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用人的名言(儒家如何看待命运)

题记: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志。人生无非是跌倒了爬起来,擦干眼泪收拾行囊重新出发而已。

孟子与孔子一样,都是具有强烈进取精神,但能清醒认识现实的理性主义者,他们都相信有人力不可改变的命运的存在。人生在世理应积极进取,但总不能处处如意,有些事情不可强求。因为人生的事业成败,除了与个人的努力有关,还有外在环境的限制,人要是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在苦难和失败中处之淡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命运既是推动人生向前的澎湃动力源,又是人生失败时的灵魂避难所。

孔子关于用人的名言(儒家如何看待命运)(1)

孟子很遗憾没有亲自接受孔子的教导,孟子也尽人事知天命尽人事为孔子感到遗憾,在孟子眼里,孔子是圣人的“集大成者”,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但孔子并没有像尧舜禹一样,拥有王位。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

“一个平民能拥有天下,品德修养必然像舜和禹一样,而且还要有天子的推荐,所以孔子就没能拥有天下。”

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拥有天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二是要有天子的推荐。孔子满足了第一个条件,但是没有天子推荐他,所以孔子没有得到天下的王位。按照孟子“性”与“命”的区分,拥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属于内在于人的“性”,是“求则得之”的,孔子追求崇高的道德,他得到了;而有天子的推荐、获得天下的王位,是外在于自身的“命”,而“命”是“非人力之所能为”的,人在偶然的命运面前,无能为力却是一种必然。因此孔子只是一个“素王”,是具有帝王之德而无帝王之位的人。

虽然孟子很努力,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人力有限无法突破命运的限制,这让他更加理性和深刻,不至于在挫折面前茫然无措而自暴自弃,在人力无法达到的命运面前,孟子反倒获得了一种心平气和的力量。

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在鲁国做了大官,向鲁平公推荐了孟子。孟子高兴得彻夜难眠,星夜兼程赶到鲁国,准备与弟子在鲁国大展宏图,推行仁政实现王道。但是美丽的梦想往往像五彩泡沫一样易碎。

鲁平公对孟子神交已久,一早上就要出门拜访孟子,但一个叫臧仓的宠臣说,孟子是个不知礼的小人,不值得一见。去见孟子就会降低身份丢了面子。理由是孟子为母亲办的葬礼的规模超过了他为父亲办的规模。鲁平公也是个耳朵软没主见的人,一听这个话就取消了与孟子的会见。孟子听说后,既没有怒发冲冠,也没有唉声叹气,而是面如秋水波澜不起。

“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一个人要做一件事情,是有一种力量在驱使他;不干,也有一种力量阻止他。干与不干,都不是人力所能及的。我不能与鲁君相见,是天意!那个叫臧仓的小人,怎么能使我们不能相见呢?”

在孟子看来,无论是孔子空有帝王之德而无帝王之位,还是他的梦想被小人臧仓破坏,这些都属于外在的机遇,是属于命的范畴,而命是人力所无能为力的。所以,学会面对失败而淡然处之,在“行至水穷处”,享受“坐看云起时”,正是对待命运的正确态度。

经过多年的风霜雪雨和漂泊流浪,孟子已经变得冷静理性了,否则以他的暴脾气,上门痛骂耳朵软的鲁平公,痛扁嚼舌头的臧仓也未可知。

孟子深刻地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种子都会发芽;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成真;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能圆满;不是所有的誓言都能兑现;不是所有的出发都能到达彼岸。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中,会有清空朗月,也有凄风冷雨。成功了,是命运对自我努力的犒赏;失败了,是命运对我们抗压能力、拼搏指数的考验。所以,得意不必忘形,失意不要失志。人生之路,无非是跌倒了爬起来,擦干眼泪收拾行囊重新出发而已。

孔子关于用人的名言(儒家如何看待命运)(2)

鲁侯来与不来,孟子就在那里;孟子的理想不能推行、鲁国不能实行仁政,这都是上天的旨意,这就是命。而命是人类无可奈何“非人之所能为者”的存在。

“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舜、禹、益之间相去久远,他们儿子的好坏,都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为的。没有人让他们这样做,却办到了的,都是天意。没有人叫他来,却来了的,就是命运。”

尧的儿子丹朱品行不好,尧把帝位传给了舜,恰巧舜的儿子也是不肖子孙,舜就把帝位传给了治水有功的大禹。大禹的儿子叫启,据说很贤明,舜本来是把帝位传给益的,但是人们不愿意,都跟着启,所以启就建立了夏朝而拥有了天下。禹破坏了民主禅让制,从此中国进入家天下的时代。

孟子认为,尧舜的儿子品行不好能力不行,这是天意,禹的儿子贤明服众,这也是天意;益本来做了帝位,但是老百姓不服他,这还是天意。所以,孟子给天和命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凡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却办到了的,都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招致的却来到了的,就是命运。

既然命运就像一张让人无法呼吸的大网,将我们包裹其中,人类应该像一条鱼儿等着被晒成咸鱼?还是奋然跃起游进广阔的大海?人在命运面前如何挺立自己,这是孟子要思考的问题。孟子最后为我们找到了一条逻辑严密的“功法”,让我们在命运的重压之下,卓然挺立起人类的作为。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人充分扩张善良的本心,就懂得了人的本性。懂得了本性,就懂得天命了。保持本心,修养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短命也好,长寿也好,我都不三心二意,只是修养自身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孔子关于用人的名言(儒家如何看待命运)(3)

这是孟子关于“命运之学”的精彩阐述,也是儒家“身心性命”之学的核心。孟子认为,人要在命运面前真正站起来,首先要通过自省穷尽本心,本心其实就是天赋的善端,“尽其心”之后,自然可以明白自己的本性。而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我们的,因此懂得了本性,就懂得天命了。保存善端,养护扩充本性,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了。

一个人无论是长寿还是短寿,那都不是我们要考虑的事情,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培养身心修炼道德,等待天命的到来。天命如何,我们无法干涉,但我们可以修养好自己,做到尽心知性、存心养性,这就是孟子对待命运的态度。通俗地说,管他什么命运,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了。把自己交给努力,把结局交给命运,这就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体现了中国人“尽人事知天命”的人文精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