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长大后又有什么作为(司马光的官衔全名有60多字)

中国古代的官名向来讲究虚实结合,我们所说的丞相、尚书、大学士这些其实都是简称,如果要将全名罗列出来,那至少也得有几十个字字。一般情况下,只要是虚衔高于实职或荣于实职的,就以衔称代替职称的方式。

司马光长大后又有什么作为(司马光的官衔全名有60多字)(1)

清代是官职发展最为健全的时期,如乾隆十三年时,首席军机大臣傅恒的官名全称是:经筵讲官、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兼銮仪卫事、兼管户部事、暂管三库内务府大臣。但正常情况下,都称他为傅中堂。再如一个简单的两江总督为例,其官名全称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兼管两淮盐政、五口通商事务兼南洋通商大臣。

看到清代这些官名全称很多人都是一头雾水,不过这种称呼只会出现在较为正式的官方文件中,其繁杂程度让人瞠目结舌。不过,相比清代,宋代的官名全称就更复杂了,我们以司马光为例,看一看他的官名到底复杂到什么程度?

司马光长大后又有什么作为(司马光的官衔全名有60多字)(2)

宋代正规官称中,官阶、职名、差遣是相互分离的。司马光写在《资治通鉴》卷九十篇首上的主编署名如下: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权判西京留司御史台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三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

司马光这套长达六十余字的头衔,可以说是宋代官衔全称的典型代表,我们将它分解成多个层次便能更好的理解了。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这个很好理解,是表述本人在哪个部门挂职及加职;朝散大夫和右谏议大夫就是现在的行政级别和工资级别;上柱国是宋代的勋位(和爵位性质等同),类似什么奖章或勋章获得者。

司马光长大后又有什么作为(司马光的官衔全名有60多字)(3)

充集贤殿修撰,是说实际上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从事什么工作;权判西京留司御史台,是说在哪个单位兼任什么工作。对应的史实是,当时的司马光正在全力修纂《资治通鉴》。当时还有一批与他一样因为反对改革而从一线岗位上退下来的监司以上的官员,多被政策性安置到设在洛阳的西京留守司御史台,中央委托他兼带该机关的管理。

河内郡开国侯是爵号;食邑一千三百户是该爵号在名义上的享用,实际上却不能享用。按宋代的制度,食邑以一千五百户以上的,可按十分之一比例给予食实俸。所以其后的这个“食实封四百户”多半也是一个名义,或远远不足此数。假如有,就是按户数折算成制钱后发给,可比现代如功臣、劳模等人领取的特殊津贴,数目虽小,但也是一份荣誉。

司马光长大后又有什么作为(司马光的官衔全名有60多字)(4)

赐紫金鱼袋理解成想到汉语,就是一些低级官员因皇帝特赏,拥有一张正三品以上的进宫上朝的通行证。

据《宋史·职官志》的记载,宋代官员在众多的头衔中,最看重其实就是差遣和职名两项。差遣就是在哪个单位占何岗位,涉及权力大小、工作难易、油水多少等种种实惠,绝非勋爵这些名义上的东西可比。以表示薪水厚薄的等级来讲,会做官的人,有几个靠基本工资过日子?

至于职名,即在何部门挂职,尽管这也是名义上的,但是在时人的观念中,每个部门有荣显和冷背之分。当时,最荣显的职名,是和史馆、昭文阁、集贤院、秘阁、龙图阁这些中央文化部门或学术研究单位,统称“馆职”。不管是那个官员,只要有一个馆阁学士、直学士的职名,就好像现在冠以研究员、教授之类的头衔。而司马光的官衔中,端明殿学士和集贤殿修撰才是真正能拿得出手的。

司马光长大后又有什么作为(司马光的官衔全名有60多字)(5)

所以,当我们有机会接触古代官名全称时,一定要辩证地理解虚衔和实职,仔细分析其官阶高低显赫与否。至于那么一大串头衔,其实大部分都是唬人的,并没有实际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