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傲m17播放器评测 当古典音乐邂逅发烧器材

写在最前面:

网络就是个回收站,听感写的越多越头疼,所以我也发发牢骚。

从13年发烧算,也有6年了。其中只有头两年我在玩随身,之后的精力就转向了台机,也只有头两年热衷于贴吧交流,之后的注意力便转向了耳机俱乐部、大家坛等。其实我也是玩着玩着就越来越想脱离那些论坛——最近一年上论坛不足10次,回到国砖吧更是最近两个月的事。应该说,转来转去总还是有收获的,但是即便如此,不只对于我,对于不少人来说也是"圈子越玩越小越分明"。所以我常在想,既然对于不少人来说,圈子在逐渐变小,那上贴吧、上论坛的意义何在?(不考虑偏学术的内容)只凭言语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很难,很多想法只能通过自己实践、然后自己思考才能改变。远的不说、大的不谈,就问我写的这篇体验分享的意义在哪?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语言是为了表达交流而存在的,贴吧、论坛也是因为分享交流才存在的,如果交流越来越少,则。。。算了,细思极恐。。。封闭自己的玩法肯定不对。。。而我想来想去,也只能愚钝地给出个"了解就好"的回答。兴趣、品味、三观不同的人品味同一件器材肯定会给出不同的评价。如果我不喜欢一件器材,说明它没有get到我的点,但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实也是我没有get它的点。通过和自己品味不同的人对器材的评价来了解器材的"点",通过对器材的评价来了解一个人的"点"。如果一件器材get到了一个和自己品味不同的人的"点",了解他的评价也是一种收获,甚至应该说,更需要去了解这个自己get不到的"点"。当然,了解未必需要自己亲自去交流,毕竟两个人可能完全聊不来,如果出于礼节还想要说点什么,我想一句"学习了"大概就够了吧。

飞傲m17播放器评测 当古典音乐邂逅发烧器材(1)

写在听感前:

每个人的"点"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感受其实也不是关于某一件器材的,而是关于整个系统的。系统的某个环节多一点、少一点都可能令自己感觉不舒服。所以玩器材是一回事,选器材又是另一回事,选器材其实就是调系统。

所以在这里写下我的"点",用以后面的听感参考。

最能打动我的特征是流动、细腻、随性,但我不喜欢单纯的细致刻画、不喜欢不可控。

落在汽车上,就是ds3(停产老款)、ds3 crossback(金色、黄色、雪白)、ds5(老版雪铁龙标的雪白款)。

落在音乐上,就是德彪西Debussy,我并不喜欢同样是调色大师、同是一个时代法国人、互为好友的拉威尔Ravel。尽管我认为拉威尔作为作曲家来说完全不逊于德彪西,他对色彩的运用甚至更妙于德彪西,但是德彪西的音乐要远比拉威尔自由、随意。我喜欢把德彪西的音乐比作为自然演化,德彪西的多数音乐是游离于传统调性和无调性之间的音乐,这样的音乐在我看来才是真的"无调",而平时所说的无调性音乐只是不遵从传统调性的逻辑而已,十二音体系依然是遵从核心逻辑的,和传统调性一样是围绕各自的核心逻辑展开的可能性的推导,就像数学、物理等非历史性科学一样。而德彪西的音乐就像地学、古生物学、进化生物学等历史性自然科学一样,是无数个小结构的发展与编织。德彪西的很多管弦作品的编制其实是挺大的,但是听起来很少有大编制的感觉,因为他的作品结构多数是用小作品的手法。德彪西的总谱经常看起来十分复杂,但是最后呈现的效果却很文雅,也和这种小结构的编织关系很大。另一方面,德彪西经常运用不和谐和弦和刺耳的切分音(提高了不和谐和弦的地位也是德彪西的贡献之一),这也符合了自然演化。自然怎么可能只有让人感觉顺耳的和谐和弦,自然里肯定是什么都有。哪怕最后十年,德彪西的部分作品回归了传统调性,他依然在淡化其中的调性,比如《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的各种半音、各种外加音的和弦。同时,德彪西对不和谐和弦的应用不会像柏辽兹与斯特拉文斯基那样强调感性的表现(表现主义的"表现"),只是尽量纯粹的描述,营造出自由发展的感觉。所以巴托克说德彪西重新揭示了和弦的意义,布列兹说德彪西代表"自然流露"而勋伯格(十二音体系)代表"结构",直接把斯特拉文斯基拉离传统音乐的也是德彪西,德彪西带给西方音乐史的不仅是调性的扩展、不和谐和弦的运用,本质上是表达方式的革新。但是没有人能完全分离理性与感性,自然演化也不可能和德彪西的音乐真正地对应上,德彪西的音乐也总是有人味的,德彪西其实很懒、很多情、不喜欢被打扰、喜欢主动找热闹、既喜欢典雅、又喜欢奢华时尚,刚好因为德彪西经常写物或者纯粹地描述事情、渲染氛围,这样就更容易体现出"相由心生",所以擅长演绎德彪西的音乐家多半是懂得随意的法国人(懂得随意不是随意演奏,德彪西的谱子一般都有着复杂的标注,随意演绎就乱了),不过,也有少数像切利和慕尼黑爱乐那样仙气十足、不食人间烟火的演绎也是很棒的版本,但是毕竟只是少数,而且因为不够随性,所以这类演绎也get不到我的点。

