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中的宋仁宗真实历史(清平乐太后与宋仁宗)

我是紫依,喜欢我的文字,请点击关注

正午阳光出品的《清平乐》,终于在4月7日定档上映了,芒果台和腾讯视频同步播出。

作为正午阳光的忠实粉丝,它出品的剧,《伪装者》、《琅琊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都挺好》,我一部不落下,无论什么题材。而它也从来没让人失望过。

清平乐中的宋仁宗真实历史(清平乐太后与宋仁宗)(1)

良好口碑让我对这部由王凯和江疏影主演的戏,充满期待。

《清平乐》原名孤城闭,何为孤城,皇帝本人就身处一座孤城。“人子、人夫、入父与人君”,道尽男人一生所经历的角色变换。

该剧开播一周,目前豆瓣评分8.1,位居“一周华语口碑剧集榜”NO. 4。

清平乐中的宋仁宗真实历史(清平乐太后与宋仁宗)(2)

而男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角色母亲,在剧中是由吴越饰演的刘太后。她牢牢地捕获我的心,堪称“年度最佳母亲”和“年度最佳太后”。

清平乐中的宋仁宗真实历史(清平乐太后与宋仁宗)(3)

她有能力,有手腕,洞悉人心。

她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先皇,更对得起宋仁宗。可他们母子二人之间的心结,却一直到她临死前那一阵,才最终得解。

太后与宋仁宗的这段母子情,复杂而又曲折。因为它是帝王家里的养母与养子的关系。既关系到江山社稷,又关乎寻常的母子情,还关乎养育之情。

生和养都是恩,两种孝在宋仁宗身上终究无法两全,而这也成为宋仁宗这辈子的痛。

说到底,他对生母不过是一个愧字;

可他对养母,却更多是一个怕字。

刘太后殚精绝虑,毫不藏私,既心怀对他生母的嫉妒,又饱含对他的不放心。她终究是做不到好好相处。

她始终像个母亲一样,将宋仁宗当作孩子,舍不得放手,又不愿意放手。既笃定他怨恨自己,又责怪他不念自己的养育之恩。

既把自己当母亲,从严要求;又把自己当太后,端正危坐。

他们二人,终究是渐行渐远。

今天我们就沿着宋仁宗的成长轨迹,一步步抽丝剥茧,分析刘太后与宋仁宗这段母子情,是如何渐行渐远,而又在最后完成世纪大和解的。

母爱不单单是严厉和端正,更可以是依靠和示弱

在宋仁宗知道自己不是刘太后亲生儿子之前,他对这个母亲也十分畏惧。因为她极少夸奖,经常训人。

皇帝在回忆当年水榭的相关画面时,他记得自己当时被父皇要求做了一首诗。父皇夸不错,可是大娘娘(太后)却说“勉强押在韵上”。

宋仁宗在寺庙听闻太后病了,他马上起身从寺庙里赶回宫中。不先沐浴更衣,而是擦把脸就直奔太后寝宫。他是关心太后身体的。

太后也很重视,本是病恹恹躺着。听到皇帝要来,赶紧叫人挽发髻,梳妆打扮。

哪怕是母子,太后也十分注重自己的仪态,绝不让儿子见到自己有一丝疲态。就连喘疾发作,咳嗽到无法起身,看到皇帝未经通报就进来了。她也要遮脸说,你出去,我尚未梳洗。

明明很想见儿子,偏偏讲了没几句,她就开始批判他这次事情做的不够妥帖,让他反省有没有哪里失德。

刘太后这种打压式的教育方式,让宋仁宗一直活在她的阴影下。在畏惧和害怕中,不敢与她亲近。

直到刘太后生命弥留之际,她还是没有示弱。她以为,在儿子面前,自己就该是座山,值得依靠,永远屹立不倒,不能垮掉。

虽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可是人终究也有老的时候啊。刘太后只不过是想多替自己的儿子把把关,再为他遮风挡雨一阵罢了。

女人本该柔情似水,母亲本该和风细雨,慈爱关怀。可是她没有这样的机会。

身为皇后的时候,皇上常年病着,朝纲混乱,各方势力涌动。要不是她镇着,哪里来的和平。

身为太后的时候,皇帝年幼,局势动荡,大家蠢蠢欲动。要不是她垂帘,哪来的安宁。

刘太后过分的从容淡定,运筹帷幄,反而生生地将母子之间拉开距离。

宋仁宗孝顺有余,忌惮为主。

身为母亲,前半生一往无前,为儿子遮风挡雨;后半生本可以停下脚步,依靠儿子颐养天年。或者至少可以稍微喘口气,偶尔示弱,不要总是绷着。

然而刘太后都没有。她坚持着,始终与儿子保持一定的距离。

爱是年幼时控制,年长时放手

龙应台的《目送》中有一段: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因为政见不同,她把持朝政十年不放手。从宋仁宗13岁垂帘听政,到她去世,皇帝23岁方才亲政。

