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邵市农村垃圾治理(楚韵汉风灵秀地)

来源:【农民日报】

拥有1806平方公里土地的徐州市沛县,位于江苏省西北端,处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历史悠久、水脉纵横、资源富集。

这里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2021年中国县域综合实力百强榜排名第26位,科技创新百强县第57位,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答题”,也是“难解题”。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近年来,沛县以国家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试点”为引领,突出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创新,全面推进农村垃圾分类“三分”“三定”“三全”的“三三三”标准化运行体系,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简易化分类、长效化管理、实用化建设、生态化处置、资源化利用、经济化运营”为主要特征的“六化模式”。同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各镇(街道)通过公开招标、市场化公司运营,构建了环卫保洁、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公共设施管护、便民服务“五网协同”垃圾收运体系,按照“不同垃圾、不同车辆、不同去向”识别监督原则,实行定时运输处置、及时规范处置,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率逐步提高到100%,实现全闭环处置。

如今的沛县乡村,河湖水清草茂,道路干净整洁,建筑整齐有序。这个传承千年楚韵汉风的灵秀之地,如今进一步成为村美人和的宜居之乡。

新邵市农村垃圾治理(楚韵汉风灵秀地)(1)

保洁员评比。

政府引导,多方参与

垃圾分类治理,重在系统推动,难在协作配合。为了保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切实有效推进,“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广泛参与,镇街抓好落实,百姓成为主角”的治理格局在沛县逐步构建形成。

一开始,沛县就注意加强领导体制保障,县城管局副局长马艳美介绍:“沛县专门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建立健全县级领导包镇街、县直部门和镇街包村(社区)的包挂联动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城管局,由其抽调精干力量具体负责全县范围内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每月一次例会,是领导小组雷打不动的习惯。”

责任需层层压实,沛县下发了《关于调整沛县城乡管理委员会成员的通知》,重新调整城乡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城管委主任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相关单位和各镇(场、街道)为成员单位,在县城管局设办公室。同时,根据工作需要,进一步明确各单位工作职责,层层压实县监督责任,镇、村落实主体责任和市场化公司具体实施责任,凝聚合力,共同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改革向纵深开展。

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沛县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规划》《沛县深入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六化”模式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先后出台,工作得以进一步分解,具体流程细化,实现政策清、思路明、方向准。同时,组建宣讲培训队伍,定期组织培训班,按照每个镇半天时间的标准,巡回对环卫所督查人员、环卫公司管理人员、分拣员、村民进行培训,保证广大干部群众看得清、摸得着、分得对、做得实。

农村老年人多,加强宣传引导是关键。于是,“幸福家园美丽沛县——垃圾分类在行动”主题活动启动,又进一步组织“让垃圾分类、从家庭起步”图片展,开展垃圾分类“进农村、入农户、进校园”活动,制作《让垃圾分类、从家庭起步》《沛县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等各类宣传材料30余万份并免费发放,有效提高了村民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实际做得怎么样?究竟达不达标?村民配不配合?沛县各镇(场、街道)开展各具特色的监督,部分镇对农户分别设置很好、较好、一般、较差4个档次,设立“点赞墙”“红黑榜”“评比栏”,对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农户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部分镇推行垃圾分类积分制度,结合各自实际,对每户分类的垃圾进行称重或记录次数给予相应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日用品和现金。安庄村、潘阁村由老党员、老干部义务担任环境卫生督察员、垃圾分类员,筑牢垃圾分类的群众基础。

垃圾分类治理可持续,资金保障少不了。沛县创新推出“三个1块钱”,即全县各镇村民按每人每月1元的标准交纳垃圾处理费,各镇按每人每月1元的标准进行配套,县财政按照村民垃圾处理费收缴率、镇财政配套资金到位率按每人每月1元的标准进行等比例配套。通过这种筹资模式,每年县、镇两级政府和村民共筹集资金8000万元,按照每人每年80元的标准支付市场化公司运行经费,保障工作顺利进行。

不仅如此,县政府加大农村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奖补力度,对每处设施按照20万元的标准进行奖补。同时加大厨余垃圾处置运行奖补力度,处置每斤厨余垃圾按照0.03元的标准补贴,各镇财政则按照县奖补标准配套资金,用于宣传、积分兑换、保洁员补贴等支出。

“五网协同”,多点发力

为加快补齐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短板,重点推进完善环卫设施设备、稳定保洁员、加快县级处理设施、注重源头分类、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等工作,沛县积极构建以环卫保洁网为基础、垃圾分类网为核心、再生资源回收网为保障、公共设施维护网为提升、便民服务网为轴心的农村“五网协同”市场化运行体系。

同时,由镇级政府建设“五网协同”运行中心或垃圾分类中转房,将此设施作为开展自然村及行政村环卫保洁、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公共设施维护、便民服务的重要载体,由“五网协同”市场化公司运营,聘请各类专门人员,规范各类专用车辆,加强日常运行管理,充分发挥五网协同运行中心功能,进一步提高居民知晓率和参与率,打通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最后一公里”。