和德彪西的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在动漫里,就是《化物语》。看似无规律,其实到处都是规律,无论是西尾的文字游戏还是shaft的作画(细看全是不加掩饰的小结构、规矩的线条),最后便得到了类似于德彪西音乐的效果,都是只要静静地感受着就够了,不必特别地去想些什么。

落在hifi器材上,音源中我喜欢文豪cd8s(水润、流动)、totaldac(现在自用的解码,声音厚润且流动,但是差点飘逸感)、elysa dac(也是自用货,声音比total更清澈飘逸,但信息量不如total)、aqua la voce s2(比total更轻盈飘逸,可惜素质全面较弱)等,耳机中偏爱 focal stellia(喜欢它更胜于大乌,但是切换对比hd800等还是能感觉到有点封闭式的混响感)、focal clear(喜欢它更胜于elear)、k701(梅花版)等。耳放就比较难说了,耳机与耳放的匹配是要最优先考虑的,只论音色的话,高文tha2,鲁迪rp8kvt,pathos aurium等,类似的音色都还算是我喜欢的。

飞傲m17播放器评测 当古典音乐邂逅发烧器材(2)

听感:

写在前面,我不会使用解析、密度等所谓的"素质"去描述听感,因为在我的观念里,这些都是听感的一部分,平常说的素质就是从听感中总结出来的,说白了还是听感,真正的素质应该是客观的因素(包括一些比较隐蔽的比如os经过数字滤波产生的杠铃),我们听到的只是各种因素综合的表现。所以我选择尽量地直接描述,同时附上资源。

(以下听感的基础是m11陡降滤波、低增益、单端口、飞傲音乐app以及fh7初始的均衡套)

总体来说,m11 fh7这个组合是有加料的,但是没有带来明显的色彩,而是保持了一定清澈感的同时比较温润,有些人可能会称之为白开水,但我觉得这么说并不恰当,这个组合是有自己的味道的,音色有些许雪白泛银光的感觉,还轻微带点甜味(和中频的质感有关,中频下段的形体稍有膨胀,有点圆润,听交响或者钢琴时比较明显,应该和m11、fh7两者都有关系,高增益下这个特点更突出),泛银光的色彩感和fh7的关系较大,因为当m11搭配aedle ods-1后,声音像是洒上些柔和的阳光,让人感到一丝香甜(aedle这塞子和focal曾经的便携头戴spirit classic的音色比较像,法国佬的不少器材都是这个风格)。

我可以理解一些人觉得m11或者fh7没调音(虽然我不认同这种观念),不少歌,比如mj那些混杂了很多元素的舞曲,还有枪花、涅槃等等,用这个组合听起来确实不来电(或者说有更合适的器材),这类歌曲不适合音色泛银光的器材,缺少激情,但是还有很多传统的曲目是很适合fh7 m11这个组合的,具体写在后面。

应该说无论是m11还是fh7定价在3k左右,我觉得都没啥可挑剔的,就看喜不喜欢这个调。

飞傲m17播放器评测 当古典音乐邂逅发烧器材(3)