清平乐中的宋仁宗真实历史(清平乐太后与宋仁宗)(4)

如果说一开始确实是形势所逼,刘太后不得不出山;那之后,在宋仁宗羽翼渐丰、渐露锋芒,她应该趁着众臣上奏,请皇帝亲政之时,顺势而为。

拿的起放不下,这是对她来说最好的写照。

说到底,就是母亲的控制欲作祟。

她把持朝政,控制宋仁宗的一言一行,已经习惯了。突然间让她放手,突然间看到孩子长大、要甩开她的手时,她不愿意了,甚至不甘心。

有个片段,连续两个多月大旱,宋仁宗每日只吃一餐饭,到寺庙祈福求雨。

在朝堂上,太后说,自己只不过稍微松懈一点,没有事事过问。天就大旱,这是天戒。于是她自责失德。

而王相赶紧说,不,应该是我们辅佐不力。

结果宋仁宗打断,直接说,怎么是你们的过错呢?我们现在一切遵循祖制,辅臣给力,我自认对太后也孝敬,那怎么还有天戒。

他主动拦责,因为他才是皇帝,太后不过是垂帘听政而已。

于是,他问,有哪位大臣愿意和我携手共同找出问题所在。

清平乐中的宋仁宗真实历史(清平乐太后与宋仁宗)(5)

这是一种试探。看看臣子的心意。

结果朝堂上一片赞同,大臣们纷纷表态愿意支持皇帝。

这是皇帝第一次险胜。太后看到眼前的局面,很无奈地说“如此甚好!”

我明白身为母亲的这种无奈。她知道自己病了,儿子长大了。可她看到长大的儿子有担当,能扛事,主动从帝位走到大臣中间时,心里居然有点不是滋味。

那种不被需要的感觉,错以为自己没用了的感觉,多么糟糕!

而她第一次决定放手,居然是在宋仁宗的生母生命垂危,元旦百国来拜之际。

清平乐中的宋仁宗真实历史(清平乐太后与宋仁宗)(6)

她用这次对儿子而言千载难逢的机会,逼迫他做出抉择。在重大外交场合单独亮相,而没有太后在身旁,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是要江山社稷,朝局稳固,独挡一面;还是听从本心,母慈子孝,成全心意。

孰轻孰重,这都是宋仁宗自己的选择,取舍之间,都会成为他一辈子的伤。

宋仁宗无法原谅刘太后。自此,他再也没有私底下去面见太后,没和她在朝堂之外再讲过话。

刘太后,既怕他们母子相认,又不想他们相认。所以她用这个方法,逼迫儿子做决定,自以为控制住了局面。

那份对他生母的嫉妒,促使她做出这个举动,但却深深伤了母子情分。

母亲对儿子自以为是的控制,逼迫他顺应自己的想法做事,其实是一种伤害。

因为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但他迫于无奈也好,迫于权威也好,迫于威逼利诱也好。他最终只会把这种无力感,所产生的怨恨转嫁给母亲。

母子的嫌隙就是这么产生的。

你不说,我不懂,误会越来越深
  • 为儿子挑一个真心爱他之人

太后帮皇帝选的那个皇后,不得不说,单纯蠢笨。她无奈,没有哪个帝王的皇后是可以自己做得了主的。因为这事,儿子怪她这个母亲。

但实际上,她还是真心想帮儿子培养,并且选到一位真心爱他,关心他的妻子。皇后不是谁都可以做的,但至少可以给他一个爱人。

皇帝的乳母之女禾儿,对六哥儿(宋仁宗)颇为上心,但年幼的她不懂,不明白这就是爱情。

她的高明之处在于,察觉到禾儿的那份情谊后,从不挑破,只是不断地试探、考察和培养。

在生母去世那晚,他独自一人呆在水榭。禾儿着急想去安慰。

太后不管不顾,只是一直问她:你想好了吗?是陪他一时,还是一辈子。

清平乐中的宋仁宗真实历史(清平乐太后与宋仁宗)(7)

这样脆弱的时刻,谁能够陪着他,谁最有机会走进他的心。

她明白禾儿母亲的心意,断不希望禾儿与她一样,做一名深陷其中的深宫女子。

禾儿当下回答不出来,因为她还没认清自己的清楚,无法下决断。

而后,太后像没有听到一样,自顾自地告诉禾儿两件事:

  1. 为什么皇帝心伤,却坚持要待在水榭那边?
  2. 皇帝最在意的生母,现在怎么样,太后怎么做?

