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赵三栋简介(在秦腔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

秦腔赵三栋简介(在秦腔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1)

冯先生把咱易俗社当自己家

演员的头饰用久了,落了灰

掉了珍珠,倒了羽毛

唯有冯先生会不声不息

找来毛刷一件一件清理、修理

然后整整齐齐摆放在戏箱里

这是很多人看不到

或者看到了也不在乎的事

冯先生就做到了

冯先生每天起得最早

到宿舍里挨个叫我们起床练功

我们那时年龄小贪睡

先生像对自己的娃一样

趴在我们耳边,一遍遍督促

我们这些离家在外的孩子

感到特别温暖

冬天天冷

先生会到宿舍逐个检查我们的被褥

发现被褥太薄

就马上吩咐事务换厚的

秦腔赵三栋简介(在秦腔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2)

张咏华《木兰从军》花木兰

冯先生几乎每天到练功房看我们练功

所以谁也不敢偷懒

先生还在自己房门后栓一个绳环

让学员到他那儿吊腿,逐个辅导

先生抓得紧

让我们练就了真功夫

因此,我们这班学生的业务都很强

看见学员鞋烂了

冬天学员裤子单

先生自己花钱给学员买鞋买线裤

秦腔赵三栋简介(在秦腔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3)

孙莉群《乾元山》石矶娘娘

每晚演出

后台如果见不到冯先生

我们就有些慌张

冯先生总是端一个白瓷茶壶

站在二帘子后头

上场前递到演员嘴边给润润嗓子

给我们这些年轻演员壮壮胆

……

易俗社老人

张咏华、惠焜华、薛庆华

口中念念不忘的这位冯先生

究竟是谁呢

是冯杰三

秦腔剧作家

戏曲服装设计师

戏曲教育家

秦腔赵三栋简介(在秦腔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4)

冯杰三

戏剧评论家雒社扬说

冯杰三先生1901年出生于

陕西长安义井乡一户贫苦农民家庭

早年毕业于陕西省第一师范学校

因酷爱秦腔艺术

萌发编剧之念

自感功力不逮,发愤苦读

积十年之功,奠定了深厚文史功底

上世纪三十年代

经同乡、易俗社文牍主任谢迈迁

举荐为该社编剧

1940年,创作《投笔从戎》一剧

经易俗社公演后

轰动古城西安

遂一发而不可收拾

连续编写《木兰从军》《豪曹剑》

《新和氏璧》《林冲》《陆文龙》

《岳云》《草莽英雄》《范睢相秦》

《乾元山》等剧

借古喻今,为抗战发出呐喊

为民族谱写新声

激励广大观众同仇敌忾,共御日寇

秦腔赵三栋简介(在秦腔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5)

冯杰三剧作手稿

秦腔赵三栋简介(在秦腔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6)

秦腔赵三栋简介(在秦腔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7)

解放后,先生入职西安易俗社

与演职人员朝夕相处,共商剧事

又接连创作、改编、整理、移植了

《金玉奴》《串龙珠》《法门寺》

等剧目

冯杰三先生多才多艺

对中国古典美术造诣尤深

并将中国画浓淡、留白等处理方法

用于剧装设计

从用料、着色等方面

对易俗社剧装的头盔、服饰、发式

进行了全面改进

这一举措令苏、沪、杭的剧装厂

刮目相看

冯先生设计的新式样

他们留作范本,广泛推广

惠及越剧等全国多个剧种

也载入了多部戏曲史志著作

秦腔赵三栋简介(在秦腔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8)

冯杰三

解放后

先生长期担任西安易俗社训育部主任

为该社培养了一期又一期优秀学员

1949年,先生首倡招收女学员

打破了易俗社招男不招女的惯例

在教学管理中

从学员招录、课程设计、教员聘请

到学员起居训练

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他因材施教

根据各个学员的自身条件

分配角色,人尽其才

他爱学员胜于爱子女

关心每位学员的思想进步、事业发展

冷暖休戚乃至恋爱婚姻

秦腔赵三栋简介(在秦腔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9)

冯杰三与同事

前排左三刘毓中

后排左一任慧中、左二宋尚华

这样一位把全部心血

贡献于西安易俗社

贡献于秦腔艺术事业的老人

却在1966年初孑然回乡

不得不离开了戏剧界

1973年病逝的消息传来

戏剧界同仁、西安易俗社学员

无不扼腕长叹

振兴秦腔,需要像冯先生这样

写下众多接地气、唱得响、传得开

留得住的看家戏的优秀剧作家

需要像冯先生这样深谙

中国传统美学精髓的戏曲服装设计家

需要像冯先生这样以社为家

爱徒胜子的艺术教育家

秦腔赵三栋简介(在秦腔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10)

冯杰三与学员

前排左一张宁中、前排左三闵景华

后排左起薛庆华、张咏华、刘果易

易俗社国家一级美术师陶隆说

认识冯杰三先生是我很年轻的时候

那时我跟随父亲陶渠先生

学习绘制布景

工作中常受教于冯先生

先生是易俗社中我最敬重的前辈之一

他是易俗社的老编剧

创作和改编了许多优秀剧目

他编写的《貂蝉》成为易俗社的

保留剧目、看家戏

冯先生也是一位著名的

戏剧服装设计师

他对传统戏剧服装很有研究

有很深的古代美学功底

对戏剧服装的式样、色彩、花纹图案等

改良颇有见地

我在易俗社时常看到冯先生现场为演员

搭配服饰改良衣帽

看到丫鬟围裙色彩单调

他就拿块彩帕挽在演员裙腰上

看见旦角头饰不鲜亮

他会调整花饰在合适位置

立马让人耳目一新

他会用焦月色绸缎

将原蒋干巾吊于脑后的两只帽翅

反方向改吊于前,翘于两耳之上

彰显腐儒形象

他还会将纱帽黑纱改为黑绒

插一对小型帽翅,雅致而秀气

秦腔赵三栋简介(在秦腔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11)