打开《沛县农村“五网协同”市场化运行体系实施方案》,垃圾分类、“五网协同”工作的主要内容、任务、措施、标准和目标清楚明晰。县政府还将“五网协同”市场化运行体系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考核,并成立3个专项督查小组,采取明查暗访的形式,每月对各镇“五网协同”市场化运行体系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行现场督查考核,根据督查情况和各单位任务完成情况评分,评分结果计入县对镇重点工作目标考核成绩。

在沛县乡村的每一家农户门前,都会看到绿色、黑色两个密闭式垃圾分类桶,这就是县、镇两级政府以60%、40%的财政投入为每家每户配备的一组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绿色垃圾桶用来放厨余垃圾,黑色垃圾桶放其他垃圾,全部采用数字编号的形式精准链接到户,全县已累计投资945万元配备31.5万余组垃圾分类收集容器。

关口前移,保证垃圾分类工作从源头抓起,环环紧扣,方可破解“运行不畅”的问题。在沛县,农户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初分”;分拣员分类收集垃圾时再进行“细分”,并引导农户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自行单独存放;垃圾送到终端设施后,管理员再进行“筛分”。通过“三分”,农村垃圾分类纯度更高、效果更好。

有了“三分”的基础保障,定员分拣、督导;定点投放、收集;定时运输、处置的“三定”和全过程监管、全区域覆盖、全链条处置的“三全”,垃圾分类可以更有效地操作。

由镇政府和保洁公司共同组建“三员”队伍,即在垃圾分类村由镇政府配备督导员,原则上按照1个行政村的标准配备1名督导员,并发放至少2000元的工资,主要负责监督指导;分拣员和管理员由保洁公司按照村级实际情况配备,并打卡发放工资,分别是800元、1500元,分拣员负责上门分类收集,管理员负责设施管理和运行。目前,全县共配备垃圾分拣员3435名、督导员365名、管理员180名。

根据村庄规模及居住密度,每个自然村选取2-4处固定集中收集点,每个收集点均设有公示牌,公示收集时间段及收集区域的户主姓名,推行“定点定时”投放。目前,共设置固定垃圾分类中转房和五网协同运行中心223处,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归集点368处。

按照“不同垃圾、不同车辆、不同去向”的原则,配置分类收运和治理车辆1581辆,实行定时运输、规范处置。厨余垃圾就地就近送至阳光堆肥房或厌氧发酵池设施进行处置,有害垃圾送至暂存点和归集点,可回收物由村民自行变卖,其他垃圾送入焚烧发电厂无害化处置。通过收运网络的科学调度,有效保障分类垃圾规范收运。

沛县城管局负责对各镇(场、街道)垃圾分类工作全程监管考核,依托数字化城管信息平台,安装117处视频监控器,通过视频监控器和日报表的方式,每日实时查看处置设施运行情况。据统计,沛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已覆盖18个镇(场、街道)、368个行政村,开展垃圾分类的镇、行政村比例均达到100%。

新邵市农村垃圾治理(楚韵汉风灵秀地)(2)

垃圾分类宣传。

分类处理,资源利用

沛县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特点是以有机(易腐)生活垃圾为主,包括居民厨房的剩菜、剩饭、果皮、菜叶及部分农业废弃物等,且沛县城乡生活垃圾日产生量呈现春、夏季较多,秋、冬季相对较少的特征(沛县农村平均每人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约100克,夏季约200克)。经科学计算,全县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成分占比分别为20%-30%、50%、15%-19.5%及0.5%以下。

厨余垃圾处置方面,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沛县确定了3种生活垃圾处置工艺,分别是好氧发酵、厌氧发酵、干式厌氧发酵。

所谓好氧发酵就是利用阳光堆肥房将易腐烂垃圾就地处理,经过不断实践与改进,如今阳光堆肥房已经升级到第三代,配备了提升机(液压传动装置、投料斗)、粉碎机等设施提高投料效率,同时安装了渗滤液收集池和渗滤液回喷装置,增加有机肥包装环节,实现有机肥袋装化。升级后的阳光堆肥房更加清洁卫生,辐射范围更广,资源化利用率更高。

在沛县大屯街道郝尧村阳光堆肥房,每月处理厨余垃圾约30吨,可以产生有机肥18吨左右。这些有机肥70%由周边花木基地、果园的农民免费运走,用作改良土壤的底肥;30%经脱水、干燥、制粒,生产出家庭种花用的颗粒肥料。

大屯街道大王庄村的阳光堆肥房可辐射大王庄、花园、魏营、秦岗4个行政村,服务人口超过1万人。据统计,每天村内分拣员收集厨余垃圾1吨左右,全年近300吨的生活垃圾无需焚烧或填埋,有效降低了生活垃圾外运处理量。不仅如此,大王庄村还创新探索利用堆肥产物大棚养殖蚯蚓,400平方米的面积养殖了800公斤优质蚯蚓,引得饲料加工厂争相购买。

以行政村为单位,在村内建设地下中型厌氧发酵池设施,每处由两座各50立方米的发酵池组成,地上建有约90平方米对应的操作间和管理房。采用地下湿式双池循环厌氧发酵技术,管理员将厨余垃圾经粉碎机粉碎后直接进入厌氧发酵池,完成发酵后,产生物资源化利用。

