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劝好友少近女色(苏轼劝好友戒色)

回顾苏轼的一生,你会发现他朋友圈的阵容那是相当强大且豪华。如果非要统计一下,他朋友圈的人数,起码上千人,这还仅是在史书中可以查询到的人数。

在交通闭塞,通信落后的古代堪称传奇一般的存在,难怪苏轼自己曾得意地说: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也正因如此,他的朋友涉及官场、文坛、宗教友人以及贩夫走卒等四大类。

苏轼劝好友少近女色(苏轼劝好友戒色)(1)

不过苏轼对待朋友并非酒肉朋友,而是就如同他写诗一样真诚。还记得《赠刘景文》中“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诗句吗?那种对友人的勉励和支持让人感动。

作为好友,苏轼有时也不免和朋友开一些玩笑,比如流传千古的诗句“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就是苏轼调侃朋友80岁了,还要迎娶18岁的小妾。

梨花为白发,海涛为红妆,简单一句话就将两者之间的年龄差距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这还不是最经典的。苏轼后来信奉佛教,因此他结交了许多宗教友人,其中有一位姓王的道友虽然看上去仙风道骨,但却六根不净,仍然痴迷于女色。

苏轼劝好友少近女色(苏轼劝好友戒色)(2)

苏轼对王道友六根不净的情况非常不满,可碍于朋友情面不好当面直接戳破,为此苏轼写下著名的词作《临江仙·赠王友道》来劝诫好友戒色。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主要是将王道友夸赞了一番。

我们看诗句中的“凝然点漆精神”以及“试看披鹤氅”,将王道友的精气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上部分的最后一句“仍是谪仙人”,直接将王道友捧上了天,说他如仙人下凡一般。可见这位王道友确实有种仙风道骨一般的气质,不然苏轼这样的描写就有讽刺的嫌疑。

如果这位王道友确实仙风道骨,那么听完上部分之后,必然是心花怒放,心情大好。

苏轼劝好友少近女色(苏轼劝好友戒色)(3)

看到王道友开怀大笑之后,苏轼进入主题,连续使用“保器全真”、“风流”、“惟爱”等主题思想非常鲜明的词语,直接劝告朋友,不要认为自己真的是仙人,其实保重身体,养精蓄锐才是王道。

至于风流韵事,如何比得上道家纯真?更不应该像曾经的司马相如一样,沉溺在卓文君的美色之中。

言下之意,若长久贪图享乐,必然会损坏自己的修行,那就得不偿失了。

苏轼劝好友少近女色(苏轼劝好友戒色)(4)

王道友听完之后颇为感慨,随后以此为戒,从此再也没有贪图女色。

人的生命有限,文化的传承无穷。

苏轼死后,他的这首词因为诙谐有趣,就流传了下来。

不过男子看后会心一笑,而女子看后却颇为生气。

其实男子看后,会被词作中的幽默诙谐逗笑,毕竟同为男子,那种性别之间的默契感还是有的。

苏轼劝好友少近女色(苏轼劝好友戒色)(5)

至于女子看后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之间明明是非常美好的爱情故事,然而却被苏轼拿来当戒色的反面教材,这让女子们颇为生气。

其实古代女子都非常羡慕卓文君,她们都以卓文君为榜样,都想拥有一位司马相如这样的相公陪伴一生。对于感性的女子来说,她们在古代的地位本来就低,绝大部分男子也非常霸道,女子在家几乎没有话语权。

简而言之,卓文君就是她们心中的爱情希望,甚至是一种信仰。所以也怨不得女子看后会生气了。

苏轼劝好友少近女色(苏轼劝好友戒色)(6)

其实重新阅读全词会发现,词的主题思想是在寻仙问道之上,在古代的宗教思想中,爱情被视为“空”,也就是没有的意思。

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苏轼写这首词,并没有刻意诋毁卓文君的意思,而是从修道的角度去解读爱情的本质。

当然,由于古代女子几乎没有接受过教育,寻仙问道者更是少之又少,自然无法理解词作之中的具体含义,生气也就在所难免了。

参考资料:《宋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