一、听极限

这部分其实就是挑刺。

1.Munch的现场《幻想交响曲》第四乐章和Louis Fourestier的录音室版本

链接:/s/1-jEFnUNscUUinIWd5IBpLw

提取码:kwhr

Berlioz的音乐可以看作是对文学语言的音乐感性诠释,从头到尾都有着相应的文学表述,从头到尾都是感性的表现(表现主义的"表现"),布列兹说德彪西代表自然流露、勋伯格代表结构,我会说柏辽兹代表感性表现(不过感性和理性总是兼具的,又受时代制约,柏辽兹的音乐在感性之下也有保守的结构,他只是古典主义刚刚解放后的浪漫主义者,所以只谈作品,其实不及一些后辈作品更能"表现",如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

而Munch和巴黎管弦的这个现场更是感性的演绎,属于有争议的版本,《幻想交响曲》本身就很有张力,再来一次个性加工,就不太符合Berlioz的原意了。而Fourestier的版本算是"听过的都说好"的那类。

不过个性的演绎适合用来测试器材。其实Munch这个录音的质量并不太好(我手里的是altus的版本,Munch和巴黎管弦连续演出,这个录音我记得是第二天的演出,第一天我记得是rca?记不清了)。体现在听感上,手机 aedle ods-1听起来就是一盘散沙,不过好在顺滑舒畅,声场开扬(其实是隔音不好,腔体不如fh7设计的好),还是可以听下去的。

换成fh7会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提升(除了声场的开扬感,aedle那是腔体隔音不好造成的,换成大棉套就感觉闷了),能表现出一定的能量感,特别是定音鼓和铜管乐器会有比第一小提琴更靠前的错觉,而重新回放、抓住细节又能正确地知道乐器的位置,在这个乐章中定音鼓的地位非常重要,能还原出这种感觉是对的。

其实这种错觉还有说道,粗听有,细听无。声音的强度对我们听觉的定位还是很重要的,无论声波有多复杂、来源有多少,都要在两个耳朵里先转为听小骨的机械振动,再通过耳蜗转为动作电位,最后传至大脑皮质听觉区经过处理才被我们感知到。在这个过程中,强度更大的声音形成的神经冲动的功率也更大,因为生物的感受器就相当于换能器和放大器,在粗听的情况下我们肯定会优先注意能量更大的声源,所以听音经验很重要。

换到m11,声音的能量感会进一步增强,在fh7下,定音鼓已经有了冲劲,形体和定位也更清晰,用ods-1听也能感受到较为明确的定位。但是在m11 fh7下,中频下段的发声形体稍有膨胀,比较圆润(涉及到调,写在第二部分),同时因为素质的限制,信息量还是欠缺,特别是细微的空间信息,所以当大场面来临时(前提),听起来缺少自然的扩散感和层次感,有轻微的臃肿感,这种臃肿和乐团现场的糊还不是一回事,乐团现场的糊是能量无损的表现、是清晰的糊,雾中有物,而不是物化为雾。

2.Solti的现场《马勒第八交响曲》

链接:/s/1h_sxp0jZW5Zg-rXZunmKIw

提取码:vsni

这曲子就是难为耳机的,毕竟是"千人交响曲"。耳机系统应对百人编制还算可以,至少好的耳机系统还能让人觉得好听,但是扩到千人编制,就不够用了,会感觉声音有不同程度的后缩。尽管每个人的空间在实际上是不会缩小的,但是因为耳机完全响应不了千人编制应有的能量,所以每个位置分得的能量就会缩水,定位感自然就后缩(或者说糊了)。

如果用手机听,使用aedle ods-1时,乐器人声混乱,管风琴毫无存在感(这是重点),没法听。换到fh7,形体还原更好一些,定位会更有序一些,力度更明确。

再换上m11,声音进一步提高,已经可以做到大致的明确、有序,但是管风琴还是缺少存在感,中频中下段的发声形体还是有些膨胀,糊还是糊的,但听一听是没问题的,真心追求马八应有的震撼需要hiend。aedle ods-1作为一条实价在2k左右的进口圈铁耳塞,表现比fh7差的明显,而m11也比手机强不少,差距其实就是"大而不多、小而不少"这么一回事。就像开头写的,这曲子就是难为耳机的。

