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带你重新认识城市)

最近,家乡方言话题大量出现在短视频平台,陕西话、江苏话、河南话、东北话、四川话……在#南腔北调告白家乡#话题下,被迪友们戏称为“外语”的各地方言,乍听“上头”,再听倍感亲切生动。在方言火爆全网的背后,是更为频繁的文化交流与认同。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不同时期、地域在风俗文化上的隔绝,形成了相互融合又顽强独立的个性。一个地方有了方言,也就有了街巷烟火和城市性格。认识一座城市,不妨从这些词开始。


四川 / 巴适得板 


回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带你重新认识城市)(1)


一种说法是,“巴适”来源于巴人方言,表达的是盆地语境中知足达观的人生态度。大体有满足、妥帖、舒服的意思。类似的,还有“安逸”“称展”等,共同指向事物所呈现的美好状态。

作为西南官话中极具代表性的方言之一,四川话以其诙谐而独特的口音深受大家喜爱。从清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时期发展而来,融合了来自湖广、广东、江西、陕西等地的风气民俗,从而形成遍布全川的汪洋大海般的广阔分布与影响。

四川崇尚“巴适”,吃到爽辣的川渝火锅是巴适,在群山环绕的绿野中驰骋也是巴适,冲壳子、摆龙门阵也是巴适……一句“巴适得板”的方言口头禅,足以看出四川人对妥帖舒适的要求和永不倦怠的渴望。从春熙路、宽窄巷子到青城山、杜甫草堂,“少不入川,老不出蜀”,惟适之安的生活态度,让热辣与闲适得以在美丽的天府之国默契交融。


湖南 / 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 


回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带你重新认识城市)(2)


提到湖湘文化,你会想到什么?是百折不挠“上下求索”的执着,是湖湘士子心忧天下、敢为天下先的坚定精神,还是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

据记载,湖南境内汉人的祖先是从楚地迁入的,古楚语是湘语方言可追溯的最古老的源头,如《离骚》“凭不厌乎求索”,古人注“凭,满也。楚人名满曰凭。”湖湘文化随着《楚辞》等典籍记载流传甚广。

耐得住努力过程的劳苦,不畏阻碍坚定求索……千百年间,湘水奔涌而来的坚韧之志,成就了近代湖湘文化笃实、热忱而又灵动的鲜活地域特征。基于这样的敦实基础,湖南人一方面承续了先人楚文化的跳跃浪漫,另一方面开创了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和拼搏精神,形成“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这样激越、霸气和蛮劲的秉性。

人们都说,方言是探究地域文化的活化石。语言负荷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内涵,“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现今湘楚大地上光辉闪耀的“拙”与“诚”,仍可在今天口口相传的湘方言中窥见。


陕西 / 嫽扎咧 


回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带你重新认识城市)(3)


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陕西,前后孕育了从西周、秦、汉至隋唐的十三朝都城,每每说到中原文化,必定离不开陕关中。从得天独厚的陕西方言中,我们不难洞见溢于言表的古老的华夏文明。

“嫽扎咧”是陕西方言中独具代表性的短语,一般用在对人或事情的赞叹,根据语境的不同,可以理解为“好极了”“美极了”“漂亮极了”“高兴极了”。在《诗经》“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句中,美人娇美,如月皎皎,“僚”(同“嫽”)便有了表示人美之意。

到了西汉扬雄《方言》述“嫽,好也。好,凡通语也”,此时“嫽”便引申为了“美好”的意思。“嫽”与意为“极”的副词“扎”、语气词“咧”相组合,便成为了现在的“嫽扎咧”,陕西人粗犷、豪爽、豁达的性格在这样一种古朴的表达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陕西,方言不只是作为一种表达工具,它是地域文化的源头活水本身。如贾平凹所说,这些“土的掉渣的土话里,如果依音笔写出来,竟然是文言文中的极典雅的词语。”文物古迹与雅言古语,共同出现在陕西人的寻常生活里,在尘土飞扬的八百里秦川,一段段活着的历史被高声吼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