冯杰三先生设计的戏曲服装

秦腔赵三栋简介(在秦腔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12)

陕西三大秦班进京并巡演13省后

省上给易俗社等三大秦班

各奖励八万元置办戏装

责成冯先生负责这项工作

由蔡鹤汀、蔡鹤洲和我父亲

按冯先生的要求绘图

当时我作为参加工作不久的小青年

也有幸参加了这一工作

冯先生在北京、上海、苏州

监制戏装近一年

这之前,冯先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查找资料,构思方案

与画师、舞美师商议和设计图样

经过大家同心协力,默契配合

最后完成戏装设计图样60余幅

这批戏装制作出来后

大大改善了易俗社的演出条件

丰富了秦腔舞台

也使易俗社名声大振

之后,西北许多剧团前来学习

竞相效仿

戏装在上海、苏州等地制作期间

也通过戏装厂和戏装工艺师之口

推而广之

对全国一些戏曲院团的

舞台戏装改良产生了影响

秦腔赵三栋简介(在秦腔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13)

冯杰三先生设计的戏曲服装

秦腔赵三栋简介(在秦腔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14)

先生退休离开易俗社时将我叫到跟前

将包得严严实实的一厚叠

戏装设计图样交到我手上

先生对我说

这是我们花了很长时间

做出的戏装图样,很珍贵

戏装的款式和图案

是我研究了传统戏装和戏剧人物后

按现代人的欣赏眼光设计的

图样的绘制更是精美

内涵丰富,生动得很

你还年轻,送给你留作纪念

冯先生同时还赠送我几本

民国时期出版的《故宫周刊》

要我好好学习

鼓励我在戏剧舞美和

服饰改良方面有所成就

时隔半个多世纪

我将冯先生送给我的这份宝贵礼物

精心保存

并将它珍藏在家中

秦腔赵三栋简介(在秦腔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15)

秦腔赵三栋简介(在秦腔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16)

秦腔赵三栋简介(在秦腔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17)

冯杰三先生外孙杨锋说

爷年轻时在三原、泾阳一带做工

这里是陕西辛亥革命的重要阵地

追求自由、男女平等和

社会公平的进步思想

对爷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我母亲回忆说

她出生时,爷与朋友为她取名

爷告诉家人说

就叫“女雄”吧

如此张扬女性、具有时代感的名字

一时让家人不好接受

待母亲七八岁,到了上学年龄

爷和奶就把她送到村上的学校念书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北方农村

女娃念书凤毛麟角

爷和奶送我的母亲念书

在当时实在是一个大胆的举动

是常人眼里不寻常的举动

母亲说,她当时是学校唯一的女学生

正是具有这样开明的思想观念

1949年9月

在爷担任易俗社剧务主任时

才不顾世俗,大胆直言

向理事会提出在易俗社学员班

招收女学生的建议

这一倡议

首开易俗社学员班培养女演员之先河

秦腔赵三栋简介(在秦腔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18)

《新和氏璧》戏报

秦腔赵三栋简介(在秦腔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19)

三意社王秀英《木兰从军》花木兰

秦腔赵三栋简介(在秦腔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20)

爷在易俗社住的时候

房里少不了一盆兰花

兰花枝叶典雅

花香幽雅清新

是品德和气节的象征

爷至爱兰花

用最精致的白陶盆务花

花盆一侧精致地刻着兰花图案

一侧刻着诗词名句

爷精心育花,熟谙兰花习性

常以喝罢的茶叶渣浇花

适时适量,兰花长得挺拔而茂盛

爷还喜欢水仙花

每年到了该穿棉衣的时节

街上就有了南方运来的水仙

爷总是不忘买几头

养在月牙形的朱砂盘里

等待水仙开花时散发的清香

秦腔赵三栋简介(在秦腔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21)

黄熙民《辕门射戟》吕布

秦腔赵三栋简介(在秦腔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22)

王保易《闯宫抱斗》梅伯

秦腔赵三栋简介(在秦腔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23)

王蔼民《盗宗卷》刘长

返乡后,乡下两间宽的院子

更有了养育花草的条件

爷在自家院子里开出了一块

十来方大小的花坛

青砖砌起花墙

里边种着牡丹、芍药、月季

玫瑰、玉兰等十多种名贵花木

在上房与厦房间的背阴处种了竹子

在与邻居的隔墙边搭起了金银花凉棚

旁边还有一棵幼小的丁香花树

阳春三月

园子里的鲜花争相绽放

花香弥漫着整个院子

飘向邻里和村巷

惹得村里老少相携着到家观赏

秦腔赵三栋简介(在秦腔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24)

秦腔赵三栋简介(在秦腔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25)

张建、杨天易《叱咤风云》

秦腔赵三栋简介(在秦腔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26)

张咏华《貂蝉》貂蝉

每当这时,爷是最得意的

他耐心地给邻里乡亲介绍各种花木

遇见招喜欢的娃

爷还会折一枝鲜艳的花插在她头上

有懂花爱花之人

爷还会拿上铲子

挖一簇花送给人家

爷说

回去栽到院子,好好务劳

好活着呢,花通人性

秦腔赵三栋简介(在秦腔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27)

于右任题赠书法

秦腔赵三栋简介(在秦腔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28)

文图选自《冯杰三与秦腔》

冯省行、杨献农、杨锋主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