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72年篮球赢美国队(苏联篮球队绝杀慕尼黑)

体育运动无关政治,体育运动高于政治

如果你能理解马拉多纳对于阿根廷的重要性,那就一样能够理解50年前慕尼黑赛场上苏联队反超美国队的现实意义。一支传奇的队伍,一个传奇的教练,一段充满争议的时代背景,一场勾连政治,又高于政治的体育竞赛,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种族差异,意识形态差异等等,都看似遥远,又无限贴近。

苏联72年篮球赢美国队(苏联篮球队绝杀慕尼黑)(1)

问:一部体育运动电影应该有什么?

答:有人,有运动,有比赛。

问:一部合格的体育运动电影应该有什么?

答:有人,有运动,有激情和挫折,有丰富的过程展开,有团队的融合与冲突,有紧张的交锋与内心的斗争,还有比赛。

问:一部精彩的,堪称佳作的运动体育电影应该有什么?

答:看看《绝杀慕尼黑》,一切就都明白了。

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讲述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中,前苏联篮球队在最后3秒反戈一击,最终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的传奇故事。

今时今日再看看,觉得更有意思。

苏联72年篮球赢美国队(苏联篮球队绝杀慕尼黑)(2)

稍有历史常识的朋友都知道,美苏这对宿敌可谓人类文明史上最具杀伤力的双生子。一个讲民主自由,一个讲解放奋斗,从二战前的暗斗进阶为冷战时期的明争,科学技术的进步,核威慑的加持,让他们的相互制衡影响着全人类的命运。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一场全球瞩目的体育赛事自然就成为政治斗争的延伸,意识形态的对抗。赛场上的你争我夺,掩盖不了赛场下的高层博弈,而对于球员和教练来说,拼尽全力赛场夺冠,是个人,团队,甚至关乎国家的骄傲与光荣。

时至今日,都是如此。

苏联72年篮球赢美国队(苏联篮球队绝杀慕尼黑)(3)

本片所发生的年代,正是美苏冷战如火如荼的岁月。虽然没有《惊爆十三天》那样的剑拔弩张,但是两个庞大帝国的交锋从赛场上传递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前任教练被誉为苏联篮球之父,可由于身份问题(犹太人)被临时替换;信任教练老成持重,却采用美国式的训练方法引起上层的侧目;队员来自立陶宛等苏联各个区域,民族问题显而易见;待遇差福利低训练强度高,队员或多或少都心有不满。

除了教练,还有“政委”督阵,队医充当密探,随时监控队员,新技术,新方式,乃至于新的医疗辅助等都逊色于对方,苏联时期种种社会顽疾信手拈来。

苏联72年篮球赢美国队(苏联篮球队绝杀慕尼黑)(4)

进出机场一段借运动员和教练之口可劲调侃制度之僵化,都不用你美国人骂街,我们自己人骂街都舌灿莲花,喷得红色帝国跟花洒一样。这种黑色幽默和通篇自黑的方式,美国人都自愧不如。

影片以全景式的拍摄手段,把这支队伍的组建,发展,完善和最终参赛事无巨细铺展开来,真正做到了要细节有细节,要人物有人物,要气势有气势,要思考有思考。

大到国际形势,顶层交锋,小到队员婚礼,种族文化,影片没有放过任何一点值得大家思考和关注的内容,在保证了影片可看性的同时,又在各类社会问题探讨和文化意识思辨当中做到完美的平衡。

捡得了芝麻,又丢不了西瓜。

苏联72年篮球赢美国队(苏联篮球队绝杀慕尼黑)(5)

老话说,你的对手,决定了你的价值。

本片中没有刻意贬低美国队的势力,甚至用一段街头篮球来突显苏联篮球队技术和观念方面的滞后。更有队医的操作,医疗技术的差距等等方面表现。

尊重对手,认真备战,苏联篮球队才能最终赢得比赛。客观呈现,不抹黑对方,才让《绝杀慕尼黑》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影片后半段决赛部分,真的拍出了气势,拍出了风格,拍出了水平。半个小时的运动赛场呈现,是剧组长达一个月的精心准备。上场前的气势之争,开球后的闪电突袭,教练的临阵换将,紧凑而有力,丝毫没有半秒钟懈怠。

这一段即便是不懂篮球的观众也会看得津津有味,宛若教科书一样的赛场表现尽情诠释出赛场魅力的同时,又把官方态度,幕后操控等一点点传递给观众。从各个层面加深了大家对本场比赛的印象,进而全面塑造出一批有血有肉的角色形象。

这里包括美国队总教练。不吹不黑。

苏联72年篮球赢美国队(苏联篮球队绝杀慕尼黑)(6)

影片最后3秒,也是真实比赛的最后3秒,堪称体育赛事史上的巅峰一幕。正所谓现实比电影更神奇,正是如此。

裁判官追求的竞赛公正,运动员对职业和国家的忠诚,绝对称得上锦上添花,感人至深。历史的必然和偶然性碰在一起,绝了。

那一幕,苏联队的胜利,是运动的胜利,其价值意义远大于幕后大佬的政治博弈和意识形态之争。球员冲在一线的拼搏,才是真正超越时间,打破铁幕,被历史所镌刻的。

苏联72年篮球赢美国队(苏联篮球队绝杀慕尼黑)(7)

半个世纪过去了,苏联红旗撤下,全世界似乎只留下一种声音代表了“政治正确”。他们不仅可以操控战争,左右全球各个区域的疆界划定,更能凭借强大的媒体力量和价值观输出,让他们成为这个星球上唯一的正义化身,和平使者。

诚然,苏联的倒幕是自己一手好牌下稀烂的咎由自取,可曾经那个各类指标与美国分庭抗礼的红色版图绝不是一无是处。在各种腐败滋生,发展失衡的背后,苏联能够让所有劳动者感受自己的力量,凭借抗争与奋斗,把精英阶级,贵族阶级,帝国主义斩落马下,那份属于普通劳苦大众的骄傲,本身就是力量,就足以让帝国主义瑟瑟发抖。

苏联倒下30年后,他们仍旧犁庭扫穴,红色铁幕不再,好莱坞电影里的大反派仍旧是苏联军官。他们如此愤恨的一群人,如果真像他们所言那样不堪,那他们当年为什么还天天提防,日日恐慌,生怕红色思潮蔓延至全世界?

因为那个红色的理想,切切实实危机到他们最核心利益。

苏联72年篮球赢美国队(苏联篮球队绝杀慕尼黑)(8)

苏联死了,但曾经那个能够与西方国家一决雌雄的红色版图,让所有被迫996,甚至007的劳动者想到自己才是价值的创作者,更曾经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

正如《绝杀慕尼黑》中教练所言,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不败的胜利者。运动赛场上的拼搏意义是人类不断超越自己的表现,其价值已经超越了政治本身。

体育运动与政治无关,体育运动应该高于政治纷争。

苏联72年篮球赢美国队(苏联篮球队绝杀慕尼黑)(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