这些,是皇帝在意的点,也是他心伤的原因。只有知道了这些,才更能安慰到点上。在太后的不动声色之间,禾儿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她要陪六哥儿一辈子,不后悔。

太后做的这些,皇帝永远不会知道。他只知道禾儿在自己心伤的时候,义无反顾跑来安慰他。

“你永远是我的亲人”,他对禾儿说

  • 始终善待皇帝生母

她养了皇帝二十几年,为了帮他撑起一片天,她鞠躬尽瘁。可是这一切,都敌不过生母在他心中的分量。她既不希望皇帝去认亲,也知道他不可以去认亲,否则朝纲会乱。

她并没有抢。当初,时局不稳,李顺容生下六哥儿之后,就立马被先皇安排,送去作为她的儿子。

太后与宋仁宗不过是相互依靠、相互成全的关系罢了。如果没有这个儿子,她当不了太后;如果没有太后,他当不了皇帝。所谓“狸猫换太子”的闹剧,不过是他们母子二人必须的共生关系催生的产物罢了。

她并没有下狠手。先皇去世后,李顺容被送去守皇陵,身边的伺候的人从来不缺,太医更是经常到位,日常饮食从未有过亏待。

生母李顺容病危,她提出,进位份。而且即刻落实,交由吕夷简和晏殊修改润色,自己再加几笔。最后连夜赶制,送去给她。告慰她在天之灵。

如果非说她曾经有过意气用事,那就是在李顺容的殡葬之事上。

她一直嫉妒皇帝因为生母的存在,而跟自己生了嫌隙,竟无法理解明白自己这么多年的养育之情。所以,她要求“凿桓而出”,也就是说,不能从西华门出,而是从墙壁上凿一个洞,抬出去。

如果真让李顺容“凿桓而出”,恐怕新皇登基之后,刘太后和我的后代,都要被人挖坟掘出,不得安宁!这是吕夷简对当下形势的判断

事实证明,还好有“社稷之臣”积极谏言,终于劝回刘太后。

此举相当明智。

宋仁宗对生母有愧,但若是刘太后草草安葬,就会将这么愧疚变成怨恨,母子更加反目成仇。

结语:母子的世纪大和解,为何来得那样迟

太后喘疾发作,已经药石无医,宋仁宗的做法,堪当仁厚二字。

  • 1.允许太后着衮服(天子服)去祭祀

大娘娘操劳一辈子,为父皇撑起这片江山。这么多年,她都不曾逾矩。如今这样,不过是想在临死前,让自己着天子服去祭祀,告慰先皇自己的功绩而已。

所以,他和晏殊做一场戏,将衮服修改一下,变通地让太后完成心愿。

  • 2.大赦天下,尤其是那些曾经反对太后垂帘听政的忠臣

这些忠臣,不过是当年直言劝谰。如果大赦他们,能为您积德,让您好起来呢?

这一招,算是萝卜加大棒。一来告诉天下,现在是我说了算了;二来也告诉百姓,我对太后的孝心。

  • 3.撤去下人,亲自照料,和风细雨地告诉她,我只希望你能够好起来

太后自知大限将至,看到宋仁宗,迫不及待地将内心所有的怨恨都说出来。哪知,宽厚的他,早已经不再计较了。

他是真心希望太后能够好起来。这一刻,再坚硬的心都会被融化。尤其是,他亲口跟她说,你想穿衮服去祭祀,那就去吧。

太后泪奔,这是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儿子面前痛哭流涕。

清平乐中的宋仁宗真实历史(清平乐太后与宋仁宗)(8)

这个世纪大和解来得那样迟,母子二人已无多少相聚时光了。

太后去世,宋仁宗独自一人到朝堂上。

从政十年,他每次遇到问题,习惯性地往右边望去,问“大娘娘以为如何?”、“大娘娘怎么看?”。

那里曾经有他的母亲坐阵,总会用坚定的语气,告诉他答案。

清平乐中的宋仁宗真实历史(清平乐太后与宋仁宗)(9)

而今,再也没有了。

这何尝不是一种怅然若失。

看到这一幕,我泪流满面。

母子之间,正如龙应台所言,不过是渐行渐远。母亲不断在目送着儿子,逐渐消失在自己的视线中。

可是很多人做不到真正的放手,总希望那个曾经的孩子,可以始终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

于是就有冲突:一个想控制,一个想挣脱。

可等到母亲真的不在了,儿子才会意识到:曾经的那份控制,是一份浓烈的爱,亦是一份坚实的依靠。

最后,劝君好好珍惜眼前的这份亲情。

莫要因为一时之气,而盲目排斥。

千万不要“子欲养而亲不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