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评分对比(康熙王朝与雍正王朝)

不久前,一个朋友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今天来讲讲。

相信看过两部电视剧的大部分朋友会认为,《雍正王朝》更接近史实。因为这部电视剧塑造的雍正,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像《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中的康熙太过完美了。

然而我要说的是,《康熙王朝》中的大部分事情,都是真的,很多细节都尊重了史实。

像得知三藩叛乱后,康熙的第一反应是御驾亲征;像康熙南巡时,几个和尚试图以红衣炮炮击康熙;像康熙祭拜明太祖陵,行三跪九叩之礼;像康熙巡查山西,督抚迎驾至直隶境内,康熙大怒,处罚山西官员。

等等,以上电视剧片段,都是出自清朝正统史料。

至于《雍正王朝》中所谓的康熙朝晚期国库亏空,扯淡。

康熙朝确实存在官员拖欠国库银两的问题,但并不存在国库亏空的事儿,我随便举几个例子。

康熙四十八年十月二十五日,这已经是康熙晚期,这一天康熙谕旨:

因江南淮安府、扬州府、徐州水灾最重,其所属二十二县卫康熙四十九年地丁银五十九万三千八百两予以豁免;因河南、山东部分州县受灾,康熙四十九年商丘等六县应征地丁银二十万二千肆百两,济宁等四州县应征地丁银十四万六千六百两通行豁免。

也就是说,仅仅这一天,康熙就免了近一百万两的税赋。要是国库没钱,康熙能这么大方吗?

再例如:

还是康熙四十八年十一月初十,康熙跟内阁几个人说话:

“现在户部库报存贮五千余万两,时当承平,无军旅之费,又无土木工程,朕每年经费极其节省,此存库银两并无别用,去年酌免钱粮至八百余万两,而所存尚多。因思从前恐内帑不足,故将外省钱粮尽收入户部,以今观之,未为尽善。”

所以呢,康熙跟内阁商量,打算干这么件事儿。

“朕意欲将康熙四十九年库银预备各省用度,为之抵算。至五十年,将天下应征钱粮一概豁免,如近省有支用之事,则以户部存银给发应用。”

也就是说,康熙打算在康熙五十年全年,不向老百姓要钱了。

这是国库亏空吗?

至于康熙干的大事儿就更不用说了,康熙一辈子干的几件大事儿,电视剧里都有,我之前文章也写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但是《雍正王朝》,绝大多数情节是虚构的,先举几个小例子。

隆科多是佟国维的三儿子,并不是佟国维的侄子;黄河发大水国库没钱,雍正、老十三去筹款,是虚构的;在议举新太子的时候出卖佟国维的是张玉书,不是隆科多;隆科多是大阿哥的门人,并不是八爷或四爷的门人;雍正上台不久就把他的三哥干掉了,两人关系没多好;康熙废第一次废太子的之后,雍正确实保举过废太子,但当康熙公开表扬他的时候,他又不承认;策妄阿拉布坦和罗卜藏丹津不是一伙儿的,事实上,他两仇深似海,不久前还动过手;年羹尧、李卫都出身名门,并非雍正家奴;雍正干掉老八的时间是雍正四年,并不是雍正晚期。

等等。

当然,以上都是小事儿。

下面说说几个原则性问题。

先说说雍正朝的西北用兵。

电视剧中的康熙朝的“传尔丹”全军覆没,应该指的是“傅尔丹”全军覆没,即和通泊之战。但这件事情实际上发生在雍正九年,康熙朝的对外战争,从来没有全军覆没过。

而雍正朝打的这一仗,可谓赔了血本。

兵员损失情况,去了2.5万人,回来了0.2万人,约1/4的八旗野战精锐兵团就这么败光了。战后,京都八旗几乎家家戴孝,派出去8000人,回来的不足百人。

战后,雍正皇帝签署了清朝第一个不平等的划界条约,划定了双方边界,将康熙朝已经实际控制的科布多割让给了准噶尔汗国。科布多,即现在的蒙古国西部地区。

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评分对比(康熙王朝与雍正王朝)(1)

科布多的位置

比战争结果更可恨的是,雍正在做战前准备过程中的神操作。

康熙打仗,从来没有主动挑事一说。

打雅克萨,是因为沙俄侵略东北,东北诸部请求康熙发兵,康熙这才动手。而且动手前还拉拢喀尔喀蒙古拦截沙俄本土援军,将战场范围内的所有力量都为我所用。

打噶尔丹,是因为噶尔丹侵略喀尔喀蒙古(今天蒙古国),喀尔喀一堆汗王跑到清蒙边境求救,表示只要圣主发兵,战后我们都归附,康熙这才出兵。出兵前,康熙还派人联系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让他起兵掏噶尔丹的屁股,与清军东西夹击,事半功倍。

