第二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绍兴闭幕论坛。

为纪念民族传统、传承经典文化,各地还举办经典诵读活动。温州龙湾区蒲江社区以“我们的节日·端午”为契机,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会。来自蒲州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穿着汉服,一起诵读《魂兮归来》,追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感受屈原的人格魅力;不久前,“浓情端午 吟诵华章”经典名篇朗诵晚会在丽水大剧院举办,共有700余人参与其中,引导全市未成年人更好地传诵经典名篇,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在德清一场题为《端午,我和你一起诵读经典》的诵读活动中,雷甸镇中小学生与德清之声的主播们合作朗诵《游子吟》《离骚》等经典诗词,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喜爱传统文化。

乡村振兴,彰显时代内涵

端午节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佳节,不仅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文化自信,而且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浙江,许多乡村选择用“民俗迎端午”的方式,激发乡村振兴的活力。

端午期间,东阳市虎鹿镇蔡宅村里热闹非凡。

“咚咚咚!”身着戏服、脸化浓妆的蔡宅高跷队和喜气洋洋的腰鼓队,在蔡宅村口欢迎着四面八方的游客。他们脚踩1.2米高的“细棍子”,排队列阵,动作多姿。周围时不时引发阵阵惊叹:“高手在民间。”

蔡宅端午文化节已经迎来第四年。踩高跷、包粽子、赛龙舟、歌舞表演等民俗活动轮番上演。端午节让民俗文化融入到乡村振兴,也让村民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3天时间,近600名村民组成的表演队,吸引数万游客慕名而来。

蔡宅村始建于元朝,是省首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现存古建筑200多栋,当地高跷传统已传承300多年。“特地带孩子过来看看,村里的古建筑很完整,举办的端午节活动很有特色。”义乌游客张迎迎直呼“来对了”。

旅游节的举办,给蔡宅带来了知名度,也带来了经济效益。虎鹿镇党委书记马红斌说,此次活动期间,虎鹿镇还推出“魅力古建,寻访古韵”“魅力田园,水果采摘”“魅力山水,圣山圣果”3条特色鲜明的旅游线路,方便游客选择。

从蔡宅端午文化节可以看到,进入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融入时代气息,植根群众沃土,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将更有生命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