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男子举重比赛(第21金再破纪录举重好看在哪里)

刚刚,中国选手吕小军以抓举170公斤,

挺举204公斤,

总成绩374公斤获得

东京奥运会男子举重81公斤级冠军,

并创造新的奥运会纪录!

日本男子举重比赛(第21金再破纪录举重好看在哪里)(1)

这两天,石智勇的名字也在微博刷屏了

这位28岁的广西小伙子代表中国队

摘得东京奥运会73公斤级举重金牌

总成绩352公斤刷新世界纪录

有人会问

举重好看么?

和体操跳水等姿态控制类项目、

足球篮球等强对抗项目、

和跑步游泳等竞速类项目相比

举重没有优美的动作、实时的对抗,

只有青筋暴起,一声怒吼

甚至由于“没啥技术,

就是比力气”这种普遍观感

很多人认为这项运动很野蛮

由此传出了很多谣言,包括但不限于:

“可不能练举重,练举重长不高的”

“举重是用生命换荣誉,

因为过度透支力量,

举重运动员都活不久”

“举重是伤病最多的项目,

因为这就是比谁力气大啊,都是蛮力啊”

.....

甚至有不少人呼吁

应该将举重这个“残害运动员身体健康的

不良运动”踢出奥运会

所以举重到底是否科学?

举重真实的模样如何?

首先

举重是不是真的让人不长个?

准确地来说,

练习举重不仅不会让人被动变矮

因为骨密度的增加,

还可能让人变得更高。

那为什么大多数举重运动员都不高呢?

这就是非常著名的幸存者偏差定理了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

个子高需要做功更多。

根据能量守恒定理,个子越高,

杠铃举过头顶需要做的功越多,

才能让更多的动能转化成重力势能

说白了同样的重量,举的越高越费力。

所以天生个子矮在中小级别举重上是一种优势

不是因为练举重导致长得矮,

而是因为长得矮所以练举重更有优势。

当越来越多的小个子运动员被送上奥运赛场,

就会给人一种错觉:练举重会让人长不高

这里为什么要额外说明“中小级别”?

举重是按照体重分级别的,

我们就以62公斤举例,

也就是体重124斤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和你说男生124斤是什么概念?

那也太瘦了,手无缚鸡之力。

然而在举重领域

124斤的体重,

抓举世界纪录是中国运动员

谌利军创下的154KG。

也就意味着,

124斤的谌利军一把抓起

308斤的重物高高举过头顶。

这重量相当于同时举起300多瓶矿泉水,

足足25提!!

日本男子举重比赛(第21金再破纪录举重好看在哪里)(2)

这就是谌利军,你觉得,

他像120斤左右么?

如果他有185cm那么高,

这身材肯定超过160斤了

他实际身高是165cm

谌利军回忆入行经历时说:

“我当年只有1.3米,体重只有28公斤,

立定跳远却可以跳到2.36米,

当时就别教练认为是练举重的天才。”

在中小级别,由于体重限制,

高个子确实是一种负担。

但到了大级别就不太一样了

体重在200斤以上

人的肌肉成长空间是有限的,

这种情况下小个子运动员的优势没有了

想要达到如此大的体重级别,

身高自然也需要更高一些。

石智勇夺冠后还有这么一条新闻:

“身高167cm的石智勇弹跳惊人!竟能抓篮筐!”

没错,他们弹跳都极好,这是很多人没想到的。

是例外吗?当然不是

还是那句话,这是竞技体育在不同情况下的最优解:

“某种意义上,举重运动员的下肢力量成熟度

比上肢力量成熟度更关键。”

也就是说,举重运动员,腿比胳膊更关键。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

举重最重要的发力部位其实是下肢

整个动作是依靠大腿和臀部蹬地伸髋的动力将杠铃举起来的

这点和火箭升空很像

上肢更多起到一个传动力量(将腿部力量传到上身)

稳定杠铃、支撑杠铃(约等于架子)的作用。

所以举重运动员的腿部肌肉都异常发达

像谌利军这种身高不高、

体重不重但腿部力量却异与常人的选手

确实是举重天才。

说完了腿,可能有小伙伴会好奇

那光是腿有劲儿,核心、上肢力量不够那也不行啊

那哪能禁得住杠铃的重量?

没错,思考到这里

基本就来到举重运动作为一项

传统奥林匹克运动存在的意义和科学观看姿势了。

举重运动考验的不仅仅是力量

它是集力量、柔韧、爆发力、技巧

与协调性于一体的全身性运动。

我们先看一张图:

日本男子举重比赛(第21金再破纪录举重好看在哪里)(3)

这是抓举动作的十二步

每一步都需要调动不同部位的肌肉群:

从腿部、臀部、腰部到背部、核心、肩部;

也包括了大部分柔韧属性:

踝关节灵活性、臂部腘绳肌柔韧性、

髋关节肩胛关节灵活性、手腕灵活性、胸椎灵活性

这么多调度和要求,汇聚成这12步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后续动作

而每一个动作都有自己极为严格的动作标准

在这个标准下,运动员才是安全且发力最大化的状态

一旦偏离动作标准,不仅难以冲击奖牌,

更可能产生运动损伤

而这么多复杂、标准到苛刻的全身调动和技术要领

运动员需要在5秒左右的时间内全部完成

而且不能有丝毫差池

因为在巨大的重量下

哪怕几厘米的改动都会影响稳定性最终失败

看到这儿,你还觉得举重运动员只是蛮力么?

你还觉得举重运动是一个

“只有粗汉子才会做的出傻气”的运动么?

蛮力不是举重的代名词

举重追求的是全身肌肉群的

科学协调之下产生的力量汇聚

最终挑战人类潜能完成惊天一举。

速度、爆发、韧性、协调、力量、意志,

最终汇聚成世界巅峰舞台上顶尖选手的博弈,

潜藏在短短几秒之内的无数调度技巧,

是绝不逊于体操跳水等姿态类运动的艺术创作。

在这儿多说一句

很多人觉得举重是玩儿命,很伤身体

实际上举重运动员在运动生涯中的

受伤比例远低于其他运动

你可能听说过篮球运动员半月板损伤

排球运动员手腕挫伤

乒乓球运动员韧带撕裂

但鲜有耳闻“举重运动员xxx带伤出战”

和上述对抗性运动相比,举重是一个和自己作战的项目

每一个技术动作都要尽可能零误差

这个零误差也可以保护运动员减少受伤可能

就像你经常在健身房听教练说的那句话一样:

“是硬拉让你的背部受伤么?

不是,是不规范的硬拉动作让你的背部受伤的。”

说了这么多,只是希望让各位更客观地面对很多比赛项目

每一位站在奥运赛场的运动员都不容易

每一个仍保留至今的比赛项目也都有其各自的魅力

举重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强项

不要让“力气活、伤身体、没技术含量”

这样的刻板印象影响我们对举重运动的理解

真正了解它的魅力后

也更容易让我们知道那些站上最高领奖台的中国举重选手

他们是多么努力,又多么强大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