打西藏,是因为准噶尔汗国入侵拉萨,青海蒙古诸部头领跑到北京求救,康熙也没有立刻发兵,让青海蒙古自己先上,然后才派老十四出兵。

打仗,战斗力是一方面,博弈更重要,你得争取最多的力量去打击对你危害最大的人。而后发制人,才能更准确地判断战场形势。

而雍正呢,他喜欢先发制人。

和通泊之战前,准噶尔汗国已经被康熙打残了,所以雍正感觉这种菜鸡只要平推就是了。所以,他先派人去跟准噶尔汗国划界,再积极调兵准备打人家。

准部大汗策妄阿拉布坦听闻这个消息,是走投无路啊。打吧,怕打不过人家,和谈吧,雍正又是个二愣子,怕是谈不拢。无奈之下,他不得不向自己祖孙三代与之斗争了百余年的宿敌沙俄求援。他派人去莫斯科找沙皇,表示如果俄国出兵救援,自己可以臣属俄国,仿土尔扈特部之例。多亏这一仗准噶尔打赢了,事后策妄阿拉布坦反悔,又开始对沙俄用兵。不然的话,整个准噶尔汗国就成了沙俄的自古以来了。

你说雍正蠢不蠢。

别急,还有更蠢的。

雍正在打准噶尔之前,决定先与沙俄划定外蒙古的边界。

之前的《尼布楚条约》已经划定了清俄东北的边界,而康熙收复的喀尔喀蒙古和科布多的边界还没有划定,于是,雍正就拍图里琛去出使俄国,要求划界。

这不是脑子进水了吗?人家俄国在清准之间是中立方,现在你要对准噶尔动手,却去找中立方划定边界,人家可能让步吗?

所以,俄国人认为这会儿划界对自己有利,同意了图里琛的请求。

1727年7月3日,清俄双方代表在离恰克图(中文名为买卖城,之前是与沙俄交易的城镇)10多公里的布尔河畔举行谈判,清朝派去的首席谈判代表是佟佳·隆科多,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那个隆科多。

客观来说,隆科多是个很有水准的人。

在划界前,隆科多与胡比图已经提前去阿尔泰山一带走访,隆科多主张先划定西侧边界。为勘察清俄边界地形,隆科多沿大梁(阿尔泰山)走了一千余里,对清俄边界的山脉走向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开始谈判后,隆科多表现强硬,要求现场一切遵照中方礼节,俄国代表萨瓦不接受,双方发生冲突。

在随后的谈判中,隆科多坚持用当年康熙和索额图商定的喀尔喀蒙古边界,即以今天的东萨彦岭、安加拉河、贝加尔湖、大兴安山为界,俄方不同意,双方未达成任何协议。

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评分对比(康熙王朝与雍正王朝)(2)

图中黑线为隆科多方案

然后,俄国人开始使用阴招。

在北京的俄国传教士巴多明结识了当时的大学士(内阁成员,相当于宰相)马齐,送给他价值1000卢布的貂皮,换算成中国同期库平银约八百两。马齐收了东西,把雍正的谈判底线、清廷内部的态度、雍正计划对准噶尔动手的事儿全部告诉了俄国人。

巴多明把这个消息转给了俄国代表团团长萨瓦,萨瓦让其在北京运作,达到撤换隆科多的目的。不久之后,朝中御史参劾隆科多结党营私,私藏玉牒。

雍正帝抓到罪证后,不顾隆科多正在谈判的现状,立即谴人将其逮捕回京,随后抄家;当年十月,定隆科多四十一条大罪,于畅春园附近外围筑屋三楹,将隆科多永远禁锢。

因为隆科多之前兼领理藩院的事务,所以还是很有外交经验的。他被抓走了,原来第二顺位谈判代表博尔济吉特·策棱成了首席。这个博尔济吉特·策棱是康熙的女婿,雍正的妹夫,很猛,很勇敢,立了不少战功。但是,他真的不会谈判。

比起隆科多这种策划过康熙遗诏的政治老手,他在这方面就像个孩童一般。而雍正为了早点解决清俄边境问题,以便发动后来那场全军覆没的征伐准噶尔之战,又不断催促,这样就导致这位驸马爷几乎答应了沙俄的全部要求。