飞傲m17播放器评测 当古典音乐邂逅发烧器材(4)

二、听品味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有些声音表现不好不是因为没"调"好,只是因为信息量不足、音色还原不足。然而器的资质是不能苛求的,更何况资质只是器的起点,在有限的物料下,"调"的水平才能指明器的终点,路不只有一条。

3.Michel Beroff和Jean-phillppe的四手联弹《6首古代墓志铭》

链接:/s/13oXgejqF28OEgL3oITJBBQ

提取码:ec15

德彪西的作品对音色的要求很高。对于四手联弹来说,尽管是同一张琴、同一版谱子,两个钢琴家四手联弹也应该有属于钢琴家自己的音色,如果都放成一个效果,说明器材的水准还不够(。。。有例外,比如郎朗和艾森巴赫的四手联弹就很容易分辨两人的音色)。

Beroff更有光泽感,Jean-phillppe更像调色板,fh7要比ods-1更适合这组曲子,就像在总述中写的,雪白色泛着银光,在fh7下,录音和器材的音色相得益彰,比较符合德彪西追求的优雅的"高卢气质"。

但是fh7和m11搭配后,也可以体会到中频下段的声音形体稍显膨胀而圆润的特点,有点类似于天龙d7200,这个特点并不适合德彪西的钢琴曲,就像被拘束住了,德彪西的作品是很追求自由变幻的。m11 ods-1不会这样,手机 fh7也不会这样,这个特点我认为一方面是因为fh7和m11的调校,另一方面就在于m11比手机好、fh7比ods-1好,因为它们做得好,所以形体的信息表达得更充分,但是做的还不够,细节信息还是有欠缺,表现不好自然的扩散感,所以最后稍显膨胀。但我并不反对m11 fh7这个组合的声音平衡方式,甚至可以说比较喜欢,轻微的膨胀感主要还是素质限制。

4.马蒂农的《牧神午后前奏曲》

链接:/s/1aoBoZ58vNsmsS5p2Oy0dzg

提取码:1c8u

这曲子常见的好演绎是3类——温润如玉,如海廷克和rco的版本,不食人间烟火,如切利和慕尼黑爱乐的版本,再就是仙气和烟火气兼而有之,如马蒂农等法国音乐家(不包括布列兹这样的先锋派)的版本。《牧神午后前奏曲》作为德彪西的中前期作品,在织体上还是自由而松散的(德彪西中后期的织体逐渐地不再松散,但依然自由,越来越简练而抽象),海廷克同时缺少自由和松散,切利在松散上也要稍欠点,不过听起来都是好听的(其实我就是听海廷克的演绎才喜欢上德彪西的,但是真的迷上德彪西后就抛弃了海廷克的演绎)。

这种自由感和松散感其实也和乐团的水平有关,我听过的法国乐团包括录音中的马蒂农的法广,他们的音色比起rco要瘦硬一些,不过就是因为有不足所以才更有趣。

实际听感来说,fh7搭配m11并没有因为中频下段的轻微膨胀感影响到这首曲子,反而让这首曲子听起来更有趣,自由、舒畅。感受这个东西还是很奇妙的,多一点少一点都可能完全不一样,我想了一下,大概是因为原始的质感不同,德彪西再怎么追求"连绵不绝的呼吸感",钢琴还是钢琴,不可能像小提琴或者木管乐器那样让人感觉松柔,德彪西是利用踏板让钢琴听起来"连绵不绝",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钢琴的质感,而轻微的膨胀感影响了钢琴在中低频的质感进而影响到了德彪西原本已经设计好的效果。但对于以木管乐器和小提琴营造松柔效果的《牧神午后前奏曲》来说,轻微的膨胀感就不会是坏事。

上组曲子让我给fh7 m11这个组合初步定性的话,我认为这个组合适合回放讲究细腻优雅格调的曲子。如果用这首曲子再进一步定性的话,我认为这个组合适合演绎本质松柔的曲子。