沛县五段镇许口村厌氧发酵池每月处理厨余垃圾15吨,每天产生沼气10立方米,每月产生沼渣0.81吨,沼液9吨。沼气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直接输送给周边农户免费使用,并为其免费配备沼气净化调压器、家用沼气灶;沼渣是有机物质发酵后剩余的固形物质,富含有机质、微量营养元素、多种氨基酸和有益微生物,是优质农作物生产基肥,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农产品的品质,还可用于生产食用菌、养鱼和养蚯蚓等;沼液中含有氨基酸、赤霉素、维生素、生长素以及抗生素等,可用于浸种提早发芽、施叶面肥、配方滴灌和饲料添加等。

国内首套机械式村镇厨余垃圾干式厌氧消化装置就坐落在沛县大屯街道,这套装置每天可以处理1吨易腐垃圾,20天为一个生产循环周期,产生的沼渣、沼液、沼气实现资源化利用,小规模易腐垃圾机械化厌氧消化及产物全量有效利用在国内尚属首例。

依托各镇(场、街道)可回收物及大件垃圾分拣中心,分选机、打包机、分割机、叉车等设施设备轮番上场,实现可回收物(大件垃圾)集中分选、打包、存储、转运等,有效促进可回收物的资源化利用;其他垃圾由日处理能力8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理;有害垃圾则由具有资质的企业进行统一回收处理。

新邵市农村垃圾治理(楚韵汉风灵秀地)(3)

​胡锐 摄

全员参与,成效显著

“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广泛参与,镇街抓好落实,百姓成为主角”,这是沛县逐步构建起的治理格局。要想高效实现垃圾的分类治理,就需要各部门协作配合、系统推动、标准规范、持之以恒。

将垃圾分类的战线前移,让人人参与其中,不仅是义务,更是责任。农村留守老人需要关怀,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虽然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这些方式不仅能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接受新事物,而且更有参与感和满足感。将关爱与温暖直接传递到老百姓身边,也是和谐社会的一种体现。

天气逐渐凉爽,不少老人在斗虎店村五网协同运行中心下棋聊天。在这里,老人们不仅可以谈天说地、休闲娱乐,而且可以解决生活中实际遇到的困难。免费代办火车票、免费代充话费、免费代收快递、免费代办预约挂号、临时医疗救助……有需要到中心,已经成为当地很多老人的共识。

垃圾分类涉及诸多环节,混装混运时有发生,沛县依托“三定”工作法,突出源头整治,构建全程分拣体系,“运行不畅”的问题得以顺利破解。垃圾分类也是一项长久工程,沛县加强规范管理,做细做实各项环节工作,前端确保精准投放、中端杜绝混收混运、末端促进资源利用,有序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根据农村生活垃圾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处理办法,沛县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精准处置、全域覆盖。按照“服务半径3公里、辐射3-4个行政村、覆盖1万人”的原则,依托厌氧发酵、好氧发酵、干式厌氧发酵等3种处置方法,厨余垃圾实现了减量化、资源化、生态化处置。目前已建设用于好氧发酵的阳光堆肥房39处、厌氧发酵池77处、干式厌氧发酵装备1处。

农村公厕粪污、畜禽粪便等有机废料处置实现了生态闭环,沛县有机废弃物利用中心构建“有机废弃物-集中收集处理-能源-有机肥-生态种植”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集中处置1556座农村公厕粪污,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效果,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提质增效。

目前,沛县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年消减农村生活垃圾外运处置量约4万吨,探索出了一条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的新路子。按照目前生活垃圾处理费78元/吨进行计算,并折算转运费用,每年可为政府节省资金近300余万元(包含厨余垃圾处置运行管理费用),产生的有机肥近1万吨,经济效益超过500万元。

沛县在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中下足功夫,依托市场化公司运营,从分类收运、分类处置到分类产物资源化利用,打造循环产业全链条体系。对于好氧发酵和厌氧发酵的产物进行推广,作为有机肥、液体肥用于农场、林场施肥或杀虫;厌氧发酵的沼液用于绿化、林木肥料;同时,打造生态农场基地、采摘园,种植西瓜、草莓、苹果、葡萄等果蔬,全部使用有机肥、液体肥浇灌。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免费供附近村民或环卫工人使用。通过市场化运营,打通全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市场化、标准化、资源化、产业化处置体系,助推垃圾分类产生经济效益,切实保障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利用工作良性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实现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新路子。

通过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老百姓的环境卫生意识不断增强,生态环保意识明显提升,从主观意识上的思想被动转变为行动上积极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并自觉维护村庄环境,这不仅是村民意识的转变,更是日常习惯的养成。部分镇村老党员、老干部义务担当起环境卫生督察员、垃圾分类志愿者,共同维护村庄环境,传递保护生态环境卫生的正能量,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与分类的群众基础愈加牢固,以前那种垃圾遍地、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得到了根本改变,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沛县城管局提供)

本文来自【农民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