沙俄通过这个条约,得到了贝加尔湖、乌丁斯克、色楞格河下游等地,甚至连后来《恰克图条约》的签订地恰克图也划给了沙俄。而此前恰克图曾是中俄边境边贸重镇,绝对在清朝的实际控制中,清政府还曾派理藩院司员驻其地,中文名字为买卖城。还有色楞格河下游地区,沙俄此前从未染指,也被驸马爷大笔一挥,全部给了沙俄。

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评分对比(康熙王朝与雍正王朝)(3)

上图更为直观,当时清朝控制恰克图,俄方控制乌兰乌德(当时叫乌丁斯克),隆科多方案正是取双方实控的中间线,这样的话清朝就可以控制部分贝加尔湖。而最终的边界线,却定在了恰克图。

正是这个条约,将贝加尔湖永远让给了沙俄。

二十多年前,已经归附清朝的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为阻止沙俄本土援军救援雅克萨,派其弟西第什里率8000人与沙俄500名火枪手、1400名哥萨克在此地血战。喀尔喀蒙古人围住色楞格斯克达两个月之久,使沙俄无法东援。而双方血战的地点,就是被雍正割出去的地方。

这是出卖国家、出卖祖宗!

再说说青海的事儿。其实青海的叛乱,就是雍正一手造成的。

雍正上台那会儿,形势是这样的。

准噶尔的策妄阿拉布坦率军奇袭拉萨,杀死了和硕特汗国汗王拉藏汗,康熙派老十四为大将军王,率军进军西藏,驱逐准噶尔军队。准部将领大策凌敦多布战败,退回准噶尔。

老十四上报康熙,计划乘着西藏胜利的东风,分三路一举攻灭准部。康熙六十年十一月,老十四回京与康熙商量来年进剿策妄阿拉布坦事宜,康熙同意其计划,老十四随即返回甘州,开始进军,到康熙死的那会儿,清军已经打下了乌鲁木齐。

此时准噶尔刚刚在西藏大败,北边沙俄又进军桑斋湖,西边的哈萨克也虎视眈眈,三路清军应该是很有可能剿灭策妄阿拉布坦的。

然后,就在这会儿,康熙死了,还没登基的雍正立刻断了老十四大军的粮草供应,并火速召其回京。

雍正到底有多急呢?

在康熙去世后第二天,他就命令爱新觉罗·延信驰驿赴甘州掌抚远大将军印信,并下了一道密谕,内容如下:

“你抵达后,将大将军王所有奏折、所有朱批谕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缴封固后奏送。如果将军要亲自带来,你从速开列缘由,在伊家信带至京城前密奏。你若手软疏怠,检阅奏文后,并不全部交来,朕就生你的气了!若在路上遇见大将军,勿将此谕稍有泄露。”

而这种火急火燎的召回,就导致西北的五万大军群龙无首,进军准部的行动也就停了下来。

饶是如此,倒还可以接受。

可是雍正不知道,一个人的怒火正在燃烧,这个愤怒的人叫罗卜藏丹津,而他的愤怒是很可以理解的。

罗卜藏丹津,全名博尔济吉特·罗卜藏丹津。黄金家族后裔,固始汗的之孙、达什巴图尔之子,按照辈分,他是被大策凌敦多布干掉的拉藏汗的亲叔叔。

事情是这样的。

准噶尔人偷袭西藏,干掉了拉藏汗,青海蒙古向康熙求援,为首的就是罗卜藏丹津。康熙告诉罗卜同学,你先带人上,我的大军随后就到,如果你表现好,我就让你当青海蒙古大汗。

罗卜兄高兴地不得了,打辅助、搞后勤,忙得不亦乐乎。然而等到仗打完了,他就发现这个事情有点不对了。

仗打完了,罗卜兄去找老十四,要求兑现诺言,在青海地区恢复和硕特汗国,给予他汗王的称号。

但是大将军王却没给他好脸,丝毫不提康熙答应的事,反而责备他之前进军迟缓,还举例说明,人家南路几天几天到达指定地点,你又是几天几天到达,就你这表现,还好意思要汗号?