5.两个版本的德彪西大提琴奏鸣曲——Fournier(模拟录音转制的cd)、Gendron

链接:/s/1c0JoXyQT6vORXANJXVeZDA

提取码:d5z3

听这首作品只要想象一个小丑在月光下表演就好了,因为这首曲子差点就叫"Pierrot fait fou avec la lune"(幸好没叫这名,不知道怎么翻译才有美感)。德彪西不强调情感的做法其实更适合体会情感。情感嘛,"剪不断、理还乱"。这首曲子是淡化调性的调性音乐,所以我挑了两个版本,Gendron和富尼埃。富尼埃更严谨(也有模拟录音掩盖音色的原因),而Gendron的演绎更像所谓的"印象派"(我是不喜欢把德彪西和拉威尔说成"印象派"的,更何况德彪西和拉威尔也不喜欢这个说法,他们的追求和起源于绘画的印象派并不一致)。这里不说演绎,只看器材对两种风格拿捏得怎么样。不存在理想的器材,总有倾向性。

简单来说fh7 m11更适合富尼埃的录音(不敢说演奏,老录音的局限性很明显),听Gendron的演奏并不太舒服。我认为这两个录音可以揭示这样一点,fh7 m11在表现质感相对硬朗的乐器演绎相对严谨、硬朗的风格时也是可以不错的(结合第一部分考虑,只要场面不是太大就行),再结合上面两组作品,我认为fh7 m11并不适合表现用质感相对硬朗的乐器演绎出的松柔风格(松柔不是柔和、不是轻松欢快)。

6.郑京和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

链接:/s/10UJPkNw4FPTQOe9_e_cnHg

提取码:niag

换一个风格。这个版本的乐队指挥是迪图瓦,郑京和演绎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很赞,所以我一直用这个版本的引子部分作为铃声。这个版本的录音最怕回放器材的音色偏于暗调。圣桑的作品大都是明确的炫技之作,像这首曲子的回旋曲部分就该炫起来,而郑京和的技巧虽然不可谓不精彩,但女性的细腻柔情更盖过了炫技,这本是郑京和的特点与优势,只是圣桑的很多作品有奢靡的倾向,这个时候如果器材的音色再偏暗调是很容易听腻的。

郑京和的演奏和aedle ods-1的音色更协调,芳香而甜美,也没有出现过度的暖色调,但是ods-1的基本素质不太行,不能展现出录音应有的水准。

所以还是m11和fh7的搭配更耐听一些,虽然少了些香甜感,但华丽、柔情都保留着,特别是音色更中性后避免了女性的细腻柔情盖过技巧的华丽,也就是说m11 fh7的细腻温润并不会影响华丽感。

7.两个版本的花之歌,分别是多明戈的和盖达的

链接:/s/1MG-uP4pzTQDQyPX-XORNvA

提取码:m6rw

换个男声。选自《卡门》第二幕,多明戈那版的乐队是Solti指挥的,乐队录音有点混。其实三大男高音中,我偏不喜欢多明戈,多明戈更热情,卡雷拉斯更纯净,可惜手里没有卡雷拉斯的《卡门》录音。我虽然认为卡拉斯和盖达那版的《卡门》唱得更好,但是录音太早,而且还是宣叙调版的(总感觉丢了部分"剧"的意义),很遗憾。

对于m11、fh7和ods-1来说,它们都不适合表现多明戈的那种热情或者说英雄气概,这个几件器材都有点显得纯情,(听完之后我的内心毫无波动),而对盖达的轻柔、高雅表现得更好,不够好的器材会被老录音的局限性掩盖住盖达的柔情,fh7和m11做的都还行,而ods-1会比fh7稍微热情一点、更有温度一点。

所以,我认为fh7和m11并不适合讲究热情、激情的作品。其实听一些流行、摇滚、灵歌之类的会更容易得到这个结论,以mj为例,这个组合回放带有一些忧郁色彩的Billie Jean要好过Beat It

