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炎没有想到武则天想当女皇吗(武则天扶持裴炎当宰相)

如今网上有不少人都非常极端,对于自己认同的观点就捧上天,对于自己不认同的观点就破口大骂。所以这类人有个很形象的称呼叫“二极管”,意为他们只会从单个方向看待问题,非黑即白,不懂辩证思维。事实上,人性很复杂,好人未必不会做坏事,坏人也未必不会做好事。今天夜读史书就借人性这个话题来与大家聊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唐朝宰相裴炎。

裴炎没有想到武则天想当女皇吗(武则天扶持裴炎当宰相)(1)

裴炎出身于名门望族“河东裴氏”,年轻时就读于唐朝高干子弟学校“弘文馆”,步入仕途后历任御史、起居舍人等职务。

当时唐高宗身体欠佳,日常朝政事务都是由皇后武则天打理。经过长时间掌权,武则天的野心越来越大,她不仅要在唐高宗在世时手握大权,还要在唐高宗去世后进一步一手遮天。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必须要扫清自己前进路上的所有“绊脚石”,而当时她最大的“绊脚石”就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当朝太子李贤。

李贤人如其名,为人贤能且有魄力。在当太子期间三次监国,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肯定。因此要搞倒这样一位颇负名望的太子,光靠武则天一己之力肯定是不够的。而当时几位宰相也都是站在太子这边,所以武则天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宰相集团中安插自己人。

裴炎没有想到武则天想当女皇吗(武则天扶持裴炎当宰相)(2)

说来也巧,有两位宰相都在同一年病逝,于是武则天就破格提拔薛元超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裴炎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如此一来,武则天在宰相集团中便有两位自己的心腹。

得到武后的破格提拔,裴炎自然感恩戴德。在随后搞出的太子谋反案中,裴炎为武则天鞍前马后,硬是将李贤从太子之位上给拉了下来。武则天对裴炎的表现非常满意,于是在太子倒台后不久便升任裴炎为侍中。

在此后几年时间里,裴炎继续为武则天扮演“打手”角色,帮她铲除绊脚石。其中最大的一次行动当属发生在嗣圣元年(684年)正月的废帝事件。

裴炎没有想到武则天想当女皇吗(武则天扶持裴炎当宰相)(3)

嗣圣元年(684年)正月,登上皇帝宝座还不到两个月的唐中宗李显(武则天第三子)打算提拔自己的老丈人韦玄贞为侍中,可韦玄贞之前的职务仅为正九品下的普州参军,这一下子要提拔为三品宰相,跨度实在有些夸张。此时已是中书令的裴炎当即拒绝了这一任命。然而他万万没想到,恼羞成怒的唐中宗竟然对裴炎咆哮道:“我就算把整个天下都让给韦玄贞都没什么,何况区区一个侍中。”听完这句没头没脑的气话,裴炎转身就跑去晋见已成为太后的武则天,并将皇帝的话告诉了武则天。结果,即皇帝位仅55天的唐中宗李显被废为庐陵王。武则天的第四子、豫王李旦被拥立为帝,是为唐睿宗。

至此,武则天和裴炎紧密联手,合作得非常愉快。然而裴炎接下来的变化就让武则天感到始料未及了。

裴炎没有想到武则天想当女皇吗(武则天扶持裴炎当宰相)(4)

684年九月初六,武则天宣布改元光宅,将东都洛阳改为神都,朝廷各级机构和官职名称也大幅改动,如中书省改为凤阁,中书令改为内史……在完成一系列改弦易辙后,武则天又打算追封武家祖先,建立“武氏七庙”。按照礼法规制,只有天子才有资格建“七庙”,武则天此举显然有特殊的政治含义。

裴炎此前深受武则天栽培,短短几年时间从一个四品官晋升为大唐帝国的首相。然而在他心中有一条底线不可被逾越,那就是唐朝的江山必须姓李而不能姓武。因此在随后的朝会上,向来对武则天言听计从的裴炎却当众说道:“太后母临天下,当示至公,不可私于所亲……独不见吕氏之败乎?”裴炎这番话将武则天和当年祸乱西汉王朝的吕后相提并论,言辞可以说是相当激烈了。

裴炎没有想到武则天想当女皇吗(武则天扶持裴炎当宰相)(5)

在裴炎的强烈反对下,武则天最终作出让步,将“武氏七庙”缩为“五庙”。然而此事也代表着武则天与裴炎的正式决裂。

同年,唐朝名将李勣之孙李敬业以勤王救国,支持唐中宗李显复位为名号在扬州起兵。裴炎趁机进言道:“皇帝已经成年,却始终未能亲政,才让小人有了造反的借口。如果把朝政还给皇帝,叛军不用征讨便会自行瓦解。”武则天本来就已对裴炎极为不满,于是便以裴炎私通叛军为名,将他逮捕下狱。

裴炎入狱后,凤阁侍郎胡元范、纳言刘齐贤冒死上疏为裴炎辩护,可武则天却坚称裴炎谋反。在审讯过程中,有人劝裴炎向武则天服软,可裴炎拒绝妥协,并表示:“宰相入狱,再无生理!”

裴炎没有想到武则天想当女皇吗(武则天扶持裴炎当宰相)(6)

光宅元年(684年)十月,裴炎被斩于洛阳都亭。值得一提的是,当武则天派人去抄没裴炎家产时却发现,位居首相的裴炎家中却并无余资。

裴炎可以说是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攀附武则天,并多次帮助武则天铲除政敌,其中不仅有大唐的储君,甚至还有大唐的天子。然而当武则天暴露出颠覆李唐的野心时,在旁人眼中与武则天狼狈为奸的裴炎却不顾生死,以螳臂挡车的举动来阻挠武则天,并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一位人物,你认为他是忠还是奸呢?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