至于罗卜兄是否真的消极怠工我也没法考证,但是联系到这是给自己挣荣誉,他应该不会太消极。而老十四所说的很有可能是吹毛求疵,毕竟挑毛病这种事情,只要你干活,总能挑出来。

罗卜兄当然很不高兴,但是紧接着,让他更不高兴的事就来了,康熙的奖励通知书到了。

罗卜兄跟他同族的一群蒙古王公一起跪听奖励,大家的心情都是很激动的。根据这份奖励清单,罗卜兄他侄子察罕丹津被封为亲王,罗卜兄他侄子的儿子额尔德尼额尔克托克托鼐被封为郡王,正当罗卜兄纳闷怎么还没念到自己的名字时,他听到了属于他的赏赐:纹银二百两,缎五匹,没了。

太伤自尊了,真的太伤自尊了。别急,还有更让罗卜兄伤心的。

之前的青海西部基本是罗卜兄的领地,但是他的大侄子察罕丹津由于在本次战役中表现突出,还封了王,这样就需要给他册封领地,可是清朝是不愿意给他已被清军控制的地盘,于是大笔一挥,你去跟你叔叔罗卜藏丹津挤一挤吧。

白干了,彻底白干了。

罗卜兄心中的怒火如同滔滔江水,延绵不绝,此仇不报,我枉叫罗卜!

可是当时老十四坐镇西北镇场子,他有火也不敢发。而雍正火急火燎的把老十四召回后,西北瞬间群龙无首,接班的爱新觉罗·延信不过是个贝子,威望、能力都不够,所以罗卜藏丹津心一横,反他娘的。

就这么反了。

所以说,西北所谓的叛乱,也是雍正一手造成的。如果老十四继续在西北镇场子,给罗卜兄两个胆儿他也不敢。

而后来平定罗卜兄的叛乱,也没有电视剧演得那么邪乎。年羹尧奏报的所谓:

“挑唆远近喇嘛及百姓二十余万人,掠牛马,烧草谷,抗官兵,犯西宁,青海大乱。”

一定是有点夸张的。

17世纪中叶,全青海加起来也就二十多万人,这里面包括老人、孩子、和尚、妇女等等,罗卜兄能调动的军队大概也就万把人,所以说,对清军而言,这也是实力碾压。

再说说雍正的用人。

雍正的用人,简单说就是:任人唯亲、前恭后倨、喜怒无常、乱改祖制。

雍正元年三月初五日,刚刚即为的雍正帝即以自己亲书的匾额赐给他的几个心腹大臣,怡亲王允祥的是“藩式宗英”;隆科多的是“世笃忠贞”;马齐的是“朝之隽老",年羹尧的是“青天白日”。而同属内阁的老八,却没有得到雍正的匾额。

太明显啦。

年羹尧和隆科多,一个是他的大舅哥,一个是他的亲娘舅。

雍正帝即位之后,因隆科多拥戴有功,命其与大学士马齐总理事务,并且承袭一等公的爵位,加授为吏部尚书,后加封为一等阿达哈哈番。雍正元年,隆科多加封为太保。

年羹尧平定青海战事后,晋升为一等公,同样被加封为太保。

除此之外,雍正还给了这两个人一个超级权力,人事权。凡是这两个人推荐的人,雍正一概启用,年羹尧的举荐谓之“年选”,隆科多的举荐谓之“佟选”。

不仅听他两的举荐,甚至雍正自己任用官员,也要征询他两的意见。

有一次,雍正想把陕西官员调往他省升用,问年羹尧:

“你舍得舍不得?”“据实情奏来,朕依尔所请敕行。”

这哪是君臣议事,简直是两口子商量事儿,作为上下级,这是很不正常的。

而仅仅过了两年,年羹尧就出来了九十二款大罪,隆科多少一些,是四十一款,从雍正上台到事发,年羹尧平均每月犯3款大罪,隆科多0.9款。

就这么两个人,雍正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跟他两如胶似漆,正常吗?

所以,要么是前期雍正瞎眼了,要么就是他两的罪是编的。

马齐干了啥我上面说了,这里不再赘述。

而老十三就更离谱了。

有清一代的铁帽子王,那是必须有大的军功才能封的。多尔衮、多铎、代善、济尔哈朗、硕塞、勒克德浑、豪格、岳讬,哪个不是死人堆里滚出来的世袭罔替。而老十三呢?一辈子没作为统帅打过一仗,雍正却给了他个铁帽子。

如果你在雍正朝,你服吗?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雍正,毕竟雍正一朝,凡是当过统帅,即“某某大将军的”,都没有善终。

老十四不必说,年羹尧也不必说。首任抚远大将军爱新觉罗延信,雍正五年永久圈禁;宁远大将军岳钟琪,雍正十年十月,以"误国负恩"等罪被夺官拘禁;靖远大将军傅尔丹,雍正十三年被逮捕到京师下狱,并追论傅尔丹和通呼尔哈诺尔及乌逊珠勒失机之罪,公议当死。

