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最著名的十首诗赞美河山 读王昌龄的这首龙标野宴
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
他在七言绝句上的成就,就连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也要甘拜下风。
他的七绝中,最出名的便是以《从军行》、《出塞》为代表的边塞诗,慷慨激昂,尽显盛唐气象。
其次是为宫女、闺妇所写的闺怨诗,如《闺怨》、《春宫怨》、《长信怨》,深婉幽怨,意蕴无穷。
还有便是以《芙蓉楼送辛渐》、《送柴侍御》为代表的送别诗,情景交融,悠然不尽,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千年来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今天要讲的这首七绝是他被贬龙标后所作。
虽不如边塞诗、送别诗有名,但是语言流丽,意境高远,不失为一首佳作。
《龙标野宴》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古代常以任职地的地名来代称诗人。
例如“谢宣城”,就是指曾任宣城太守的南北朝山水诗人谢朓。
“苏徐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大文豪苏轼,他曾在徐州任职,政绩突出,秦观有诗云“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而王昌龄有两个别称,一个是“王江宁”,一个便是“王龙标”。
他曾任江宁县丞,而且这职位一蹲就是七八年。
后来又因“不护细行”,被贬为龙标县尉。
而龙标是哪里呢?有两种说法。
有人说是湖南黔阳,也有人认为是贵州锦屏。
这两个地方在唐朝都是出了名的荒凉偏僻。
江宁县位于南京,自古繁华,而龙标处于荒凉地带,再加上当时诗人已过天命之年。
晚年被贬,天涯沦落,其中的心酸苦楚无需多言。
然而,王昌龄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在此期间写下了不少传世名作。
他的经典名作《送柴侍御》便是写于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一反送别的伤情格调,以积极乐观的口吻,清新流丽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厚谊。
千年后再读,依然为之动容。
他也曾沉醉于夏日的荷塘美景,写下两首《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将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景美人更美,惊艳了世人上千年。
还有这首《龙标野宴》,通过描写夏夜的一次竹林宴饮,营造了一种清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豁达情怀。
如清风拂面,读后倍感清凉。
“沅溪夏晚足凉风”,诗歌开头一句便点明了时节与地点。
夏日的傍晚,沅溪边轻风习习,凉快极了。
这里的“沅溪”也就是《送柴侍御》一诗中提到的“沅水”,发源于贵州云雾山,流经湖南黔阳、沅陵、常德等地,最后注入洞庭湖。
而“足”字看似平平淡淡,实际却将夏夜的清凉渲染得淋漓尽致,不可等闲视之。
而接着一句“春酒相携就竹丛”,描写的是诗人与友人在竹林间相聚畅饮的情景。
这里最耐人寻味的就是“竹丛”这个地点,并不是诗人随意拈取的,而是有其深意。
首先,魏晋名士常在竹林相聚,纵酒高歌,潇洒恣意,历来为后世文人所向往。
其次,夏日的竹林正是乘凉的好去处,这点很多诗人都曾提及。
“风过竹间清”、“翠竹如山午亦凉”、“竹树吹凉满槛前”……
仅“竹丛”这个意象,便足以想象夏夜的清凉,以及诗人当时酣畅惬意的心境。
再来看第三句,“莫道弦歌愁远谪”,转入抒情。
前面我们说过,龙标地处偏僻,远离繁华,所以诗人这里才会说“远谪”。
人至暮年,仕途受挫,背井离乡,要说诗人心中一点都不愁苦,那是不可能的。
管弦乐声,勾起了他深埋心底的哀愁,但是他并没有沉浸在这样的愁苦中。
着一“莫”字,而意境翻转,表现了诗人的积极乐观的心态。
而最后一句“青山明月不曾空”,则将他的这种悠然心境推向了顶端。
只要青山依旧,明月长照,那么又何必计较身处何方呢?
青山、明月这两个意象自然也不是随意选取的。
这二者都是天地间永恒存在的美好,就像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逍遥山水,寄情明月的豁达情怀。
整首诗来看,诗人并没有刻意渲染夏夜的清凉,也没有着意描写畅饮的场面,仿佛只是在淡淡地描述。
但是字里行间却分明充斥着一股豁达悠然的气息,如清风拂面。
虽只有短短4句,却写尽了夏夜清凉,岁月悠然。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