8.朱里尼的现场《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

链接:/s/1iypVjEZfYVGUGSM3xX2wIQ

提取码:pydk

德彪西式的自然流露是身在高层的目之所及、心之所向,却也是最基础的层次,与生俱来,我们只有靠理性才能通向认识的终点,因此最后我选择用德奥的严肃音乐来收尾。德奥严肃音乐最需要的就是器材的还原有中正感。中正不只是器材还原的音色正,声底也要扎实、不能软脚(声底扎实并不妨碍中低频适度松柔,够用即可),层次清晰,但也要追求浑然一体,毕竟是关于结构的音乐,很多还是内省的作品。即使用这种风格的器材聆听莫扎特、门德尔松的作品,也不会感觉有问题。

fh7 m11的中频下段虽然稍有膨胀,大场面到来时会有点糊,但是底子是扎实的,并不软脚,而布鲁克纳的音乐又几乎都是内省式的作品,再加上fh7和m11这个组合的细腻优雅而均衡刚好契合了朱里尼的风格,所以听感还是可以的。作为6k左右的便携组合,我认为很难找到表现明显更好的。

飞傲m17播放器评测 当古典音乐邂逅发烧器材(5)

写在听感后:

其实刚听到fh7和m11的声音表现时,我是被吓了一跳的——不玩便携有点久,想不到6k左右的便携组合就能有这种水准。当然,不是说这个组合真的上天入地、无所不能,首先风格取向是明确的,聆听强调激情的音乐较难尽兴,而且还有马八这类超越耳机极限的作品存在,但是我也坚持认为,耳塞和大耳、箱子之间并没有可比性,尽管都是电声转换的环节,然而它们因为声波传播路径以及单元尺寸、工作原理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特点,然后引起不同的主观感受,一旦到了主观感受的层面,其实就像刺绣与浮雕一样,会有各的美感。至少,我在不听台机、单独使用时并不会发觉这个组合不够用,对于我常听的多数作品都可以较好的表现出来,可以说enough is enough。如果追求起分毫毕现的细节纹理、乐团各声部层层递进的流畅推进感、暗部的阴影感,实际上就是走入了hifi的无底洞,而在巨大的付出后得到的回报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鸡肋。所以我想,fh7 m11这个组合在多数场合下都已足够,手机直推fh7就表现得不错。

再说一些声音之外的环节。

m11的操作体验算得上手机的水准,比较流畅,毕竟有配置保障,但是还不够——如果想完全代替手机娱乐功能的话,若以手机的标准要求,问题还是有的。

说两点。

  1. 有时触屏不灵敏。不知道是不是贴膜的问题,我平时触摸手机屏的力度是比较轻的,在m11上有时以触摸手机的力度按没有反应。
  2. 网络连接有时不太稳定。

不过这两个并不算多数情况,但如果要玩一些需要频繁操作的游戏时就不太行了,而玩fgo这类游戏也不能说好,主要是从内存读取资源比较慢(体现在动画加载有明显卡顿,两千内的安卓手机也大部分是这样)。

因此,m11最核心的用途就是作为流媒体音乐播放器、hifi播放器,。

作为流媒体播放器的使用就不多说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但这里我推荐一下qobuz,音质好,有很多稀有的资源,不过有些资源如果不持法国的卡是下不了的,华语歌曲的资源也不够多,毕竟是法国佬。。。流媒体播放和本地播放的音质虽然不是没差别(看隔离做的怎么样,noise是无处不在的),但是也不会有多大,另外软件会影响声音,这个要注意, tidal和qobuz听起来都不同。

写在最后: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乐,形而下者谓之音。我们走向形而下是为了追求形而上,即使明知形而上的理想性,也会不断地发展形而下,这就是发烧。选器材、组系统先要知己,而玩器材不同,既然是玩,只要是有理的玩法便都该试试。也不要说听音乐只听对位、和弦和声、配器、织体、旋律、调式等等便够了,其实作曲家也一直在追求着音响效果,乐器和乐团一直在变革,所以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追求更好的器材也是有必要的。

在这一周的时间,我也没把m11玩全,写下来的内容更只是实际体验的一部分。听感环节也是找时间统一写的,没有太考究选曲,而是想到哪里便听哪里。关于不同器材的听感差别,有人会认为是没做好或者说素质差距,有人会认为是存在风格差异,总之,对器材的理解是很难统一的。毕竟回放既是还原的过程,也是可以听到的现实结果,而这个现实结果还以引起主观感受为目的,谁又能说清楚呢。

(完)

本文作者:百度国砖吧烧友“Spinosaurus99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