高危行业啊,还想什么世袭罔替,能保住命就不错了。

最后说个有趣的。

四爷爱给人改名,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四爷并不仅仅给老八改过,事实上,他给不少人都改过。

这里我举两个人的例子。

第一个叫钮祜禄·阿灵阿,这位老兄是雍正他亲妈的妹妹的老公,也就是雍正的亲姨夫,是康熙初年四大辅政之一遏必隆的第七子。这位老兄在康熙朝是康熙倚重的重臣,清史稿形容:

“凡一切军机奏议无不恰合上心,一时大臣无有出其右者。圣祖仁皇帝恩遇甚隆,常赐上方动用之件及上亲乘名马。”

阿灵阿死后,康熙命四爷、皇五子、皇十子,皇十七子以及镶黄一旗大臣侍卫护送其灵柩至墓所,并追谥“敏恪”立在碑墓上,可见康熙的倚重之情。

第二个叫纳兰揆叙,康熙朝重臣纳兰明珠次子。

这位老兄也算是康熙朝的一个重要人物,先后干过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工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位。康熙皇帝很早就评价揆叙“人品极好”,对揆叙极为重用。康熙五十六年揆叙病死,康熙赐谥号“文端”。

雍正二年,雍正给这两个已经死了的人下了这么一道谕旨,内容摘录如下:

“本朝大臣中,居心奸险,结党营私,惟阿灵阿、揆叙为甚。“

”当年二阿哥之废,断自圣衷。岂因臣下蜚语遂行废立?乃阿灵阿、揆叙攘为己力,并蛊惑诸王是以日夜谋为造作无稽之谈相传闻,致皇考愤懑,莫可究诘,此朕与阿灵阿揆叙不共戴天之恨也。“

”将阿灵阿墓碑改镌‘不臣不弟暴悍贪庸阿灵阿之墓’,揆叙墓碑改镌‘不忠不孝阴险柔佞揆叙之墓’,以正其罪。“

看见没,四爷不仅喜欢给活人改名,连死人都不放过,这一点跟武则天有点像。我个人认为极其幼稚,跟小时候给人家起外号的行为差不多。

中间那段儿文言文很多人看不懂,我翻译一下:

大致的意思就是:当年我二哥被废了,是我爹的本心(暗指康熙打算立自己为储君),怎么会因为下面大臣的意见就擅自废立呢?而阿灵阿和揆叙蛊惑诸王(当然主要是蛊惑阿其那啦),夜以继日地制造谣言,散播无稽之谈(也就是康熙打算立老八),导致把我爹气得不轻,因为这件事儿(表面是因为气着我爹了,其实是因为不推举他当太子),我与阿灵阿、揆叙有不共戴天之恨。

明白了吧?

其实事情是这样的。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召集满、汉大臣,问诸皇子中孰可为皇太子者,揆叙及阿灵阿、鄂伦岱、王鸿绪等私下商量,推举皇八子允禩。

又不是他们主动推选的,是人家康熙问的,大臣们就推举了老八。因为这点事儿,就不共戴天?还得把人家的墓碑给改了,这是得有多损。

雍正四年,雍正下令诛杀阿灵阿之子阿尔松阿,籍没家产。妻子发遣宁古塔,后改发遣广西烟瘴地,入辛者库为奴。

真的至于吗?

当然,雍正也并非一无是处。

雍正执政最大的亮点就是他的几项利国利民的政策,即“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等。

但需要说明的是,摊丁入亩的基础工作,也就是核算人口和土地,是在康熙年间完成的。康熙五十一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

而“官绅一体当差”的政策并没有大规模推广,即使是雍正朝也只在河南、湖北试行过,乾隆登基后立刻叫停了该项政策。

只有火耗归公运行的不错,而之所以运行的不错,是因为地方官虽然不收火耗了,但是朝廷开始发养廉银了。

雍正元年,雍正创建了这项薪给制度,本意是想借由高薪,来培养鼓励官员廉洁习性,并避免贪污情事发生,因此取名为“养廉”。

养廉银通常为本薪的10倍到100倍,光绪《清会典事例》记载:总督为13000至20000两,巡抚为10000至15000两,布政使为5000至9000两,按察使为3000至8444两。

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养廉银比之前进的火耗多多了,所以火耗归公就归公了。

综上,雍正确实干了不少实事、好事儿,但是真的没有电视剧吹得那么邪乎。综合来看,他比他爹、他爷爷、他儿子的水平差远了。

而康熙对其的评语,“为人轻率,喜怒不定”,是比较中肯的。

就这些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